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南向开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 沿线铁路设施情况

陆海新通道涉及铁路运输的主要为铁海联运和国际铁路联运两种运输方式,其中,铁海联运是陆海新通道的主要运输方式。当前铁海联运的主要线路为“渝黔桂新”铁海联运班列,通过铁海联运将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的货物经由铁路班列运输至广西北部湾港,再从北部湾港出海运往目的地,此种方式的铁路运输主要在国内。从现阶段看,国内沿线铁路主干线基本畅通,但仍存在主通道西线中的黄桶至百色铁路亟须建设,主干线中川黔铁路、黔桂铁路等干线铁路仍为单线,部分铁路设施老旧等问题。而从运力上来看,除南昆线的运输能力较为紧张外,其他铁路干线当前运力尚能满足现阶段需求。不过着眼于未来,随着沿线通道物流组织水平、通关便利化水平、港口、口岸等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以及多式联运有效衔接之后,运输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运输效率将进一步提升,陆海新通道货物运输增长有望呈快速增长态势。因此,必须提前布局建设和升级沿线铁路设施,实现扩能,提升运力。

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为提高陆海新通道沿线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未来在沿线铁路设施建设方面主要着眼于以下方面:一是建设新线,如黄桶至百色铁路;二是加快增建二线,如贵阳至南宁铁路、叙永至毕节铁路、渝怀铁路;三是改造和升级沿线铁路,如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实施电气化改造、改造升级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此外,还需研究建设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重庆至贵阳铁路等项目。

现阶段,部分沿线铁路干线的建设情况见表3-1。

表3-1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铁路干线建设情况

续表

续表

二 沿线公路设施情况

陆海新通道国际公路联运在国内的出境省份主要是广西和云南,其中,经广西口岸出境的主干线路主要为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经贵州贵阳到广西凭祥/广西东兴/广西龙邦通往越南再到其他东盟国家;经云南口岸出境的主干线路主要为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经贵州贵阳到云南磨憨/云南瑞丽通往老挝/缅甸再到其他东盟国家。自重庆经由广西跨境公路的运输线路及公路基础设施情况见表3-2,根据表3-2可知,陆海新通道沿线公路国内段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从重庆到广西各口岸的高速路网已形成。此外,通道沿线其他省市如成都、西安、兰州、昆明等到重庆和广西的高速路网也已基本贯通。

表3-2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经由广西口岸的沿线公路基础设施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赵光辉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现状评价》,《物流技术》2019年第7期论文中的相关内容整理而得。

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可知,为提高陆海新通道沿线公路干线的运输能力,未来在沿线公路设施建设方面主要着眼于以下方面:加快推进 G69 待贯通路段、G75 渝黔和南宁至钦州段扩能、G5615 墨江至临沧段、G85 待贯通路段等项目建设;升级 G93重庆至遂宁段等。现阶段,部分沿线公路建设情况和建设进度见表3-3。

表3-3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公路干线建设情况

续表

续表

三 港口建设情况

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南向通道出海口主要为广西北部湾港和海南洋浦港,下面就两个港口在基础设施、航线布局、货物吞吐量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

1.广西北部湾港

北部湾港[1],是中国西部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是我国大陆距离马六甲海峡最近的港口,具有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群的规模优势,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北部湾港各港口的码头长度见表3-4。

表3-4 北部湾港各港口的码头长度

根据北部湾港集团官网数据显示,北部湾港拥有生产性泊位82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26个,年吞吐能力2.4亿吨。集装箱的年通过能力468万标箱,正在建设15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46条,其中外贸航线26条(见表3-5),基本实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港口全覆盖;内贸航线20条,基本实现了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全覆盖;另开通了钦州、防城港、北海三港间的穿梭巴士以及到广东的港外穿巴。北部湾港散杂货的装卸货类齐全,涵盖交通部对沿海港口分类货物吞吐量统计所列的17类货物,拥有20万吨级散货码头、正在建设30万吨级散货泊位。当前,北部湾港的散杂货业务已迈入运输、仓储、贸易、交割等全供应链服务时代,拥有煤炭、矿石、粮食、硫磷、液体化工等专业化码头;拥有30万吨级原油泊位、15万吨级LNF泊位。在滚装方面,建有7万吨级专用泊位,滚装汽车吞吐能力为37.2万辆/年。在远近洋航运方面,北部湾港自有及光租船舶15艘,日均控制运力70余艘,载重吨超过600万吨。在冷链物流方面,北部湾港积极打造面向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进口、加工、运输、冷藏、配送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在南宁建设5个大型高低温库,已投入使用库容量为30万立方米,投放了一批铁海联运专用冷链集装箱,并开通了东盟经北部湾港至重庆、四川等内陆省市的铁海联运冷链运输服务。在西江内河物流方面,连通红水河、左江、右江、柳江等西江干支流,启用基于北斗导航的西江船舶智能过闸及航行系统,实现西江水运物流全程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安全化,拥有和控制船舶142艘,集装箱班轮航线8条,运力达18.87万吨。

