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欧洲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进步

当东亚在锁国牢笼里故步自封时,欧洲世界的科学、技术、经济却在不断发展。

大体上从古代直至17世纪,科学和技术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科学被当成是只用头脑进行思考的产物,与利用身体的技术者即手艺人不同,科学被视作高尚的,而技术则遭到轻视。

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这两者密切结合才实现的,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是由欧洲地理扩张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技术者的经验和科学家的思考相互协作,通过实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

由于地理扩张而变得频繁的大航海,带来了地图、指南针、地球仪、航海表的进步。而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推动下有了天文学、力学、数学的进步。

另外,大炮的使用使得弹道研究成为必要,也推动了力学进步。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战争中出现了大量伤员,为了医治他们,此前由理发匠兼职的外科手术、解剖工作等逐渐作为外科医学、解剖学发展起来。

由于能够制成冶铁用木炭的木材越来越少,17至18世纪期间,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煤,将之做成焦炭,用来冶铁。

随着煤炭需求的增加,为了抽出炭坑中涌出的水,18世纪初人们开始构思设计蒸汽泵,并在18世纪末由詹姆斯·瓦特完成了改良。就这样,蒸汽机开始取代马力、水力和风力。

世界性商业发展起来后,市场进一步扩大,为满足其需要,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毛织品、棉织品的生产。18世纪30年代,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就是应其所需。接着,为了纺织大功率飞梭织布机所需的大量生丝,又有了纺纱机改良。18世纪末,克朗普顿发明了走锭纺纱机。为适应纺纱机的纺纱效率,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将飞梭织布机进一步机械化的动力织布机。

机器的发明使得制作机器用铁的需求增加。18世纪末,使用蒸汽机送风的大型熔矿炉的发明提高了生铁的生产效率。但是,为了去除生铁里的氧气使之成为熟铁(锻铁),又需要使用木炭进行氧化精炼,这一效率向来很低。18世纪末,随着使用煤炭或焦炭的反射炉的发明,效率得到了提升。不仅如此,之前人们一直使用蒸汽锤将熟铁敲打成板或棒的形状,后来想出了使用轧机进行压延的方法。如此一来,供给由于蒸汽机制造而需求大增的熟铁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