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职业及其满意度
第一章 受雇者求职过程中的网络资源
陈煜婷
求职是人们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事件,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社交关系乃至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求职渠道及求职过程中求职者所使用的不同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章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对上海居民的求职过程进行了简要描述,并通过与其他七个城市居民的数据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上海居民求职网络的特征。
第一节 求职渠道描述
一 各种求职渠道
(一)上海的基本情况
受雇者指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雇员,相比于自雇者而言,属于受雇用的工作人员。2009年的上海调查数据显示,在905个受雇者调查对象中,从未换过工作的受雇者有509人,曾换过工作的受雇者有396人。对于从未换过工作的受访者,问卷所调查的是其初职求职过程;对于曾换过工作的受访者,问卷所调查的是其现职求职过程。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多种求职渠道,人们初职和现职所使用的求职渠道具有明显的差异。该问题在问卷中的测量题目为“当时都从哪些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可多选项)”。
初职方面,28.68%的受访者选择了学校、街道等组织,14.73%的受访者选择了政府劳动部门,14.15%的受访者选择了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8.25%的受访者选择了招工单位(公司/部门),8.06%的受访者选择了互联网,4.91%的受访者选择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仅有1.18%的受访者选择了职业介绍机构,0.59%的受访者选择了街上张贴的就业广告。值得说明的是,24.3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主要包括以下情况:不存在收集信息的情况、没收集信息、顶替父母工作、国家直接分配如部队转业等。
现职方面,42.68%的受访者选择了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21.21%的受访者选择了互联网,13.38%的受访者选择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12.63%的受访者选择了学校、街道等组织,12.12%的受访者选择了招工单位(公司/部门),9.09%的受访者选择了政府劳动部门,7.70%的受访者选择了职业介绍机构,仅有5.30%的受访者选择了街上张贴的就业广告,另有8.59%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数据显示,上海居民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有过工作流动经历对其选择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从未有过工作流动经历的受访者倾向于通过学校、街道及政府劳动部门求职,也有部分受访者通过亲朋好友求职,但很少有通过网络、媒体、中介等渠道求职的。这可能是由于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初职受访者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单位的时间尚短,还未进行工作流动,所以通过学校求职的比例较高。其次,有过工作经验进行再次求职的受访者则更倾向于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网络求职,也有很大部分受访者是通过网络和媒体求职的。这说明有过工作经验的受访者普遍拥有更多的人脉关系,在自己再次求职时会更多的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资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媒为人们求职提供了更便利、可靠的渠道,也受到了更多求职者的青睐。最后,现职受访者与初职受访者都较少通过街上张贴的就业广告来找工作。这说明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较为正规的渠道来求职,觉得街边张贴的就业广告不够规范,难以信赖。
(二)上海与非上海地区基本情况对比
2009年,长春、济南、天津、兰州、西安、厦门和广州七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在5588个受访者中,从未换过工作的受访者有3128人,曾换过工作的受访者有2401人,缺失样本59个。以上数据显示,在初职和现职求职过程中受访者选择收集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初职方面,32.20%的受访者选择了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27.63%的受访者选择了学校、街道等组织,24.72%的受访者选择了招工单位(公司/部门),22.13%的受访者选择了政府劳动部门,10.23%的受访者选择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10.10%的受访者选择了互联网,5.02%的受访者选择了街上张贴的就业广告,3.74%的受访者选择了职业介绍机构。由于是多项选择题,所以还有26.40%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没有收集就业信息的受访者,一类是直接分配的受访者,还有一类是部队转业的受访者。
现职方面,50.56%的受访者选择了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20.70%的受访者选择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19.53%的受访者选择了招工单位(公司/部门),17.91%的受访者选择了互联网,11.00%的受访者选择了政府劳动部门,8.50%的受访者选择了街上张贴的就业广告,8.25%的受访者选择了学校、街道等组织,6.41%的受访者选择了职业介绍机构,31.90%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上述数据显示,非上海地区的受访者在初职找工作时倾向于通过亲朋好友、学校、招工单位(公司/部门)和政府劳动部门获得相关信息,在现职找工作时则倾向于通过亲朋好友、互联网、招工单位(公司/部门)和政府劳动部门获得就业信息。无论是在初职找工作还是在现职找工作的过程中,非上海地区的受访者普遍不倾向于通过街边张贴的就业广告和职业介绍机构获取就业信息。
