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素质教育
九成孩子上兴趣班
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而且还美其名曰“提高孩子的素质”!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是否合乎素质教育的理念?为了理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几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我们应如何全面贯彻推行素质教育?如何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研究,经历了从语义分析到价值论析的过程。初期多数论者从“素质”概念的阐述入手演绎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从而形成关于“应然的”“素质教育”的完整框架。也有论者从“回归”的角度论证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更多论者则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价值观。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为引导,以不断开发幼儿潜能和个性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特征,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回归幼儿生活的教育。
尽管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描述各不相同,但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学术界提出五个公认的标准:①全体性;②全面性;③主体性;④发展性;⑤开放性。此外,也有的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应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的特征。还有的学者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概括出较为完整的特征,包括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普通性、民族性、全体性、全面性、内在性、能动性、优效性、时代性、理想性与科学性辩证统一、公平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等特征。
资料卡片
关于素质教育内涵的几种观点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大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见,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是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来考虑,是为了保证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因为,不管是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换言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民的劳动素质、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本保证。在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就是为了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雷利奥·佩西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8]或许出于这种思考,世界各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幼儿的素质。例如,1983年4月,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此报告认为教育的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才能。1984—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四次提出了审议报告,提出要把以最大限度的努力使儿童的身心两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摆在教育的中心地位。1989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后发表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提出:为应付未来的挑战,不能只考虑智力开发,同时要注意提高人的道德与理想水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同情。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作出的积极反应。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就幼儿园而言,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激发全体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宣传,使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理念形成一致,创造实施素质教育氛围;
(4)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潮流,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吸收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资源;
(5)改革课程设置,减轻幼儿负担,搭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6)重视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畅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7)健全保教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法,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
(8)深化素质教育研究,不断创新素质教育方法,总结素质教育经验,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且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许多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过是在原来的模式上增加了特长教育而已,在幼儿正常的学习之外,又增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使原本可以玩耍的时间全部变成了学习英语、乐器等项目上,幼儿几乎没有时间去活动。所以,幼儿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各级党政干部端正教育思想,对教育转轨进行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
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