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爱就有办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很重视,也很热情,但缺乏理性思考,遇到具体问题便焦头烂额,充满无力感。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界很多同仁也有困惑,他们都能够发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却也不是十分明确。
很多家长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做了一个隐形的分工:家庭负责孩子的生活所需,而教育则更多地依靠学校和老师。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
教育的结果对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成长得顺利与否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讲,如果这个班有三十名学生,那么班主任对每个学生都只能倾注三十分之一的心血。但是对于家庭来说,这个孩子就会让家长倾注全部心血。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重大偏差的时候,难过与绝望会是家长最强烈的感受。至于追究责任,那只能是第二位的,因为真到了那一步,责任在谁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成长,这背后还有很多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比如孩子是父母血脉的延续,承担着一个家族的使命等等。亲子关系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人伦。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人伦甚至具有信仰的意味。家长朋友们应该意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教育孩子首先是自己的事,天助自助者,如果自己都没有全力以赴,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其他人去全力以赴呢?
在所有的教育形式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一般来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情感浓度最强,力量最大,家庭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从我的经验来看,学校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更多是类似于一种速度的控制。至于方向,学校确实比较乏力,孩子的成长方向更多是由其原生家庭决定的。学校可以让优秀的孩子加速成长,变得更优秀;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学校也可以通过教育来抑制学生这种错误的倾向,减缓下滑的速度。学校彻底改变一个孩子的案例,不是没有,但是这样的案例所占的比重较小。
我想,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要尝试着去做一名好的教育者。在我和家长朋友的交流过程中表达类似观点的时候,有的家长点头称是,就不再说什么。但有的家长朋友马上就会有下面一番回应:“老师您是专业的,但我们不懂,我们有心无力。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去课外机构补习?就是因为我们不懂,教不了孩子,我们为什么会依赖老师?那是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教育。”
殊不知,学习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也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再者,父母天然就拥有教育者的本能与天赋。家长可以成为一名老师,甚至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名很好的教育者。对于这一点,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一句话:“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意思是说,如果你诚心想做一件事情,虽然未必能够完全达到目的,但是也一定不会离目标很远。就如同天下的母亲,她们初为人母时都是没有经验的,但是她们都会将孩子照顾得不错,那是因为她们心中有着浓烈的爱,有爱就会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