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万病回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读

《万病回春》是一部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撰于1587年。系作者参阅上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下迄金元四大家等历代医学典籍,汲取前贤精华,并参以己见编纂而成的。重点分述临床各科186种病证的病因及证治方法,辨证详明,论述精辟,治法切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医学参考书籍。

一、《万病回春》与作者

《万病回春》为明代龚廷贤著。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县人。父龚信,号西园,字瑞芝,精于医术,曾任太医院医官,撰有《古今医鉴》16卷,经廷贤整理刊行于世。廷贤幼习举子业,屡试不中,乃转而随父学医,继承祖业,以“良医济世,功同良相”自勉。曾隐居于金溪之云林山中,边读书,边临证。后离金溪经河南许昌、扶沟至北京,边游历、边访贤求师、边行医。由于医术超群,很快就“声名烨烨播京师,随被命拜官荣归。既而,由金陵复抵大梁,在在驰声,起死回生,活人无算。王侯公卿宾礼敬慕,迎候接踵,赠以诗章,旌以匾额,络绎不绝”(《叙云林志行纪》),医名日隆,终成为万历年间的一代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一生行医60余年,享年90余岁。

1586年春,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一带瘟疫流行,其症头疼身痛,憎寒壮热,头面颈项赤肿,咽喉肿痛,神识昏迷,病死者甚多,闾巷相染,甚至灭门,当地群医束手。廷贤适在大梁,认为是大头瘟,乃大热之证,用秘方二圣救苦丸(牙皂、大黄)治之,一服即汗,一汗即愈,求治者日夜塞户填门,应接不暇,全活甚众(《万病回春·瘟疫》)。1586年,明藩王海阳王朱勤炵患痰火重证,头眩咳嗽,膝趾肿痛,不能动履,龚氏诊视投剂,获效如响,不旬日而渐离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康复如初,三十余年沉疴痼疾,一旦起而痊愈之(《万病回春·后序》)。1593年,明藩王鲁王朱三畏之张妃,年近五十,患臌胀危证,“腹胀如鼓,左肋积块刺痛,上壅夯闷,坐卧不宁,昼夜不寐,身痒时热,痰嗽喘促,二便涩滞,间或作泻,四肢羸瘦,腹大如蛛,饮食不进,苦楚难禁”。经王府及两京各省诸名医诊治,均罔效,病势垂危。龚氏时在大梁,由曹州医官张省吾推荐被聘到鲁王府,投一二剂,辄已见效,调治半年,乃获全安。鲁王大喜,赐匾额一方,题曰:“医林状元”(《鲁府禁方》)。

龚廷贤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遵前贤之要旨,集历代之精华,参以己意,详审精密,于公元1587年辑成此书。以“凡疾者疗之,沉疴顿起,如草木之逢春”,故名《万病回春》。该书为龚氏早期著作,是一部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的综合性医学著作,载186种病证。书中有不少作者从各地搜集的秘验方及个人的经验方,且多注明来源。所附医案196例,皆龚氏临证记录。后世认为该书网罗完备,论述精辟、辨证详明、治法切用。自1587年问世后,四百年间,国内曾翻刻30余次。本书是龚氏代表作之一,影响很大。主要是引述和折衷各家之说,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辨证详明,治法切合实际,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响。不仅风行海内,且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四百年来一直为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所崇信。当前日本汉医界对其仍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

龚廷贤的其他著作有:《种杏仙方》4 卷(1577)、《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6 卷(1591)、《云林神彀》(1591)、《鲁府禁方》4 卷(1594)、《寿世保元》10 卷(1615)、《小儿推拿方脉全书》3卷(1604)。尚有《医学准绳》4 卷、《经世全书》8 卷,《痘疹辨疑全幼录》3卷,《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13卷等,亦托名为龚氏所撰。上述著作中,《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流传最广。

二、《万病回春》的主要学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全书共8卷。第1卷以“万金一统述”为题,概括性地论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脏腑机能、主病脉证等有关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还介绍了药性歌、诸病主药、释形体、周身脏腑形状、人身面背手足之图、十二经脉歌并补泻寒凉药、十二月七十二候歌、运气候节交应时刻数诀、医学源流等总论内容。第2~5卷为内科杂病证治,其中卷二载中风、伤寒、中寒、瘟疫、中暑、中湿、火证、内伤、饮食、郁证、痰饮、咳嗽、喘急、哮吼。卷三载疟疾、痢疾、泄泻、霍乱、呕吐、翻胃、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诸气、青筋、痞满、鼓胀、水肿、积聚、五疸、痼冷、斑疹、发热。卷四载补益、虚劳、失血、恶热、恶寒、汗证、眩晕、麻木、癫狂、痫证、健忘、怔忡、惊悸、虚烦、不寐、邪祟、厥证、浊证、遗精、淋证、关格、遗溺、小便闭、大便闭、大小便闭、痔漏、悬痈、体气、脱肛、诸虫。卷五载头痛、须发、面病、耳病、鼻病、口舌、牙齿、眼目、咽喉、结核、梅核气、瘿瘤、肺痈、肺痿、心痛、腹痛、腰痛、胁痛、臂痛、背痛、痛风、脚气、疝、痿躄、消渴、痉病。第6~8卷为妇、儿、外科常见病的证治,其中卷六载调经、经闭、血崩、带下、虚劳、求嗣、妊娠、产育、小产、产后、乳病、乳岩、妇人诸病等妇科病。卷七载急惊、慢惊、惊后调治、疳疾、癖疾、诸热、感冒、伤食、腹胀等儿科病。卷八载痈疽、瘰疬、疔疮、便毒、下疳、杨梅疮,以及跌仆损伤、金刃虫兽、中毒烫火所伤诸疾,最后介绍了膏药、通治、奇病等内容。卷末附有云林暇笔凡十二条,叙云林志行纪。其主要学术特点有:

