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筑命运卷:苏秦的传奇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苏秦听书三

秦军如疾风骤雨般一路疾行,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当他们抵达滑国之时,郑国一位常年走南闯北、经验丰富的商人弦高,正驱赶着十二头肥牛,满心欢喜地准备前往周都洛邑售卖。他那原本专注于路途的目光,远远瞥见秦军那森然的队列,心中瞬间如遭雷击,大惊失色,恰似一只突然撞见猎鹰的受惊兔子。派去前方仔细打探消息的随从匆匆赶回,面色惨白,声音颤抖地告知弦高:“大人,秦军这是要去攻打咱们郑国啊!”

弦高听闻此讯,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对于个人而言,犹如坚实的根基,没有国哪有家。此刻,国家利益无疑高于一切个人私利。他心急如焚,却又强自镇定,当机立断,一边迅速派遣手下最为机灵可靠的人快马加鞭回郑国送信,告知国君秦军的动向,以便郑国能及时做好万全的防御准备;一边指挥着其余的人继续驱赶着牛队,毅然决然地迎面奔向那行进中的秦军队伍。

弦高站在道路中央,身姿挺拔,尽管内心忐忑,但表面上却镇定自若,成功地拦住了秦军的去路。他深吸一口气,高声佯言:“听闻贵国将要征伐郑国,我郑国国君已然如临大敌,谨慎万分地做好了防守抵御的周全准备,特命我带着这十二头牛来犒劳贵军将士。”他的声音在空旷的道路上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一位秦军将士的耳中。

秦国的三位将军——孟明视、西乞术以及白乙丙听闻此言,不禁面面相觑,皆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惊愕与疑虑。他们赶忙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凑到一起低声商量道:“我们本是计划趁着郑国毫无防备,秘密偷袭郑国,如今郑国竟然已经察觉到了我们的意图,这般情形下再继续前往,恐怕已然来不及了,且若强行进攻,必然陷入苦战,胜算渺茫。”

三将军眉头紧皱,权衡再三,最终一不做二不休,将满腔的愤懑与无处发泄的战意转向了滑国。刹那间,滑国这座本是晋国边境宁静祥和的小城,便被战火与血腥所笼罩。喊杀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房屋被点燃,火光冲天,曾经的安宁不复存在。

而在此时,晋文公的丧事尚未办理完毕,整个晋国还沉浸在一片浓重的哀伤氛围之中。晋国太子襄公身着素白的丧服,面容悲戚,正在灵堂之中守灵。

突然,传来秦军灭掉滑国的消息,那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点燃了晋襄公心中的怒火。他猛地站起身来,原本悲戚的面容瞬间变得怒发冲冠,双眸之中仿佛要喷出熊熊怒火,咬牙切齿地怒吼道:“秦国实在是欺人太甚!竟然敢在我国办丧事的这等悲痛时刻,攻破我国的滑邑,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晋襄公那悲愤的声音在宫殿之中回荡,众臣们皆被其怒火所感染。于是,晋襄公毫不犹豫地身披战甲,那黑色的丧服在风中猎猎作响,他宛如复仇的死神降临人间,毅然决然地发兵,率领着晋国的精锐之师在崤山设下重重埋伏,截住了秦军的归路。

崤山的山谷之中,地势险要,两侧山峰陡峭,犹如天然的牢笼。晋军如猛虎出山般,从四面八方汹涌而出,向秦军发起了最为猛烈的攻击。秦军本就因偷袭郑国不成而士气低落,此刻又突遭晋军的埋伏,毫无防备之下顿时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恐地呼喊着,四处逃窜,却被晋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刀光剑影闪烁之间,鲜血染红了山谷的土地,秦军将士的惨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山谷之中,凄惨而绝望,最终竟无一人能够逃脱。

晋国大获全胜,还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将领。这三位将领被晋军如押解重犯般押解着,低垂着头,眼神中满是沮丧与绝望,仿若丧家之犬。

