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的逻辑结构

“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时而指从根本上去描述和解释事物的哲学原则,时而指收集和处理研究材料的具体技术,时而指选择研究问题的角度和途径。它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从世界观的高度去描述和解释事物现象的哲学原则;选取的角度和研究途径;采用的技术手段。本书意指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研究事物的视角和途径”上,运用生态政治学、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把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对选举民主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条件以及运作过程等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具体来看,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规范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规范研究注重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规范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构建良好的政体,判断各种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价值。经验研究以可观察的经验事实为研究对象,精确描述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力图找出政治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预测政治行动的结果和演变规律。本书对选举民主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研究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避免纯理论的空洞阐述,同时又防止停留在对实践的简单描述上。把选举民主放到整个人类民主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中,从应然的角度剖析选举民主对人类需要的满足程度,从实然的角度分析选举民主的实际状态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完善的方式。

生态政治学研究方法。生态政治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政治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和规律。[27]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认为,“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28]它处于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环境包围之中,本身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这种环境产生反作用。生态政治学的研究目的是辨清并探讨如何使政治体系内部诸亚体系间的关系,政治运行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政治运行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29]选举民主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多重因素相关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等,只有仔细分析这些因素与选举民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才能为选举民主的发展与巩固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在对选举民主的有限性进行分析时,本书也注重分析导致选举民主有限性的社会环境因素,并借以厘清选举民主有限性的本质。

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了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流派众多,但都把制度看作政治生活中的核心要素,以制度为中心来分析政治变迁,解释政治现象,既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又吸收行为主义的动态、过程、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由于选举民主既是一种制度安排又是一种价值与理想,因此运用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就显得尤为必要。本书关注选举民主得以确立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也对选举民主的运作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而且对选举民主程序有效性的论述也借鉴了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制度的独特理解。最后,在完善选举民主时,不仅注重制度因素对选举民主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制度与环境的互动。总之,本书在整个研究中贯穿了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

在上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具体展开论文的写作。第一部分为全书的基础理论准备,包括第一章民主与选举民主、第二章选举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第三章选举民主的基本要素与运作过程。本书首先通过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建立本书的话语体系,然后进一步分析选举民主的基础理论,包括选举民主的条件、要素、过程等等。通过对选举民主基础理论的阐述为本书的后续论述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全书的主体分析与论证部分,包括第四章选举民主的有效性和第五章选举民主的有限性。这部分不仅对选举民主有效性的内涵、衡量标准进行分析,并且重点阐述了选举民主在主体、程序和结果等三个方面有效性的具体表现。随后又深入分析了选举民主有限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具体包括选民的有限理性、多数裁定原则的不完善性、程序性原则的弱点、委托——代理的困境四个方面。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即如何完善选举民主。通过前面对选举民主有效性与有限性的剖析,本书认识到了选举民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选举民主的完善不仅是要拓展选举民主的优势,还需要依靠一系列的规则体系。因此,完善选举民主还要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并且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

从历史与逻辑的发展来看,选举民主已经成为各种现代民主模式的必备特征。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民主形态离开选举民主都难以独自运转,甚至会由于失去了基本的支柱而成为空中楼阁,更不要说发挥自己的特色、实现民主的价值。选举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在人类社会的民主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选举民主人类社会的民主之花不可能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开放。现代社会的民主是不能离开选举民主的,如果选举民主不复存在,民主也就寿终正寝了。不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民主化初期阶段的新兴民主国家,选举民主的品质与效能都是判断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最直接标准。因此,本书针对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所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黄艳春、赵一繁:《两民工患感冒 返乡途中被撵下车》,《重庆晚报》2009年12月22日。

[2] 参见邓小平1953年2月21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草案的说明》。

[3] V.O.Key,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1966.

[4] A.Etzioni,Demonstration Democracy,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5] Matthew J.Streb,Rethinking American Electoral Democracy,New York:Routledge,2008.

[6] Benjamin I.page,Choices and Echo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Rational Ma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7] Steven L.Taylor,Voting amid Violence:Electoral Democracy in Colombia,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9.

[8] William P.Cross,Political Parties,Representation,and Electoral Democracy in Canada,Don Mills,O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9] Michael Mackuen,George Rabinowitz,Electoral Democrac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10] [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11] John Aldrich,“Electoral Democracy during Politics as Usual—and Unusual”,Edited by Michael B.Mackuen,George Rabinowitz,Electoral Democracy,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p.279.

[12]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13] [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393页。

[14]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7页。

[15] 根据《世界上的自由:政治权利与公民自由状况年度概览》和《自由评论》所作的分析。具体通过两项指标进行衡量,即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采用七分制,7分为最不自由,平均分在2.5或以下的是自由国家。

[16]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17] [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恩·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

[18] [美]约翰·缪勒:《民主与拉尔夫的杂货店、选举、平等与最低限度的人》,转引自[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页。

[19] [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恩·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9页。

[20] [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21] 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济》2007年第12期。

[22] 孙照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唯实》2007年第7期。

[23] 朱世海:《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4] 邱家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技术路线的沿革及协同》,《人大研究》2008年第3期。

[25] 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6] 徐振光:《选举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人大研究》2008年第7期。

[27]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图文数据光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生态政治学”词条。

[28]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29] 刘京希:《生态政治新论》,《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