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育焦虑:从孔夫子到曾国藩的经典话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表率意识

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炽热的,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对孩子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他们具备成为优秀家长的潜质,因为他们有爱,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不过,他们距离优秀家长还差着小小的一步,但可能就是这小小的一步,让他们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家长。这一小步就是: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需要具备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我们很多家长缺少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从而也就缺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只是简单而炽热地爱着,或许也恰恰因为爱得炽热,所以很难跳脱出来,冷静地思考问题,正所谓关心则乱。但是教育的核心是爱和智慧的融合,是以炽热为底色的清冷,仅仅有爱终究是不够的。

一旦家长有了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了跳脱出来反思的平和与冷静,家庭教育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起来:因为家长面对孩子会有表率意识。教育的本质是模仿,而父母和老师又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因此,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就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身教。

《论语·子路》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如果为人师长者立身端正,那么不需要刻意要求晚辈、弟子和下属,他们也会行为端正;如果师长本身不正,即使刻意要求晚辈弟子等行为端正,也很难有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在朝夕相处基础上的模仿与被模仿。孩子就是照着父母的样子学做人,如果模板出了问题,那么后续的混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比如说,我们父母都希望孩子热爱学习,勤奋上进,学业成绩好,但是我们需要反躬自省,自己做得又如何呢?如果在晚饭后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能拿一本书,可以是专业的“高大上”的,也可以是一本简单的杂志,陪伴在孩子身边阅读;在和孩子散步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谈起最近自己读到的一本书,或者是对某件事的思考。很自然地,孩子也会慢慢地被书香与智慧浸润。这其中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对文明和智慧的一种态度。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古代的对联与匾额散落在乡村里: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晴耕雨读等等。这些对联与匾额的背后是中国人的价值判断。这些文明理念通过外在形式弥漫在整个乡土之中,滋养并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今日之中国,很多美好的传统出现了断裂与遗失,所以家庭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能用自己的表现来营造出一个合宜的文化氛围,教育就会很费力,效率低下,而且缺少一种润物无声、生机盎然的美。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美的,是自然而流畅的。

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见识过一些“真实的荒谬”。比如有学生容易冲动,爱说脏话,屡教不改,于是我们和家长谈话,希望家校双方能够形成合力,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有一次,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孩子三方坐在一起谈孩子说脏话的问题,妈妈很生气,觉得孩子很过分,脱口而出:“你他妈的哪来的那么多脏话?!”话音落下,我们所有人面面相觑,空气好像凝固了……

《论语·颜渊》中还有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并非是指从道德角度区分的好人和坏人,而是指从地位上区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这句话是有特定背景的,当时鲁国的权臣季康子与孔子讨论为政之道。季康子主张杀掉那些无道之人来维护社会秩序,孔子不赞同季康子的做法,他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就好像风,老百姓的德行就好像草,风朝哪个方向吹,草就会朝哪个方向倒。社会道德的败坏往往是从统治者开始的,因此,面对社会的混乱,统治者要反省自身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以暴治国。

当然,从政治角度,孔子的观点可以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许尚有可商榷之处。但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孔子的这一思路则很值得借鉴,为人师长者在面对子女和学生的错误时,一定要反躬自省,是否因为自己的过失才导致了相关问题的发生。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风气是由管理者来决定的,而家庭的氛围和风气,则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就要做出相应的表率,营造相应的氛围,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互动关系。

概括来说,一旦家长有了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就会有表率意识,一旦有了表率意识,好的教育就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