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领导威信的传统与演变
一、领导威信的内涵
领导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是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赢得下属追随的人。所谓“积极的方式”,指的就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正向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吸引下属与领导者一道,完成组织积极正面的目标。并非所有居于领导职位的人都能发挥这样的正向领导力,反之,不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领导作用,因为领导工作本身有着自己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领导者更多地借助于正向影响力而非职位权力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发挥领导职能,只要他具有正向的影响力。
领导和领导威信的形成与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存在基础具有相似性。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的更好发展,社会个体在集体组织内部选出具有人格魅力和能力的个人,代表众多的社会个体行使集体权力,在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对权力的行使,便是领导威信的产生基础,也是传统的“领导特质”理论的重要实践基础。但是权力和威信的概念却不尽相同,权力更多地意味着“硬权力”,强调的是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服从,以及领导者对追随者的控制,其最大的特征是强制性,它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威信的形成没有强制性的特点,追随者的服从是出于自愿,威信的基础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包括知识水平、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等。
威信对领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亨利·艾伯斯说,“没有威信,不论是国家、军队,还是组织,都不能生存,社会对维护组织的威信有着重要的利害关系,这些组织的威信受到毁坏是对社会幸福的严重威胁”。由此可见,领导威信不仅仅会影响一个组织,更会影响到一个社会。领导者要实施有效的领导,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权力,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威信作为保证。
领导威信是指领导者在追随者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威信并不等于权力。权力是与职务相关联的,职务一经确定,权力随之获得。所以权力属于一种外在力,具有刚性特征。威信则是领导者与追随者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来自领导者个人内在实力和人格,是一种内在力,具有柔性特征。威信的大小取决于领导者在追随者心目中的认可度、接受度。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威信的合法化即是权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权力是领导威信的重要来源,是领导行为合法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威信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良好的威信与服从关系是领导者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证。
(一)领导威信的构成
权力本身就具有影响力,在权力的面前很多人直接臣服,很多人甚至依附于权力。但是在同样的权限范围下,一些人让权力的影响力极其巨大,一些人却没有办法让权力产生影响,其实是因为运用权力的能力不同。判断一个领导者威信如何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离开位置,脱掉“帽子”之后,是否仍然让曾经的同事想念,让曾经的上级怀念,让曾经的服务对象惦记。如果答案为“是”,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是具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如果答案是“否”,这样的领导者就是“人亡政息”的失败典型。
传统威信产生影响力可以从五个角度来体现:法定权、专家权、奖赏权、惩罚权、统治权。
1.法定权
在法律的层面上,在制度的层面上,在组织层面,权力自身就会发生影响,这就是法定权力的威力。因此由制度安排的明确的权力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赋予的权力所具有的正式威力会产生有效的影响力,所以在管理中需要在制度或者结构上把权力明确下来,这样才可能发挥领导者的正式职能。在组织结构中,一个人处于何种位置,是高层、是中层,还是低层,由此获得的这种权力就是法定性的权力,换言之,一旦有了正式的任命,一个人就具有了法定性的权力。法定权力一般是引发下属服从甚至是畏惧的重要力量,但领导活动却不仅仅是依靠这种让人服从的力量得以进行的,因此,当领导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依赖职权作为后盾时,他已经濒临失败的边缘了,所以有“职权是领导活动得以推行的底线”之说。如果仅仅依靠命令和指示做领导,往往效果会适得其反。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是要领导者不动用法定权力,如果那样,领导者的职位以及有关职权的规定就失去了价值意义。在必要的危急关头,领导者可以果断用权,以便实现凝聚组织的功效。
2.专家权
专家权是领导者自身所具备的某方面特定的知识和才能产生的影响力。但是这个权力的角度并不是要求领导者成为专家,而是领导者可以借助于专家知识的影响力来获得自己的影响力,而且借助于专家所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有效的。
