(三)国内相关研究的总体状况与不足
从国内来看,当前国内学者对选举民主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比较薄弱,尚无相关专著出版。目前已有的针对选举民主的研究也多是体现在学术期刊中的只言片语,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研究成果。目前较关注选举民主研究的有代表性的学者有俞可平、房宁、王长江、黄卫平、虞崇胜、李凡等,这些学者主要是针对选举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选举民主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价值、选举民主的条件、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而面对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国情,当前的这些研究显然对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来说还是非常不充分的,并且当前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首先,当前缺乏对选举民主概念的权威界定,一般都是把选举民主拿来就用,并未认真论述这一概念的内涵。第一,也许是由于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许多学者都没有对选举民主的概念加以明确界定。比如,房宁的论文《现代政治中的选举民主》、张桂琳的论文《关于中国民主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分别对选举与民主的关系以及选举民主与其他类型民主的关系做了非常清晰的阐述,但是遗憾的是两位学者却没能对选举民主的概念作出界定。江国华的《宪法哲学导论》有一部分内容标题为“从选举民主到宪政民主”,这部分内容对选举民主的内涵进行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但是最终回避了对选举民主下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第二,在对选举民主的相关研究中,仅仅指出了选举民主的部分特征或者基本要件。比如,王长江在《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中把选举民主看作是“民主的起点”[21];孙照红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中提出“选举民主是最直观普遍的民主模式”[22];朱世海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中指出选举民主属于程序民主[23];黄卫平提出选举民主有五个基本要件:(1)竞争性的定期选举。(2)公民能自由、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3)实行票决制。(4)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原则。(5)以竞取国家权力为直接目标。[24]第三,套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或者是把选举民主定义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比如,潘小娟在其主编的《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中把选举民主作为一个词条,但是这一词条也仅仅是介绍了上面提到的西方学者戴蒙德的选举民主的定义,即把选举民主看作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民主而已,并且未提及任何中国学者对选举民主所下的定义,仅仅是介绍了西方学者的见解和观点。这也充分说明当前国内学者对选举民主尚无权威性的定义。还有学者认为,“选举民主是一种民主实现形式,是指人民通过自由、公正、广泛、定期、平等、竞争性的选举来选择政府及其治理方式,或者说政府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获得做出决定的权力。”[25]这一定义与西方学者熊彼特对民主的阐述如出一辙。还有徐振光在《选举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一文中,把选举民主界定为“公民通过公正的投票,根据多数原则,按照多数参选人的利益要求形成决议、法律或选出治理国家的人选及其政党,以此形成了代议制,使得民主权利的行使能不再受地域和人口众多的限制,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民主形式,人民通过选票选举出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来参与决策,从而来控制政府”[26]。这一定义虽然试图囊括选举民主的所有相关内容,但是却不够清晰。
其次,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长期以来并未真正关注选举民主的核心问题,直接针对选举民主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大量的研究内容都把对选举民主的研究等同于选举、选举制度或者民主选举的研究。诚然,选举制度虽然重要,但是不能以选举制度的研究来替代对选举民主的条件、运行方式、自身的价值与局限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当前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几个问题上。比如,当前大量的研究成果局限于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确实给我们很大启示,但是选举民主的研究不能仅仅集于一点而不及其余。因此,调整选举民主的研究角度、拓展选举民主的研究范围,尤其是对选举民主有效性与有限性的研究,有利于选举民主研究在整体上的理论突破。
最后,当前研究的理论深度还不够。中国政法大学张桂琳教授把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主形式总结为选举民主、精英民主、多元民主、协商民主、自由民主、混合民主、增量民主共七种主要类型。主张推进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由民主更为广泛、全面地整合与配合。但遗憾的是,作者对选举民主的分析仅仅是寥寥数语。当前很多对于选举民主的研究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对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进行更深的挖掘。因此,对于选举民主的研究既要扩大研究视野,也要加强理论深度,尤其需要关注对选举民主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研究。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具体国情的不同,使各国的选举民主形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即使在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相同的国家,仍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对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的研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