综上所述,非上海地区与上海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在初职获取就业信息到现职获取就业信息的过程中,网络媒体的重要性都有所提升。不同之处在于:在非上海地区,无论是在初职求职过程中还是在现职求职过程中,获取信息最常用渠道都是亲朋好友,而上海的初职求职则更多的是通过学校、街道等社会组织。
(三)对二者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性别的比较分析可知,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在初职和现职的求职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在上海和非上海地区,在以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作为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方面,上海男性在初职求职和现职求职中与女性的差别不大,初职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略低0.61个百分点,现职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略低2.5个百分点,非上海地区女性在初职求职和现职求职中分别高于男性4个百分点左右(见表1-1)。这说明在非上海地区,女性更倾向于通过个人的网络关系获取就业信息。
表1-1 性别对收集就业信息渠道的影响
此外,在使用互联网作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方面,无论是初职还是现职,无论是上海还是非上海地区,男性的百分比都高于女性。
受教育程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低”代表初中及以下,包括小学以下、小学和初中;“中”代表高中/职高/中技/中专;“高”代表大专及以上,包括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通过对受教育程度的比较分析(见表1-2),可以发现以下三点。
首先,在通过招工单位(公司/部门)作为求职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方面,上海和非上海地区呈现不同的趋势。在非上海地区,无论是初职求职还是现职求职过程中,高学历受访者更倾向于通过招工单位(公司/部门)获取求职信息;而在上海则不同,现职求职过程与前述一致,初职求职过程则呈现学历越高越倾向于通过招工单位(公司/部门)获取求职信息的趋势。
表1-2 受教育程度对收集就业信息渠道的影响
其次,在使用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作为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方面,上海与非上海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在非上海地区,无论是初职求职还是现职求职过程中,都呈现受访者学历越低越倾向于使用亲朋好友关系的趋势;而在上海,现职求职者呈现上述趋势,初职求职者则呈现不同的趋势,即中间学历者最倾向于使用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
最后,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非上海地区,无论是在初职求职还是在现职求职过程中,都呈现受访者学历越高越倾向于使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以及互联网作为求职渠道的趋势。
二 最有用的求职渠道
(一)上海与非上海地区的基本情况
上海受访者从前述的八种求职渠道中分别选出了自己求职过程中最有用的渠道。该问题在问卷中的题目为“哪种渠道对您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 上海受访者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的渠道
数据显示,对于初职者而言,排名前三位的最有用的渠道分别是学校、街道等组织,政府劳动部门,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就业广告(街上张贴),职业介绍机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于现职者而言,排名前三位的最有用的渠道分别是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互联网,学校、街道等组织;排名后三位的与初职者一样,也是就业广告(街上张贴),职业介绍机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这说明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个人网络资源,所以在再次求职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网络关系。另外,互联网也成为人们获取求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并且切实地为求职者提供了帮助。
在初职求职过程中,非上海地区受访者认为最有用的求职渠道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学校、街道等组织,政府劳动部门;在现职求职过程中,受访者认为最有用的求职渠道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互联网、招工单位(公司/部门)。对于初职受访者而言,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广告(街上张贴),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于现职受访者而言,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广告(街上张贴),学校、街道等组织(见表1-4)。
表1-4 非上海地区受访者收集就业信息的最有用渠道
通过对比上海和非上海地区的数据,可以发现两者有两大差异。
其一,在以学校、街道等组织作为渠道收集就业信息方面,在上海,无论是初职受访者还是现职受访者都有较高比例的人认为学校、街道等组织是最有用的求职渠道。在非上海地区,对于初职受访者而言,学校、街道等组织受到较多的认可;而对于现职受访者而言,认为学校、街道等组织对于获取信息有帮助的比例非常低。
其二,在以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作为渠道收集就业信息方面,上海的初职受访者中有一定比例的人认为该渠道最有用,现职受访者中选择该渠道最有用的比例最高;在非上海地区,无论是初职受访者还是现职受访者选择该渠道是最有用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因此,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在大部分地区和情况下都被求职者认为是最有用的渠道,上海与非上海地区的区别在于上海的初职受访者选择比例最高的渠道是学校、街道等组织以及政府劳动部门,其次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
