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1]
陈·巴特尔 陈雪婷[2]
摘要 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是调整和引导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范,其发展演变影响民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注重民族高等教育多样办学形式,推动建立民族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提高民族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优化民族高等教育布局四个阶段。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内容和特点可以发现,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一贯追求。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理清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改革开放;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历程
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既是我国教育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它是党和国家依据长远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制定的解决民族高等教育问题,实现一定历史时期民族高等教育路线、目标和任务的原则、方针、规范、措施等行为准则的总称。[3]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是调整和引导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范,其发展演变影响民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多项民族高等教育政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稳定。
现有关于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历程及特点研究,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多元文化视野下国外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爱国主义思想引导下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对国家统一的影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发展研究,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高等教育权利和质量保障研究。其中关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历程及特点研究,既包括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的整体探索,又包括对我国某一地区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具体探究。如张立军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文革”时期的受挫阶段、历史转折时期的恢复阶段、全面改革时期的发展阶段、当前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振兴阶段。并认为各项政策的实施都凸显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张立军、曲铁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中分析得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导向性、人本性、相对主观性和继承性五个特点。[5]肖立、孟立军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续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领导人的讲话文本为线索,通过对话语的叙事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形成了“承前启后的渐进发展模式”的结论。[6]此外,金东海、刘航、张瑛通过分析西北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成就和发展,得出了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7]金乾伟、王俊娜、喻国伟通过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基于民族团结实施的一系列特殊政策[8],以及招生、学业、深造等一系列外部政策[9],从而理清广西民族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内容。根据现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跟随时代发展、结合时代特色,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整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分析其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了理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过程,按照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以及关键性政策的颁布时间,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重民族高等教育多样办学形式阶段(1978~1991年);第二阶段是推动建立民族高等教育法律体系阶段(1992~1998年);第三阶段是提高民族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阶段(1999~2012年);第四阶段是优化民族高等教育布局阶段(2013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