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能够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代表着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绿色发展是对发展本质、规律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涉及人们价值与思维观念、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重要变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表明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主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27]绿色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一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发展理论与我国经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能够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路上的深邃思考和历史抉择。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多维度的全新理念,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绿色的生态发展观
绿色的生态发展观,强调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与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遭到破坏,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目标。承认生态环境的绿色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永续,是人类社会、文明能够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证。作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之一,绿色发展理念关系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共产品都更重要。如果没有青山绿水,即使满地都是金山银山,也很难有人民的美好生活。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再发达,也不可能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关系当代人类的核心利益,也关系人类后代的生存福利,体现生态文明的民生旨归。工业革命之后,由于煤炭等化石能源大量掠夺性的开采、使用,以及人们重消费、轻生态的不合理生活方式,地球环境从传统的绿色变成黑色,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产生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发展的短板。传统粗放型的“黑色”发展模式造成我国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逼近环境承载的极限,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对生态破坏和灾难缺乏足够的重视,地球就只剩下“一组破败不堪和外部受到严重伤害的人类社区”。[128]从某种程度上讲,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化,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环境如水,发展似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绿色的经济发展观
“绿色经济”一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中首先提出来的,旨在高效使用能源、有效保护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思路,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所有的经济发展活动都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将非环保、非绿色的传统发展方式,升级为环保、绿色的现代发展方式。为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保证经济发展的“绿色”性,必要时必须牺牲以环境换效益的经济活动。绿色发展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蕴含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巨大动力。第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应以节能环保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根据生产方式绿色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关键技术研发,运用现代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从绿掘金”。第二,培育绿色经济发展产业。根据“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要求,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着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健康服务等产业,积极推动绿色、智慧技术研发应用,不断开辟有利于绿色循环、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绿色的社会发展观
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丰富资源和无限生机,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蕴含人们将来的良好前景,是当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绿色发展理念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是指导社会实践的一般原则和基本遵循,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抉择。
作为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会通过,也不可能会通过转嫁污染或生态殖民等途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而会发挥比较、后发优势,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和农村的各项发展事业之中,加大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力度,合理、有序地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生态化等建设,努力打造绿色的社会生产方式,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和绿色的城市、农村发展路线。按照生态环境可能的承载限度,科学规划、适当控制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规模,优先采用绿色的规划思路、设计标准和施工手段。统筹使用好水、土地、能源等宝贵资源,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环境与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促进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建设新格局,使绿色社会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发展阶段,导引时代进步的潮流。
(四)绿色的文化发展观
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绿色行为为表征,崇尚绿色、自然、环保,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强调维护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等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灵魂、精神内核,渗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一,形成绿色的价值文化。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认真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绝对不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短暂的发展,放弃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增长模式。第二,形成绿色的消费文化。倡导勤俭节约、简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观,培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心理,鼓励绿色消费、出行、居住,努力在全社会构建绿色消费文化,推动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第三,形成绿色的生产文化。企业应顺应发展大势,强化自律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企业经营融入绿色文化发展之中,努力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绿色形象和员工绿色素养。探索绿色商业模式,在生产、销售、售后等过程中强调生态责任,倡导再生产、再利用,合理使用各种资源,通过绿色产业引领绿色消费,提高企业绿色化发展水平。第四,形成绿色的教育文化。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各阶段、各群体的总体规划,并不断推动落实。建设一批绿色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创意基地、体验中心、旅游休闲景点,打造绿色文化载体。把学校课堂教育和绿色生活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结合起来,推进绿色文化传播,以绿色文化作品影响、引导人。运用网络新媒体,利用网络视频、音乐、图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普及绿色相关知识,加深人们对绿色文化的认同,自觉成为绿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营造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浓厚社会氛围。
(五)绿色的政治评价观
绿色的政治评价观不唯片面的GDP发展论英雄,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的绿色政绩考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树立领导干部新的政绩观,科学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参数,促进领导干部在推动生态文明、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各级政府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和工作目标,树立绿色GDP的观念,转变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建立干部绿色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完善政策制定、调整考核导向等手段,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使绿色成为干部政绩的新标尺、主旋律。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通过法治、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鼓励发展绿色经济、文化,认真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还需要有清明的政治生态和优良的从政环境“保驾护航”,增强以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的领导力和行动力。健康、绿色的政治生态就像健康的自然生态,到处是青山绿水,充满生机活力;患病、灰色的政治生态就像被污染的环境,满目疮痍,毫无生气可言。如果一直无法获得有效治理,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即便是新生长出来的植物也会被污染。
二 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理论的拓展,回答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绿色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
人类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人类依存于自然,是进化的自然存在物,属于自然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129]第二,人类独立于自然,是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自觉活动,从自然中获取物品,与自然存在一定的物质交换关系。长期以来,人类过度的生产、消费活动给自然带来沉重的负担。人类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30]马克思所处的年代,工业废物问题突出。他在《资本论》中通过列举大量的生产事例,论述工业废物资源化等生态经济思想,认为科学技术是减少工业废物并使工业废物资源化的有效手段,蕴含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思想。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尊重、敬畏、顺应、保护自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律背反的难题,奠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创新。
(二)绿色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依然存在,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成为突出的“短板”,影响着小康建设的全面程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必然要求在遵循经济、社会、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条件下,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行业,从根本上保护好生态环境,形成高效利用、有效节约资源,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人口和生态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坚实的生态支撑。
(三)绿色惠民:人们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现实回应
绿色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条件明显获得提升。但同时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导致生态污染严重、退化,资源紧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产生较多负面影响。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渐渐演化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生态质量、环境安全的要求就越高,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就越迫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于为人民谋福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1]绿色发展理念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体现,反映了人们对“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热切期盼,将绿色惠民作为价值取向,把“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转变以往严重耗费各种资源、无序扩张高耗能产业规模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农业空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采取退耕还林、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等,让绿色发展创造的绿色成果带给人们真正的实惠、福祉。
(四)绿色指南:人们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导引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既需要社会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也需要人们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面对退化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应为。当前,绿色发展已由产业末端治理、生产绿色化扩展到消费绿色化。消费绿色化的核心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人们在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体悟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应尽责任,将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等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把绿色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绿色的生活休闲方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优先选择绿色产品,鼓励采用绿色、低碳的方式出行,支持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抵制奢侈浪费、过度消费等不同形式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努力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每个人都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传播者,共同营造崇尚绿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绿色承诺:我国应对世界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
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理应共享、共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给自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出现环境污染、资源趋紧、温室效应、疾病蔓延、土壤荒漠化、耕地面积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城市灰霾现象凸显、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逼近环境承载能力上限等诸多问题,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异化,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生存环境问题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危机,世界各国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共识。多年来,世界各国对于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矛盾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许多进展,但效果不明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担负起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职责,对世界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意义重大,体现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世界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世界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贡献。多年来,我国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不断对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基金”,促进各个国家共同落实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坚守削减碳排放的承诺,共同应对各种世界生态环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