(二)对上海与非上海地区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性别的比较分析可知,在各种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中,男性和女性认为最有用的渠道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5)。
表1-5 性别对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影响
表1-5 性别对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影响-续表
首先,在将互联网和职业介绍机构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且在上海和非上海地区,初职求职和现职求职均呈现同样的趋势。
其次,在将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和学校、街道等组织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
最后,在将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呈现了一定的地域差异。在非上海地区,无论是初职求职过程还是现职求职过程,女性的比例都高于男性。而在上海,初职求职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而在现职求职中男性的比例反而高于女性。
通过对受教育程度的比较分析(见表1-6),可以发现以下差异。
在将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初职求职过程中,学历中等和学历较高的受访者认为其最有用的比例较高;现职求职过程中,学历较低的受访者认为其最有用的比例较高。
在将就业广告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学历较低的受访者的比例相对最高。
在将职业介绍机构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初职求职过程中学历较高的受访者认为其最有用的比例较高,上海的现职求职过程中学历较低的受访者认为其最有用的比例较高,非上海地区的现职求职者则没有明显的区别。
在将招工单位(部门/公司)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上海的初职受访者中,学历越高的受访者对该途径认可的比例也越高。在上海的现职受访者中和非上海地区的现职受访者中,高学历求职者反而对该途径的认可度最低。
表1-6 受教育程度对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影响
在将学校、街道等组织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上海的初职求职者和现职求职者中,学历较低的受访者对该渠道的认可度更高;非上海地区的初职求职过程中,学历较高的受访者对该渠道的认可度较高,而现职求职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在将政府劳动部门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没有呈现地域和职业经历的差异,主要呈现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即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劳动部门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比例就越高。
在将亲朋好友及其他个人关系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上海的初职求职过程中学历较低的受访者,其认可度较高;上海和非上海地区的初职求职者过程中学历越低的受访者,其认可度越高;上海的现职求职者中学历越高的受访者,其认可度越高。
在将互联网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受访者中,没有呈现地域和职业经历的差异,主要呈现了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访者认为将互联网作为收集就业信息最有用渠道的比例就越高。
第二节 求职过程中“关系”的运作
一 求职过程中“关系”的使用
(一)上海与非上海地区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受访者在初职求职过程中仅有15.91%的居民获得过别人主动提供的求职信息和帮助,在现职求职过程中这一比例升至44.70%。该问题在问卷中的题目为“有人主动给您提供求职方面的信息或帮助吗”。
上海的受访者在初职求职过程中仅有12.77%的居民主动寻求求职信息和帮助,现职求职过程中这一比例升至43.69%,明显高于初职求职的状况。该问题在问卷中的题目为“在找工作时,您大概找了多少人帮忙,包括打听就业信息,沟通情况等”(见表1-7)。
表1-7 上海居民求职过程中“关系”的使用
数据说明,上海居民在初职求职过程中无论是获得过别人主动提供的求职信息和帮助,还是自己主动寻求求职信息和帮助,两方面的比例都明显低于现职求职过程。
非上海地区的受访者在初职求职过程中有32.54%的居民获得过别人主动提供的求职信息和帮助,在现职求职过程中这一比例升至53.39%。非上海地区的受访者在初职求职时有37.28%的居民主动寻求求职信息和帮助,现职求职过程中这一比例升至54.35%(见表1-8)。
表1-8 非上海地区居民求职过程中“关系”的使用
表1-8 非上海地区居民求职过程中“关系”的使用-续表
数据说明,非上海地区居民在初职求职过程中无论是获得过别人主动提供的求职信息和帮助,还是自己主动寻求求职信息和帮助方面的比例,都略低于现职求职过程中的比例。通过与上海的比较可以发现,非上海地区的受访者在初职求职过程中获得帮助的比例和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的比例,都要高于上海受访者的比例,现职求职过程中对关系的运用也比上海的比例略高。
(二)对上海和非上海地区差异的分析
表1-9列出了求职者是否使用关系获得就业信息或帮助进入工作岗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是求职者是否受收到他人提供的求职信息或帮助的回归模型。模型2是求职者是否主动寻求求职信息或帮助的回归模型。
模型1显示,在求职过程中,女性、现职求职者和非上海地区的求职者获得帮助的概率更高,高等教育求职者获得帮助的概率也较高,不过其统计意义不显著。具体而言,在控制了受教育程度、求职类别和地域变量后,男性求职者获得帮助的事件发生比为女性的89.58%;在控制了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地域变量后,初职求职者获得帮助的事件发生比为现职求职者的39.06%;在控制了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求职类别后,上海求职者获得帮助的事件发生比为非上海地区求职者的55.99%。