要具有专家权,并不需要领导者很聪明,领导者也不需要获得某某机构的专家头衔。只要某人在某个领域(或某件事情)里掌握的信息足够多,或者他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那他就能发出他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专家权。举个例子,一个高级领导者家中的电器坏了,在全家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曾经学过电工知识的警卫员把电器修好了,在这个事件中真正的领导者是拥有电工知识的警卫员,而不是高级领导,这就是专家权力的影响。专家权是完全没有等级之分的权力,可以用于向上及向下管理。无论处于什么位置,专家权永远都是领导者最喜欢使用也是最管用的权力。尤其对于中层领导者来说,因为实权不多,需要具备多个领域的专家权力,让下属有足够多的理由去折服自己的领导。
3.奖赏权
人性的基本需要就是获得肯定和赞赏,因而奖赏是具备影响力的,尤其是来自高层领导者的肯定和赞赏对于下属而言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职位越高的人,动用奖赏权力的机会越多,所产生的影响力效果就越大。但是人们往往发现职位越高的人,奖励的习惯越少,批评的习惯越多,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样会形成威信,比如曾国藩曾认为,“若日日誉人则人必不重我言矣”。需要知道的是,位置高的人评判和批评的机会很多,但并不是因为批评和评判就会产生影响力,让追随者惧怕并不意味着就会产生服从和认同的效果,而多一点奖赏反而会产生影响力并获得良好的认同。
奖赏权是惩罚权的对立物,正确合理地运用奖赏权是实现有效领导的重要条件。善于运用奖赏权来激励追随者是领导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追随者奖励的内容,不仅包括报酬、奖金,而且还包括精神奖励,并使受奖者得到社会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奖赏的形式主要包括:一是物质奖励。主要是满足下属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如奖金、奖品、环境优美的办公室、免费旅游、疗养等。二是精神奖励。主要是满足下属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成就需要。如授予勋章、奖章、奖状、通令表扬或通令嘉奖、记功、树标兵、评先进工作者或单位模范、上光荣榜、介绍经验等。三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奖励。如颁发科学奖金、成果奖励、晋升等。
4.惩罚权
惩罚权是领导者权力的内容之一,是指领导者通过威胁和惩罚的手段,迫使追随者服从他的领导权力,是建立在惧怕之上的权力。惩罚权的心理基础是惧怕心理,即害怕利益或机会被剥夺从而导致需要无法满足。惩罚权会导致下属的服从行为,服从行为的目的是躲避惩罚,而不是干好工作。但是,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的一方感受到这种威胁的实际存在。
威胁是使强制力成为一种有效的目标,是权力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这种保障机制只是不得已而做的最后手段。特别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要敢于及时使用惩罚权:一是在下属的知识、经验与能力都很不成熟的时候;二是当组织面临着危机,需要及时做出决策和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三是在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尚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四是在下属的工作态度存在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在这几种情形中过分强调领导用权的民主性,就等于是放弃领导。做领导工作,实施惩处是不可避免的。尼克松曾经说过:“总统有时候必须开除人——或者因为不称职、懒惰,或者因为违抗命令,这总是不愉快的事。但是组织有时候就要靠这样做来使它摆脱局面。”
5.统治权
统治权和惩罚权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惩罚权和统治权都需要一个前提,即一旦运用这个权力,就需要考虑运用的效果,也就是说必须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让影响力不升反降。比如,也许很多人认为新加坡的法律很严,但是事实上一方面新加坡的法律很严,但是执行法律的管理更严格,所以使得新加坡的法律运用的效果非常显著。因此惩罚权和统治权的严格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领导威信的实质是追随者对于领导者生成服从意识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使领导者权力在他们心中合法化。领导威信是以精神的感召力、行动的影响力、内部的凝聚力等使人信服的威望为基础的,是领导者在岗位上的权力与个人威望的有机整合体。领导威信通过社会组织赋予的权力成为影响别人思想、改变别人行动的一种支配力量。
对于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而言,法定权、专家权和奖赏权应该多使用,而统治权和惩罚权尽量少用,但是少用并不等于不用,一旦使用就要严格有效。有个将军说:对士兵一定要有火山般的热情,但是也要有比冰山还冰冷的心。在这位将军看来,如果你能够有一颗比冰山还冰冷的心,和火山般的热情,作为领导者对于士兵的生命,就能提供非常明确的依靠,拥有这样的特征的人一定会成为好的将军。领导职能的发挥就是这样做的:足够的严厉和充分的奖赏,人们就会愿意把生命交付给你,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将军的主要方法。
(二)领导威信的特点及来源
领导威信作为一个系统,有传统领导威信和非传统领导威信之分。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两者的来源不同。传统领导威信的力量源于职位,属于“硬权力”,这种权力不会因人而异。而威信源于领导者自身的能力、知识、魅力,属于“软权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其二,影响力不同。由于来源不一,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二者的强制性也不同。传统性威信具有强制性,非传统性威信更多地是依赖于领导者的感召力,因此它不具有强制性。其三,影响范围不同。传统性威信具有刚性特征,只适用于职位的权限范围内,而非传统性威信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
1.领导威信的运行特点
一方面,非权力性影响建立在权力性影响之上,依赖于权力性影响而生,只有依靠特定的职位才能产生,领导者的个人威信才能树立、发展。另一方面,权力性影响要借助非权力性影响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现代意义上的领导威信发生作用的边界开始模糊,非权力性影响力甚至在某种程度超越了权力性影响。综合来讲,领导威信运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领导威信的运行具有渐进性