晋文公的夫人,这位出身秦国的女子,听闻三位秦国将领被俘,心中不禁泛起怜悯之情。她心急如焚,赶忙前往晋襄公面前求情。她莲步轻移,却步伐匆匆,见到晋襄公后,便盈盈下拜,言辞恳切地说道:“秦缪公对这三个人的怨恨已然深入骨髓,若君上能让这三个人回去,秦缪公必定会亲自畅快地烹杀他们,以泄心头之恨。君上何不卖个人情,将他们送回秦国呢?”晋襄公听闻此言,微微皱眉,心中权衡利弊,思索片刻之后,最终还是点头答应,挥手示意将这三位秦国将领放回去。

三位将领如蒙大赦,灰溜溜地踏上了返回秦国的路途。秦缪公得知他们归来的消息,不顾自己尊贵的身份,身着白色的丧服匆匆赶往郊外迎接。

秦缪公站在凛冽的寒风之中,眼神焦急地望着远方,当看到那三位狼狈不堪的将领身影出现时,他的眼中瞬间盈满了泪水。他快步迎上前去,紧紧握住三人的手,哭着说:“我因为没有听从百里傒、蹇叔的劝告,固执己见,才致使你们三位遭受了如此奇耻大辱,你们三位又有何罪过呢?你们切莫气馁,定要全心全意地想着雪耻,切不可有丝毫懈怠呀。”言罢,他不仅即刻恢复了他们三人原来的官职俸禄,而且对他们更加优厚地对待,关怀备至,如同对待自己受伤的亲人一般,赏赐给他们无数的财宝、土地和奴仆,还时常亲自过问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安心调养身心,以备来日再战。

秦缪公三十四年,楚国仿佛被诅咒了一般,陷入了一场血腥的宫廷纷争。楚国太子商臣,其心性冷酷无情,如一条隐藏在暗处的毒蛇,暗中谋划许久。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悍然发动政变,残忍地杀掉了自己的父亲楚成王,随后便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自己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楚国的宫廷之中,顿时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血腥与阴谋的气息。原本金碧辉煌的宫殿,此刻仿佛被黑暗的阴影所笼罩,墙壁上似乎都残留着鲜血的痕迹,宫女和太监们战战兢兢,不敢多言,整个楚国都在这一场变故中动荡不安。

秦缪公听闻楚国之事,心中不甘秦国此前在晋国手中的败绩,心中莫名的怒火直往上窜,楚国的强势陨落,正是他秦国崛起的绝佳窗口,秦缪公欲在诸侯之中重振威名,于是又毅然决然地派孟明视等人率军攻打晋国。

于是秦晋双方大军在彭衙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无比的战斗。

战场上硝烟弥漫,刺鼻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呼吸困难。喊杀声震耳欲聋,士兵们的怒吼声、武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曲死亡的乐章。然而,此次秦军作战不利,仿若逆水行舟,困难重重。

晋军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高昂的士气,对秦军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秦军在晋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士兵们死伤惨重,无奈之下,孟明视只好领兵回国。那回国的队伍士气低落,士兵们个个垂头丧气,脚步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秦国的耻辱。

戎王此时听闻秦国在诸侯间的诸多事迹,心中好奇,便派由余出使秦国。

由余的祖先本是晋国人,后来因种种缘由逃亡到了西戎。他聪慧过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晋国话,其心思缜密,犹如一只聪明的狐狸。他在西戎之地久闻秦缪公贤明之名,所以戎王特意派遣他前来秦国,仔细观察秦国的国情与实力,以便戎王能更好地制定应对之策。

秦缪公听闻由余前来,心中大喜,欲向其展示秦国的强大与繁荣,以震慑戎王。

秦缪公如一个骄傲的孔雀般,兴致勃勃地引领由余参观秦国的宫殿建筑。那宫殿高大宏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秦国的奢华与威严。随后,他又命人展示秦国的财宝积蓄,一箱箱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堆积如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由余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微微摇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屑,缓缓开口说道:“如果这些都是让鬼神来建造的,那也实在是太劳神了;若是让百姓来建造,那可真是苦了老百姓了。”他的声音平静,却如同一记重锤,敲在秦缪公的心间。

秦缪公听后,心中大为诧异,觉得他的话十分奇怪,好奇心顿起,便好奇地问道:“中原各国凭借诗书、礼乐以及法令制度来治理国家,然而还时常发生动乱,如今你们西戎没有这些东西,靠什么来治理国家呢?这岂不是困难重重?”他目光紧紧盯着由余,期待着他的回答。