模型2显示,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主动寻求帮助方面,同样也是女性、现职求职者和非上海地区的求职者具有更高的发生比,高等教育求职者寻求帮助的概率也相对较高,不过其统计意义不显著。具体而言,在控制受教育程度、求职类别和地域变量后,男性求职者寻求帮助的事件发生比为女性的89.58%;在控制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地域变量后,初职求职者寻求帮助的事件发生比为现职求职者的43.61%;在控制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求职类别后,上海的求职者寻求帮助的事件发生比为非上海地区求职者的44.49%(见表1-9)。
表1-9 求职者是否使用关系的回归模型
二 上海居民求职使用“关系”的类别
(一)上海与非上海地区的基本情况
上海居民在不同的求职过程中动用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初职求职中受访者侧重于使用家人关系,而现职求职过程中受访者侧重于使用亲密朋友关系(见表1-10)。该问题在问卷中的题目为“在您找工作的过程中,给您提供过帮助的人与您都有哪些关系(可多选项)”。其中,受访者与家人、亲属、朋友等直接认识或熟知的人建立的关系称为直接关系,间接关系指受访者通过第三人的“搭桥”而建立的关系。
表1-10 上海居民求职使用“关系”的类别
在初职求职过程中,上海居民所动用的社会关系依次为家人、亲属、亲密朋友、师生、同学、一般朋友、邻里、同事、间接关系、师徒、生意/项目伙伴。另有9.09%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主要包括国家分配、街道、居委会等。
在现职求职过程中,上海居民所动用的社会关系依次为亲密朋友、亲属、同事、家人、一般朋友、同学、师生、间接关系、邻里、同乡、战友、师徒、生意/项目伙伴。另有2.00%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主要包括街道、居委会和猎头公司。
非上海地区居民在求职过程中也动用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与上海相似,受访者在初职求职过程中也更倾向于使用家人关系,在现职求职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亲密朋友关系(见表1-11)。
在初职求职过程中,非上海地区居民所动用的社会关系依次为家人、亲属、亲密朋友、同学、师生、一般朋友、间接关系、邻里、同乡、同事、战友、师徒、生意/项目伙伴。另有3%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主要包括亲人的朋友、领导、乡政府、街道和学校分配等。
表1-11 非上海地区居民求职使用“关系”的类别
在现职求职过程中,非上海地区居民所动用的社会关系依次为亲密朋友、亲属、家人、同学、同事、一般朋友、邻里、同乡、间接关系、师生、师徒、战友、生意/项目伙伴。另有3%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主要包括亲人的朋友、街道、政府劳动部门、村长、前任雇主等。
与上海一致,在非上海地区,初职求职过程中选择家人和亲属的受访者也是最多的。在现职求职过程中,上海和非上海地区也不存在太大差异,选择亲密朋友的受访者均是最多的。
(二)对上海与非上海地区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上海与非上海地区的男性和女性求职者在初职求职及现职求职过程中所动用社会关系类型的比较可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求职过程中居民求职所使用的关系类别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见表1-12)。
表1-12 性别对求职关系类别的影响
首先,在上海受访者的初职求职过程中,女性更倾向于向家人、亲密朋友和邻里寻求帮助,男性则更倾向于通过亲属、一般朋友、同学、师生获得帮助。
其次,在上海受访者的现职求职过程中,女性更倾向于向家人、亲密朋友和同事寻求帮助,男性更倾向于通过亲密朋友、亲属和同事获得帮助。
再次,在非上海地区受访者的初职求职过程中,两性均更倾向于向家人、亲属和亲密朋友寻求帮助。
最后,在非上海地区受访者的现职求职过程中,两性均更倾向于向亲密朋友、亲属和家人寻求帮助。
通过对上海和非上海地区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求职者在初职求职及现职求职过程中所动用社会关系类型的比较可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求职过程中居民求职所使用的关系类别存在一定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见表1-13)。
首先,在上海受访者的初职求职过程中,受教育程度高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一般朋友、同学和师徒,受教育程度中等偏高的受访者更多的求助于家人和亲属,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邻里和间接关系,受教育程度处于中间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生意/项目伙伴、家人、同事,受教育程度处于两端的即较高和较低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亲密朋友。
其次,在上海受访者的现职求职过程中,受教育程度高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同学、战友、师生和师徒,受教育程度中等及偏低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亲属、一般朋友和邻里,受教育程度低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生意伙伴,受教育程度处于中间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家人,受教育程度处于两端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亲密朋友、同乡、同事和间接关系。
再次,在非上海地区的初职求职过程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家人、亲密朋友、一般朋友、同学、师生和间接关系,受教育程度低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战友和邻里,受教育程度处于两端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亲属、同乡、师徒、同事和生意/项目伙伴。