第一,层次不断上升。领导威信总是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的过程,领导威信的初级阶段是领导者单纯地利用职位权,开展最基础的领导工作,领导效果也比较中规中矩。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对追随者的了解,领导威信的影响层次开始不断上升,领导者通过掌握适当的领导方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树立在追随者心中的形象,实现个人威信的初步建立。
第二,范围不断扩大。领导威信走的是多条路线,在情感上首先影响直接追随者,从而不断地向陌生的追随者延伸,扩展到全体成员;在工作上按照职位等级高低向下延伸,最终推及基层追随者;在政策上制定种种利益关系,将基层、中层、高层的利益层层挂钩,并把追随者的利益统一到领导和组织上来。
第三,决策逐渐细化。领导者刚被任命担任某一职位时,要想获得追随者的认可,就要在一些重大决策的制定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关系组织的发展与利益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得到上级的赏识、同级的尊重和下属的信服,将个人的威信渗透到追随者的日常行为中。
(2)威信具有权变性
权力与威信并不能总是完美结合,在实际的运行中,领导者威信的形成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因发展变化而出现新的不平衡,进而调整到相对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组织内人员的变动、调整,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都是领导威信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此外,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追随者思想观念的改变,都是传统领导威信变化隐性因素。领导威信还受到追随者的影响,只有追随者听其指挥,接受并执行其决策与命令的时候,领导者的威信才得以树立。在传统的领导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格局:领导者独占威信格局向领导者共享威信格局转变。领导威信的形成由主体、载体、客体三部分组成,除了自身的才能、上级的重视,追随者的执行力度与效果也是扩大权力场域的一个重大因素。
2.领导者树立威信的三种渠道
尽管领导力大师们强调来自个人品质的威信(personal power),来自职位的威信(position power)仍旧是领导威信最主要的来源,正如孔子所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觉得自己羽翼已丰,但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需要手下人把他硬推上宝座,他则半推半就,这样一来身份就有了一定的合法性。历代天子自称天之子,就是宣扬皇位合法性。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义”、黄巾起义中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也是在宣扬一种农民起义的合法性,只不过换了一种迷信的方式而已;萧何建议刘邦破格提升毫无战功的韩信为大将,隆重举行设坛拜将的仪式,就是为了补偿缺少资历业绩却有一身本事的韩信身居高位的合法性。
一个领导者获得威信有三种渠道:
第一,掌握团队的核心资源。经济学原理认为,现实世界永远是资源稀缺的,因此只要一个人掌握了核心的、稀缺的资源,就能影响别人的利益,自然就拥有了对别人的威信。所有的核心资源可以分为两类:物质和思想。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因此掌握了工人的命运,说得一针见血。一个半世纪后,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创立了一个企业的产权理论,其核心假设就是:企业主掌握了企业的财产,从而对工人拥有了威信。简言之,你领导者控制了下属的“饭碗”,就拥有了对下属的指挥权。再比如,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在长征途中确立其领袖地位?那时的中共中央也是一个“创业”团队,创业目标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这个“创业”团队终于明白,毛泽东掌握了正确的革命战略,只有依靠他的思想,革命才能胜利,“创业”才能成功。
第二,为追随者承担风险。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奈特的成名作是其1921年出版的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奈特的博士论文解释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能当老板,而有的人只能当下属?因为当老板的人敢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冒险,要为下属承担风险,而当不上老板的人往往对不确定性的容忍性较低。一个创业者创办一个组织,产品卖了钱,首先要付工资,要付供应商的钱,要付政府的税收,最后剩下的才是留给自己的利润。如果利润为负,自己就要承担亏损的风险。因此,作为一种交换,老板为下属承担风险,而下属将劳动过程的指挥权交给老板,最终双方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有担当,才能有威信。
第三,依靠道德的力量成为榜样。还有一类人,既没有万贯家财,也不是别人的主心骨,更不能战场冲杀,但是也能拥有领导威信。这类人依靠的是软实力,通过个人的高尚道德树立榜样,赢得别人追随。例如,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就是这样一个人。王安石做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多次上书兴利除弊,多次被朝廷委以重任,但他多次坚辞不受,一时道德文章广为传颂,威望很高。即便他推行变法,得罪权贵,反对派也没法在他的个人道德上做文章,更不能用“贪污腐败”之名将其逮捕下狱。因为他简直是道德上的完人,文笔亦是当世一流,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代的海瑞,虽然官职不高,但是依靠自身强大的道德力量和永不妥协的担当精神,不仅让当时最高统治者尊敬,更是被后世的百姓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