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幼教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课程模式与改革

幼儿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合理地确立幼儿教育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课程模式与儿童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不同的课程模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我国的幼教专家,在课程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为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些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以推广和应用。为了推动我区幼儿教育课程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将从课程理论的角度,以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弊端,找出优点,浅谈自己的浅薄之见,并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我国学前教育,过去偏重知识教育,对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认识不够,尊重不够,主要是把幼儿作为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来对待,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总的说来对幼儿的“人格”重视不够,发展不力。为此,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地确立幼儿教育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课程模式与儿童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不同的课程模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对课程和课程模式的认识

课程是什么?从课程史上看,存在着多种观点:“课程即学科(科目)”“课程即知识”“课程即教育计划或方案”“课程即经验”“课程即活动”等。当今世界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课程即知识”或“课程即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识”,我国幼儿园基本上采用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

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从理论上讲,课程由课程的要素所组成,特定的课程要素及其联系,构成了特定的课程模式。构成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要素主要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效果评价。

二、课程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课程模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课程,也代表着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教育过程,因此,不同的课程反映了不同的儿童教育观和儿童发展观,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特别是影响着对儿童的教育和儿童的发展。

课程设计的模式多种多样,如过程模式、开放教育模式、目标模式、综合主体教育模式等,在这里,我以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作为例子,阐述它们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是目标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是课程设计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模式,它是由美国的泰勒创立的,泰勒提出的这种模式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这种模式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教育者预先制定的。因此,教与学的过程主要是“刺激→反应”的过程,而不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学习速度和学习量也因人而异,但是在这种模式中,通过教与学而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一个教师面对着几十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时,教师难以使教与学的过程真正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而且,教学目标越是明确具体,越难做到这一点。这种模式虽然注意到了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儿童学习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课程模式在运用中反映出来的本质特征和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标准十分客观,是讲究功利的。

以幼儿认识植物为例,教育者根据目标模式制定教学目标倾向于知识的传授,评价者则主要依靠成就测验来测量儿童通过教学而发生的变化。如认识植物的属性,教育者只通过一级一级的目标来实现,如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认识形体较小的植物、较大的植物,等等。评价者也必然是检查儿童是否掌握了上述这些知识,并将儿童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是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是否达到了目标的判断标准。

二是过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是英国的史坦豪斯设计的,这种课程设计的模式虽然也有目标,但是课程或教育方案的设计并非起始于阐明目标,而是首先注重课程或教育方案所要实现的价值,注重它的原则和过程,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可以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修正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的本质不是去追求预期的儿童行为的变化,而是鼓励儿童去主动探索有价值的领域,强调的是教育过程本身,注重的是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以认识植物为例,与目标模式不同,过程模式没有将教育、教学目标设置在儿童短期的行为变化方面,也并不计较标准化测验的实质性结果,它更趋向于为幼儿设置那些能实现某些教育价值并符合某些教育原则的目标。例如,让幼儿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植物的特征,促使幼儿的能力——如提出关于植物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等等。

由此可见,过程模式强调的是儿童的活动,强调的是儿童主动参与,强调的是儿童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的作用在于安排适宜的环境,鼓励儿童自由地去选择和探索。

从上述两种课程模式可看出,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类型及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也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幼儿园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模式呢?首先要明确课程是为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幼儿园任务是“实现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无论教什么内容,选择什么课程模式,都必须真正能促进幼儿其中方面的发展,如果不能促使幼儿卓有成效地成长,教学就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设置要能推动幼儿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分别吸取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特点和长处,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内容可根据幼儿的经验,以及幼儿园的条件灵活选择,最终是为了使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担心孩子少学了什么知识,而应该关心是否为孩子开辟了丰富的环境,是否保护和促进了孩子积极探索世界的天性,是否满足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的倾向性需要,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才能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笔者对幼儿园课程设计模式的一些设想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幼儿园直接进行,这样的好处在于各园可根据当地具体环境和条件,灵活地安排符合地域特点的教育内容。这对于我们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可避免课程的单调,使各地的幼儿园呈现出不同的丰富多样的课程模式。幼儿园教师最了解幼儿的能力、特点,他们可根据已有条件制定符合本园的课程模式。

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幼儿园自行制定课程模式有一定的困难。许多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总体规划性不强,现有幼儿园教育课程模式存在许多弊病。其一,缺乏理论指导,幼儿教育存在重经验、轻理论的倾向,一些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以经验代替科学。其二,存在“小学化”“成人化”倾向,现行幼儿教育属于分科课程模式,上课(或作业)成了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教育的特点并不十分明显。其三,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只能追随教师指挥,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四,重视教学活动,轻视日常教育工作。其五,课程内容不平衡。科学常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少,艺术活动的内容多,所以要解决好教育与幼儿发展同步化,首要的问题就是编制设计幼儿课程模式。对此,我有以下设想:

1.各级行政教育部门,应将幼儿园课程模式的设计列入议事日程,组织有关专家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勾画,制定幼儿园课程模式。因为课程设计不仅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共同决策不仅能充分反映课程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广大幼儿教师掌握课程决策的方式和策略。

2.在课程模式决策中,解决好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因为,幼儿的学习潜能很大,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既能使幼儿理解周围生活又能促进其能力发展的知识。

3.在目前幼儿园多种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实践探索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模式,这样对各地幼儿教育都会起主导作用,避免幼儿教育的盲目性。

总之,我国现行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把儿童的发展放在工作首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还存在着偶然性和盲目性。为了避免这些弊病,加强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此论文在1997年银川市幼教研究会第一届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收录在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建园50周年《教育教学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