最后,在非上海地区的现职求职过程中,受教育程度高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师生、同事和间接关系,受教育程度中等及偏低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一般朋友,受教育程度低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亲属、同乡和邻里,受教育程度处于中间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战友,受教育程度处于两端的受访者倾向于求助家人、亲密朋友、师徒和生意/项目伙伴。
表1-13 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关系类别的影响
表1-13 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关系类别的影响-续表
三 找关系对求职的作用
(一)上海与非上海地区的基本情况
上海居民在初职求职过程中,86.84%的求职者认为找关系有一定的作用;在现职求职过程中,96.94%的求职者认为找关系有一定的作用。该问题在问卷中的题目为“这些人对您找工作起的作用大吗”(见表1-14)。
表1-14 上海居民认为找关系对求职的作用
数据显示,与初职求职相比,在现职求职过程中,受访者对找关系的作用的正面评价更好。
非上海地区居民在初职求职过程中,86.64%的求职者认为找关系有一定的作用;在现职求职过程中,89.20%的求职者认为找关系有一定的作用(见表1-15)。
表1-15 非上海地区居民认为找关系对求职的作用
表1-15 非上海地区居民认为找关系对求职的作用-续表
数据显示,与上海一致,非上海地区的现职求职者也更认同找关系对求职的正面作用。
(二)对上海与非上海地区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上海与非上海地区的男性和女性求职者在初职求职及现职求职过程中所使用关系的作用的比较可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求职过程中居民求职所使用的关系类别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见表1-16)。
表1-16 性别对求职关系作用的影响
认为作用很大的受访者中,女性比男性的比例更高。其中,上海初职求职过程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受访者中,女性比男性多5.98个百分点;上海现职求职过程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受访者中,女性比男性多0.80个百分点;非上海地区初职求职过程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受访者中,女性比男性多5.44个百分点。
可见,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非上海地区,初职求职过程中女性普遍比男性更认可关系的作用,现职求职过程中这一差异虽然仍存在但有所缩小。认为有些作用的受访者中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在上海无论是初职受访者还是现职受访者,男性的比例都高于女性,非上海地区的初职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现职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认为作用很小的受访者中,上海和非上海地区的现职受访者中男性的比例都略高于女性,非上海地区的初职受访者中男性的比例也高于女性。只有上海的初职受访者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认为没有作用的受访者中,两性的比例都很低。
通过对上海和非上海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在初职求职和现职求职过程中所使用关系的作用的比较可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求职过程中居民求职所使用的关系类别存在一定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见表1-17)。
认为作用很大的受访者中具有明显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非上海地区,无论是在初职求职过程中还是现职求职过程中,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低,认为作用很大的比例越高。认为有些作用的受访者中,也具有明显的受教育程度差异,但不同的是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作用很大的比例越高。认为作用很小和没有作用的受访者比例几乎不受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比例都非常低。
第三节 小结
本章通过对2009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的描述,对上海居民求职网络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一节主要涉及求职渠道,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上海居民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有过工作流动经历对选择就业信息的渠道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未有过工作流动经历的受访者倾向于通过学校、街道及政府劳动部门求职,有过工作经验再次求职的受访者则倾向于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网络求职。第二,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拥有更多的个人网络资源,所以在再次求职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网络关系。
第二节分析了求职过程中“关系”的运作,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上海居民在初职求职过程中,无论是获得别人主动提供的求职信息和帮助,还是自己主动寻求求职信息和帮助,其比例都明显低于现职求职过程中受访者的比例;非上海地区的受访者在初职求职过程中获得的帮助和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的比例都要高于上海的受访者,现职求职过程中对关系的运用也比上海受访者的比例略高;在求职过程中,女性、现职求职者和非上海地区的求职者获得帮助的概率更高。第二,受访者在初职求职过程中也更倾向于使用家人关系,在现职求职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朋友关系。第三,与初职求职过程相比,在现职求职过程中,受访者对关系作用的正面评价更好。
表1-17 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关系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