表3-5 北部湾集装箱外贸航线

续表

续表

当前,在着重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的过程中,北部湾港重点构建北部湾港至重庆班列、中国香港航线、新加坡航线三个“天天班”,相继拓展成都、兰州、昆明、贵阳等8条常态化班列运营线路。因此,陆路可以通过目前已开通至西部六个省市的班列将货物快速便捷地运抵渝、滇、川、黔、陇等西部内陆省市,海路可以通过北部湾港至中国香港、北部湾港至新加坡方向的班轮中转接驳上远洋航线母船,最终可以实现全球航线主要网点的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3月29日,广西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重要工程——钦州港东站集装箱办理站东站作业区正式投入使用,为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升档提速。

此外,为了吸引货源,陆海新通道在物流成本降低方面已实现铁路双向运费下浮30%,港口作业费率减免50%,中转关检费用降低80%,外贸进口大柜货物单箱成本降低至2100元/箱。得益于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北部湾港的货物吞吐量逐年上涨(见表3-6和表3-7)。2019年,北部湾港(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56亿吨,同比增长14.70%,集装箱完成382万标箱,同比增长31.68%。其中,北部湾港(本港)完成2.05亿吨,同比增长16.73%,完成集装箱382万标箱,同比增长31.68%。中转业务完成22.7万标箱,同比增长416.3%;铁海联运完成16.15万标箱,同比增长194%。2019年,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排第12位,集装箱增速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1位。[2]截至2020年3月8日,北部湾港铁海联运班列到发481列,同比增长49%;累计完成铁海联运集装箱共24149标箱,同比增长53%。[3]

表3-6 北部湾港(全港)货物吞吐量

表3-7 北部湾港(本港)货物吞吐情况

2.海南洋浦港

洋浦港地处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经济开发区,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素有“水深、避风、回淤量少”等特点,是海南天然条件最好的深水港。目前洋浦港已建成码头泊位45个,开通内外贸航线22条,其中内贸航线14条,连通北部湾、长三角、珠三角、华北、东北等国内沿海港口;外贸航线8条,连通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基本完成了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航线布局,初步构建起以洋浦作为中国—东盟航运中转枢纽的航线网络骨架。[4]

洋浦港近两年来的货物吞吐情况见表3-8,虽然目前总的货物吞吐量仍较少,但2019年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集装箱的数量快速上涨。据统计,2020年1—2月洋浦港口吞吐量801.90万吨,同比增长7.79%,其中外贸吞吐量524.87万吨,同比增长17.43%;集装箱吞吐量9.299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28%;货重139.81万吨,同比增长31.12%。[5]

表3-8 洋浦港货物吞吐情况

四 口岸建设情况

作为南向通道的两个关键节点,重庆和广西具备公、 铁、水、空多种类型的口岸,基本具备满足通道对多式联运和货物运输的需求。从重庆的口岸建设情况来看,重庆市有7个口岸、10个具有口岸功能的场所。近几年来,重庆抓住中新互联互通和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快各类口岸建设,完善口岸功能,建立起了覆盖水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立体化口岸体系,已实现7×24小时通关常态化和电子化通关,口岸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其中,以重庆港、寸滩港作为主要港口组成了较发达的水路运输体系,并以果园港为龙头,在其域内679千米的长江水道上布局打造了“1+3+9”港口群。重庆航空口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年多来,口岸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7条,设置专用通道服务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常态开设“一带一路”专用通道,保障“外国人144小时免签过境”,为重庆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口岸环境。2019年,重庆航空口岸入出境外国人达到2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7.2%。共有183个国家(地区)的人从重庆口岸入境,较2018年增加4个。[6]当前,重庆通过17个口岸/场所可以将长江黄金水道、南向通道和中欧班列(重庆)等国际物流通道实现无缝对接。

从广西的口岸建设情况来看,广西拥有21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6个国际一类海港口岸,基本形成了沿海水运口岸密集分布,沿边地区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多点开放,重点城市和旅游城市航空口岸基本覆盖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7]近年来,得益于南向通道的建设,广西不断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口岸通关环境优化,已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全覆盖。至2019年6月底,“单一窗口”在全区口岸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100%,并在全国率先开发启用边境口岸电子系统等,友谊关口岸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刷卡智能通关的沿边陆路口岸。通过优化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提升口岸管理信息化水平、创新检验监管方式、持续推进跨部门联合检查等举措,近年来广西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不断缩短,截至2019年8月,广西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7.24小时,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快30.81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2.26小时,比同期全国快1.51小时。其中,北部湾海港口岸平均进口通关时间压缩至43.43小时。[8]

总的来看,南向通道主干线上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连通,出海港口和口岸建设尚能满足当前的货物运输需要,但面对未来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和企业对智能化、便利化、快捷通关等的需要,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改造空间。未来,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破除瓶颈和扩能改造方面提前布局和加快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