1.四诊以辨脉为先,脉症合参

龚氏辨脉,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时方位、天人相应等中医理论为基础,首先将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形体百骸与人迎、寸口相对应,再参以四时方位对脉象的影响,辨表里虚实寒热邪正为“八要”,分六脉(浮、沉、迟、数、滑、涩),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六死(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等,以脉析症,辨别内、外、妇、儿各病脉症的宜忌。并望其五色,闻其五音,问其所欲五味,切其脉,以察其病也。谓之神圣工巧,四诊合参,为辨病、辨证提供依据。

2.辨证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

龚氏十分重视气血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气血在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的重要性均有阐发。在生理上,他认为气血是人身之根本,长养经络百骸,滋养五脏六腑,其形成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气血通调又不离肝心肺肾四脏,气血营卫的阴阳相贯、周流不息是维持人体生命及健康的重要保证。在病理上,他认为气血一有窒碍,则百病由此而生,并注重气血与五脏的关系,抓住病机的本质。病位辨表里、脏腑;病因辨六淫、七情、饮食劳倦跌仆;辨病性以虚实为纲,虚者,辨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实者,辨气滞、血瘀、痰食、虫积等。在诊治上,龚氏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并以胃药助之。

3.辨病机重视脏腑,突出脾胃

龚氏认为脾胃是人身元气之根本,又是人身阴阳水火既济之根本,脾胃气机升降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脾胃病之三因,其发病因人而异,或生活富有,或生活贫困,或介于二者之间,其病不同。临证处治,处处顾护脾胃。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并非常推崇家传“三因和中健脾丸”作为调理脾胃的通用方剂,但其著作中未见其方。对脾胃用药,龚氏不主张过用香燥耗气之品,亦反对世俗以枳术丸为脾胃之要药,认为此药不可久服,久服不仅无效,抑且剥削真气。

4.临证处治,独具匠心

《万病回春》对临床各科病证的处治,治则明确,以调理气血,顾护脾胃为特征,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治法灵活,补虚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主,配以行气、活血、清热、散寒、化痰、消食、杀虫等攻邪之法;方药精当,以内服汤剂、散剂为多,配合有针灸、推拿、吹、熏、敷、导、熨、涂、洗、擦、浴、蒸、烧等多种中药外治法,内外兼顾。

5.阐述衰老机理,摄生养性关乎脾肾

龚氏认为肾之真阴真阳不足是使人衰老的重要原因,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生化有源,因此衰老和脾肾二脏有密切关系。提出“节欲保精”的养生原则,还将养护脾胃及饮食调养作为预防衰老的重要措施。辨证多从脾胃入手,治疗以“补益”立论,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调理脾胃及饮食卫生的方法,创制了多种健脾益胃,益寿延年的处方,如太和丸、香砂养胃汤、香砂平胃散、参术调元膏、云林润身丸、九仙王道糕、阳春白雪糕、延寿丹、八仙长寿丸等。在此基础上,龚氏还特别强调平时要摄生养性,以延缓衰老。主张清心寡欲以养神气;诗书悦心,山林逸兴,济困扶危,戏言取笑以怡情悦志。生活方面,主张戒饥饱、食后便卧、不欲夜食等,并总结了呼吸静功和六字诀。

三、如何学习和应用《万病回春》

1.抓住纲领,掌握重点

《万病回春》是比较全面的体现龚廷贤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丰富,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几无不备,成方治法颇多。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抓住证、脉、机、治的大纲,然后再准确把握各个疾病的发病特点、治疗要点和用药规律,从而达到纲举目张、透彻领悟的学习目的。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2.前后互参,融会贯通

《万病回春》是一部既有理论论述,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综合性著作。书中所论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虽有其独立性,但许多病证之间又有其内在联系和明显的规律性。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前后互参,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该书的主要学术特点,也才能从中发现规律,掌握要点。

3.联系实际,学用结合

学习、应用《万病回春》,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学用结合,细心体会书中所展现的辨证论治、灵活变通的学术思想,正确加以运用,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亦夹杂了一些不当之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万病回春》底本的原貌,在此次校勘整理过程中,对其中不尽符合现代要求的内容,一律未作改动。读者在学习和应用《万病回春》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张效霞

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