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好数学:小学益智学具游戏化拓展型课程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的变革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的变革中,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关键领域,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始终是重要环节。

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变革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个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社会,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摆在各国教育面前的时代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以来,“许多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都把核心素养视为课程设计的DNA,努力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期望在核心素养统领下以教育或课程标准为抓手发动教育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尤其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E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参见表1-1)。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时代变革的背景,与核心素养的当代内涵与价值也是分不开的。尽管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内涵具有一致性,都强调核心素养是一个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的集合,认为核心素养强调全人理念,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能够适应多变复杂的情境。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都相继加入了研制本国核心素养框架的队伍中。2016年,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及深入的本土研究之后,我国也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些素养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培养,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大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6大素养,继而细化为18个要点牛瑞雪.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与创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8(2):86-88.。可以说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教育领域对于未来社会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共识。对于教育变革来说,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紧迫的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变革。如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变革,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与路径选择。

表1-1 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框架的指标分类

(续表)

(续表)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课程变革,可以认为,核心素养不只是课程目标,还是一种崭新的课程观。作为一种课程观,“素养本位课程”意味着:在价值观上,它追求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型教育民主,这种教育民主不只是“数量上的民主”,即满足于形式上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更是“质量上的民主”,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高质量且适应其个性化选择的教育机会。无论是教育过程还是结果,既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尊重其个性选择的自由,又强调学生借助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工具与多元化、异质化的群体或个体自由互动和交往,是信息时代新型教育民主的基本内涵。在知识观上,它把学科知识的本质特性理解为批判性、假设性与实践性。各类学科知识不是被学生接受、储存和内化的“客观真理”,而是被学生质疑、批判和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的对象。学科知识原本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和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结果。以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必须把学科知识的批判性、假设性和实践性置于首位。在方法论上,它把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探究、发明和创造视为基本教学方法。试图省掉探究过程,直接把学科结论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可能在单位时间里“高效”传授了知识,也可能大规模“生产”了知识技能的熟练者,却无法培养出以创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为核心的“高素养者”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9.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既是国际社会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课程实践的时代要求。2014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该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则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是实现教育育人旨趣的最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如何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因其突出强调人在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可以说超越了传统的知识技能观,因此,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构建意味着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转变,“从过去重视教学当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而这一价值取向的转变也必然会引起课程标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体系诸方面的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创新,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变革,其基本的工作是探索课程标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义,从而进行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解建团,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4):25-29.,这既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理念向纵深发展的题中之意。

有了核心素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如果没有好的实施载体,那么核心素养不过是高高在上的几句口号而已。从理论上来说,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落实。但毫无疑问,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途径。正因如此,核心素养被普遍看作是课程设计的DNA。从某种程度上说,核心素养可以看作三维目标的升级版,它决定着课程的目标,也影响着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的选择。而从对应关系来说,核心素养和课程通常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由多门课程共同承担魏宁.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再出发的起点[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82.,这也就意味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是哪一学科的责任,而是呼唤一场课程领域的系统变革,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出发”。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我国素养本位的课程与教学新体系。比如,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选择并重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素养化”。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与人性化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学习的“素养化”。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与合作性教学,实现教师教学的“素养化”。积极尝试“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和创造性发展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实现课程评价的“素养化”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7-9.。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形成如下共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要在学校环境中得到落实,最为关键的是树立起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意识,通过教学的变革打造适宜于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树立起学生的学科素养意识,依托学科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厚实学生核心素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