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是按照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划分的两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它们在教育上既有不同之处,又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其连续性表现在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小学做准备,小学要在幼儿园的基础上提高。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教育规律的要求。如何搞好“幼”“小”的衔接呢?
一、目前“幼”“小”脱节现象的具体表现
1.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比幼儿园要高、要严,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要求学会汉语拼音,学会700个汉字;数学课要求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些简单的乘法。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不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很好地注意从幼儿园到小学如何平缓过渡。如: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接受粗浅的知识,幼儿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幼儿入学后,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做到的。
2.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有唱歌、舞蹈、律动、音乐游戏、节奏训练、音乐欣赏,小学只限于唱歌课;幼儿园美术活动有绘画、剪贴、泥工、制作、折纸,小学美术一般只教绘画。
3.课堂上,小学一年级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少。幼儿园的每项活动大多要用教具辅助进行,而且教具种类繁多,有贴绒教具、立体教具、磁铁教具、木偶教具、电脑课件等。
二、幼儿园在搞好“幼”“小”衔接上应做的工作
1.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通过让幼儿和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做操、一起上课、一起活动,让幼儿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是怎样学习、生活的。
2.幼儿园可将大班6人一组的小方桌改为两人一张的课桌,模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排坐法,也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同时,幼儿园可开展一些与小学有关的学习常规训练,如:让大班幼儿背着书包上幼儿园,书包里装上上小学用的学习用具,老师要告诉幼儿这些学习用具的使用方法及功用,帮助幼儿整理书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的作息时间和课程表,尽量与小学一年级接近。如:每节课的时间保持在35~40分钟之间,午餐推迟到11点半,午睡时间比以前要适当减少。下午增设一节课,课后再进行体育活动或游戏。
4.给大班幼儿适当增加智力游戏的比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活动中注意让幼儿真正理解“数”的概念,在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多让幼儿做口头计算游戏,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口算、心算能力。语言课可采用绘画日记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让幼儿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再讲给成人听,并由成人代为记录在画纸上,为幼儿入小学后由口头作文过渡到书面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在搞好“幼”“小”衔接上应做的工作
1.组织小学老师到幼儿园参观、听课、座谈,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及幼儿一日生活安排情况。同时要到即将入学的儿童家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和行为习惯,使衔接工作建立在有的放矢的基础上。
2.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与幼儿园课程保持衔接,采用和幼儿园课程相似的大单元编制原则。适当增加图画、音乐、体育课的内容和课时。
3.新生入学的前两个月是搞好“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要常带孩子们参观校园、熟悉环境。进入小学上课时,老师要尽量采用游戏化、故事化的形式授课,而且要多用教具、学具,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适当增加游戏、体育锻炼等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一方面继续发展幼儿在幼儿园时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给孩子们创设一个乐意学的环境。
4.为使新生尽快接受小学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可把小学的一些纪律、要求与幼儿园的要求对照着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到了小学该怎么做。为了帮助孩子们记忆和自觉执行,老师也可把规章制度编成儿歌,如《学校常规歌》《写字要求歌》等。
搞好幼儿园、小学的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此文刊登在1992年第9期《宁夏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