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内官司
小黄门应声走了出去,但四大世家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先前袁逢先开口赞扬了刘辩,为接下来的事情打开了局面,而现在,轮到他发难了。
“陛下,依臣之见,内官司既要向天下展示陛下用人的心胸,那么内官司的正、丞就必须是德才兼备、公正无私之人,更需得到世人的认可,才能堪称一时之选。”
刘辩听后,心中不禁冷笑。
袁逢虽然是袁隗的哥哥,但显然没有袁隗那么老谋深算。
内官司还没正式成立,袁逢就已经想要插手进来了。
所谓的德才兼备、公正无私、世人认可,这些都不过是托词而已。
寒门子弟一向高攀不上这些世家大族,他们除了世家子弟之外,也不认识什么寒士。
既然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也谈不上什么德才兼备、世人认可了。
刘辩心中冷笑,但脸上却露出了虚心求教的表情:
“周阳公所言甚是,既为国选才,自然不可马虎。”
袁逢咧了咧嘴,干笑了两声,没有再说话。
刘辩虽然嘴上说着不可马虎,但说出来的话却尽是打马虎眼。
没过多久,小黄门快步走来报道:“陛下,守宫令、黄门侍郎已在门外等候。”
“宣!”刘辩一声令下,从门外走进两个人来。
两人一进门,四大世家的人除了袁隗全都坐不住了,荀爽更是看得瞠目结舌。
走在前面的人,身形修长,面如冠玉,双目微合,颌下留着三缕墨髯,神情严肃,躬身快步走着。
走在后面的人,长相与前者相差无几,颌下也留着三缕长髯,看年纪似乎要比前面的人大上几分。
两人走到刘辩面前,伏地跪拜道:“臣守宫令荀或,黄门侍郎荀攸,参见陛下。”
刘辩点点头,看向身边的四大世家,笑着问道:
“诸公觉得,朕所选的这两个人如何?”
四大世家的人都傻眼了。
荀爽万万没想到,刘辩所说的竟然是自己的侄子和侄孙。
袁隗等人本以为刘辩想用求贤令来打击世家的选官权力,但此时刘辩很明显地表现了自己的立场,甚至瞒着他们,专门挑选了两名世家子弟。
荀爽脑中如轮飞转,思考着刘辩为什么会看中荀家的弟子?
荀家的弟子做了这个官,其他世家会怎么看?
尤其是袁、杨两家,是否会因此迁怒荀家?
毕竟在士林之中,荀家根基较浅。
如果想要选择内官司的新官,自然是由袁家弟子做正,杨家弟子做丞更加恰当。
荀爽还在思索怎么开口推辞之际,太傅袁隗首先沉声道:“陛下慧眼识英,臣等佩服。”
士林领袖定下了基调,其他各家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只能纷纷附和。
刘辩此时颇为得意。
他昨晚翻阅奇书《三国志》,发现魏武帝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就事业,最依靠的两个人就是荀或和荀攸叔侄。
荀彧有王佐之才,荀攸有帷幄之计。
而根据书中记载,两人之前受何进征辟,正在朝中为官。
因此,当曹操提出内官司这个想法时,刘辩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两个人。
再加上四大世家的到来,刘辩更觉得这对叔侄既出身世家,又与其他世家交往不深,是内官司的不二人选。
刘辩笑着点点头道:
“既然诸公应允,即日起,擢荀彧为内官司正,年奉八百石,加侍中;
擢荀攸为内官司丞,年奉比八百石,加侍中。”
荀彧、荀攸对视了一眼,齐声道:“臣遵旨。”
“哈哈哈哈,免礼吧。”刘辩一声令下,但二人却并未起身。荀或谨慎地问道:
“禀陛下,臣骤得升迁,欣喜不已。
然臣初入朝中,礼仪未明,不知内官司是何部司,归何人统辖,职权如何,还请陛下示下。”
“文若不必过谦。
内官司乃是朕与诸公共议新设之司,听命于朕,掌宦官监察之权,并依求贤令,广纳天下智勇之士。”刘辩解释道。
太傅袁隗闻言,眯起双眼,表情不置可否。
荀彧咂咂嘴,没敢多说什么,与荀攸一起谢恩后站在了一旁。
刘辩此时又道:“诸公,八月乃桂花盛开之际,朕欲邀诸公于花园共赏,诸公意下如何?”
四大世家的人明白,宫里先是十常侍作乱,之后袁术放火,哪儿还有什么桂花可看。
这是撵自己赶紧走呢。太傅袁隗起身拱手道:“陛下好意,老臣心领。
老臣近感身体不适,双目昏花,难以视物,兼染风寒,乞身致仕,以养残躯。”
想走?门儿都没有!刘辩心中暗想。
袁隗久在官场,方才自己说成立内官司,监察宦官,只不过是托词而已。
这老头儿不笨,等到荀家叔侄来了之后,一下子就寻思过来了。
不过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他又不好再阻拦自己。
因此,他想了这么一个辞官回家的招儿,来试探自己到底还想不想继续用这些世家。
刘辩自从得到奇书《三国志》之后,得闲便翻阅其中无数文武人物的故事,看得他极为向往。
刘辩也不是没有想过与世家们决裂,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曹操之前进言说得有理,自己之前一时冲动让董卓打草惊蛇,董卓必然不甘心于此,西北必乱,不是说说而已。
如果此时再与世家决裂,那整个大汉可以说是根基全丧,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此处,刘辩猛地站起身来,几步走到袁隗面前,双手抓住袁隗的双手,双目含泪道:“次阳公欲要舍朕而去耶?”
太傅袁隗本意确实是为了试探刘辩,倒不是发现了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而是觉得刘辩做的事情有些古怪。
既然要选寒士为什么内官司要让两名世家子弟出任呢?
区区宦官监察这种小事应该直属黄门令才对,怎么会直属皇上呢?
袁隗想不清楚,于是打算用这个方法试探刘辩,看刘辩对世家们的心意如何。
袁隗本以为刘辩就算要挽留自己,也不过是说些场面话而已。
没想到刘辩竟然下来握住自己的手,一时之间袁隗竟有些无所适从。
刘辩见袁隗搭不上话,心知自己的估算相差无几,于是更动情地说道:
“今天下大乱,十常侍余毒未清,大将军身死报国,匈奴、鲜卑虎视中原,黑山、白波寇略百姓,黄巾贼军连州并郡。
社稷江山危在旦夕,朕处践大位,每思及此,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乞天怜见,赐朕以无双国士,辅朕以承继祖业。
次阳公乃先帝托孤重臣,朕之肱骨、国之栋梁。
今言致仕之语,朕何所依?天下百姓何所依?家国社稷何所依耶?”
刘辩不过十几岁的孩子,这几句话说得至真至诚。
再看袁隗,也已感动得老泪纵横,跪匐在地道:“老臣失言,陛下勿怪。”
刘辩知道袁隗是老臣,说不出曹操那种肝脑涂地的豪情之语。
但是能认错,就说明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刘辩又和四大世家的人说了几句后,四大世家告退。
只留下了荀彧和荀攸二人。
刘辩暗暗地搓了搓手掌心,心想内官司已经成立,那自己的纳才大计便是要从这二人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