由余听后,仰头哈哈大笑,那笑声爽朗而豪迈,仿若一个看透世事的智者。他不紧不慢地说道:“这正是中原各国发生动乱的根源所在呀。自上古圣明的黄帝创制了礼乐和法令制度,并亲自带头遵守,也仅仅只是达到了小治的局面。可到了后世,君主们却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他们一味地依靠法令制度的威严,去责罚督察下面的臣民,下面的臣民被压迫得疲惫到了极点,自然就会用仁义的道理来埋怨责备上面的君主,如此上下互相争斗、埋怨,长此以往,便会进而相互篡位、弑杀,甚至到了灭绝宗族的可怕地步,这一切的祸乱皆是由此而生啊。”

“而西戎却截然不同。君主怀着淳朴的品德来对待臣民,臣民怀着忠诚守信的心来侍奉君主,整个国家的治理就如同一个人自如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虽然我们并不知道那些所谓治理国家的具体办法,但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啊。”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在秦缪公心中流淌,令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秦缪公听后,心中大惊,退朝之后急忙召见内史廖,满脸忧虑地说道:“我听闻邻国有圣人,那可是敌国的忧患啊。如今由余如此贤能,实乃我的心头大患,这可如何是好呢?”他在宫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急如焚。

内史廖眼珠一转,狡黠的光芒在眼中一闪而过,仿若一个狡猾的谋士,胸有成竹地说道:“戎王居住在偏僻荒远的地方,还从未听过中原各国的美妙音乐。您不妨试着送给他一批能歌善舞的伎女,以此来消磨他的意志;再替由余向戎王请求延期回国,如此便能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把由余留在秦国,故意不按时放他回去,使他错过回去的期限。戎王必定会心生奇怪,进而怀疑由余。君臣之间一旦有了嫌隙,我们便有机可乘,俘获由余也就轻而易举了。而且戎王喜好音乐,必然会因沉迷其中而懈怠政事。”秦缪公听后,眼睛一亮,猛地拍案叫绝:“好主意!此计甚妙!”

于是,秦缪公依计行事,他亲自设下盛宴,邀请由余前来。在宴会上,秦缪公笑容满面,和颜悦色地与由余挨着坐在一起,如同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般,还亲自递换餐具共同进餐。酒过三巡,秦缪公见由余已有几分醉意,便趁机向他询问西戎的地形以及兵力情况。由余毫无防备,在秦缪公的热情与美酒的双重作用下,将西戎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得十分详细。

秦缪公心中暗喜,表面上却不动声色。随后,他立刻命令内史廖精心挑选了十六名容貌绝美、能歌善舞的歌舞伎女,送往戎王之处。戎王看到这些歌舞伎女,顿时两眼放光,仿若一个贪婪的孩子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心爱的玩具,满心欢喜,喜爱至极。从此之后,他便整日沉浸在这歌舞声乐的温柔乡中,不理朝政,整个戎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陷入了纸醉金迷的腐朽氛围之中。

秦国按照计划将由余送回了戎国。

由余回到戎国后,眼见戎王因沉迷女色而荒废政事,心急如焚,多次进宫劝谏戎王。

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每一句话都如同一记警钟,试图唤醒戎王。

然而,戎王却对他的劝谏充耳不闻,依旧深陷在那歌舞声乐的迷醉之中,无法自拔。

秦缪公又多次暗中派人带着厚礼邀请由余,向他描绘秦国的美好前景以及他在秦国将能施展的宏伟抱负。由余看着戎王的昏庸无道,心中对戎国的未来彻底失望至极,最终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离开戎王,投降了秦国。

秦缪公得知此消息,大喜过望,亲自率领众臣到郊外迎接,以最为隆重的宾客之礼接待他,对他敬重有加,如同对待世间稀世珍宝一般。秦缪公还时常与由余促膝长谈,虚心向他询问征伐西戎的形势与策略,由余也知无不言,为秦国的西扩大业出谋划策。

秦缪公三十六年,秦缪公汲取之前的教训,更加厚待孟明视等人,赐予他们无数的财宝、骏马和兵器,还为他们挑选了最精锐的士兵,如同给他们披上了一层坚硬无比的战甲。

秦缪公再次派他们率军攻打晋国,以报此前的兵败之仇。秦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当军队渡过黄河之后,孟明视望着滔滔黄河水,猛地抽出腰间佩剑,大喝一声:“将士们,今日渡河,唯有奋勇向前,方能雪耻!”言罢,他一声令下,士兵们纷纷将船付之一炬。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天空,也如同他们决一死战的坚定决心。

秦军如同一群愤怒的狮子,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地冲向晋军。晋军虽奋力抵抗,但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最终难以抵挡,大败而归。

秦军乘胜追击,攻取了王官和鄗地,一雪前耻。晋国人被打得胆战心惊,此后都紧闭城门,据城坚守,不敢出城迎战,仿若受惊的乌龟躲在坚硬的壳里,惶惶不可终日。

秦缪公在取得胜利之后,并未沉浸在喜悦之中。他怀着悲痛与愧疚的心情,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了崤山。崤山的山谷之中,依旧残留着当年那场惨烈战争的痕迹。阵亡将士的尸骨四处散落,有的还保持着战斗时的姿势,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英勇与悲壮。

秦缪公见状,心中悲痛万分,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缓缓下马,亲自指挥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掩埋了在崤山之战中阵亡将士的尸体,为他们举办了一场庄严肃穆的丧礼。

秦缪公站在那一片新坟之前,久久凝视,随后,他缓缓跪下,放声痛哭了三天。那哭声悲切而凄凉,仿佛是对逝去将士的深情哀鸣,在山谷中回荡,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接着,他在军中郑重发誓说:“唉,将士们!听着,不要喧哗,我在这里向你们发誓。古代的人凡遇大事都要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如此方能避免犯下过错。我秦缪公今日在此立誓,便是要深刻反思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蹇叔、百里傒的谋略的错误之举,让后世永远记住我的过错,不再重蹈覆辙。”君子们听闻此事后,皆被秦缪公的真情所打动,不禁为此落泪,感慨地说道:“唉呀!秦缪公对待人真是至情至性、周到备至啊,也正因如此,他最终才能得到孟明视等人带来的福泽与回报啊。”

秦缪公三十七年,秦国采用由余精心谋划的计谋,毅然决然地出兵讨伐戎王。

秦军如同一把锋利无比、削铁如泥的宝剑,直刺戎王的心脏。

这一战,秦国准备充分,将士们奋勇杀敌,大获全胜。

此役过后,秦国的附属国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了十二个,这十二个附属国如同十二颗璀璨夺目的宝石,镶嵌在秦国的版图之上,使其疆域大大拓展,开拓了方圆千里的广袤土地。秦国也因此在西戎地区成功称霸,威名远扬。

周天子听闻秦国在西戎的赫赫战功,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派召公过带着象征着尊贵与荣耀的金鼓等物前去向秦缪公表示祝贺。那金鼓之声在秦国的土地上敲响,仿佛在为秦国的霸业高声喝彩,向天下宣告秦国的崛起与强盛。

秦缪公三十九年,秦缪公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经历无数风雨的君主,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缓缓闭上双眼,与世长辞,被安葬在雍城那片他曾经统治过的土地之下。

然而,他的葬礼却如同一场可怕的噩梦,令秦国百姓悲痛不已。殉葬的人多达一百七十七个,其中包括秦国的优秀臣子舆氏家族的三个人,他们分别叫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贤能之士也在殉葬的人员之中。他们本应在秦国的朝堂之上继续施展才华,为秦国的繁荣贡献力量,却如同被命运无情捉弄的羔羊,被无奈地送入了黑暗的坟墓。

秦国人听闻此事后,皆为他们感到深深的悲哀,那悲哀如同浓重的阴霾,长时间笼罩在秦国的上空,挥之不去。

为此,秦国的百姓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创作了《黄鸟》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诗中唱道:

交交黄鸟,止于棘。是从缪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何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缪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何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缪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何赎兮,人百其身!

诗歌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对殉葬者的深情哀婉叹息,诉说着他们的不幸与冤屈,也表达了百姓对这种殉葬制度的不满与抗议。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