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神经疾患康复治疗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目前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种类很多,临床比较常用的有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血管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病理检查、基因诊断等。选择合理恰当的辅助检查有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节主要介绍在神经康复中比较常用的辅助检查。
一、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平片和脊柱平片

随着近几年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X线摄影(DR)的产生,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明显优于传统的X线片。

1.头颅平片

头颅平片包括正位和侧位。还可有颅底、内听道、视神经孔、舌下神经孔及蝶鞍像等。头颅平片主要观察颅骨的厚度、密度及各部位结构;颅缝的状态;颅底的裂和孔;蝶鞍及颅内钙化斑,颅板的压迹等,见图1-3-1、图1-3-2。
图1-3-1 头颅平片正位
图1-3-2 头颅平片侧位

2.脊柱平片

包括前后位、侧位和斜位。可观察脊柱的生理屈度,椎体有无发育异常,骨质有无破坏、骨折、脱位、变形和骨质增生等,以及椎弓根的形态,椎间孔和椎间隙的改变,椎板和棘突有无破坏或脊柱裂,椎旁有无软组织阴影等,见图1-3-3、图1-3-4、图1-3-5、图1-3-6。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当前螺旋CT明显提高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CT血管成像(CTA)技术和三维立体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头部CT扫描 (1)头部CT平扫:

是指不用任何密度造影剂的CT直接扫描,扫描一般以外耳道-眦线为基线,进行平行扫描,见图1-3-7。
图1-3-3 颈椎前后位
图1-3-4 颈椎侧位
图1-3-5 颈椎左前斜位
图1-3-6 颈椎右前斜位

(2)头部CT增强扫描:

是指进行CT扫描前,通过静脉注入一定量的密度造影剂(碘制剂),然后迅速进行扫描,用以增加组织间的密度对比来进行检查。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正常脑组织和病变组织间的密度分辨率,进一步了解病变组织的血液供应情况,见图1-3-8。

(3)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是指头部CT扫描血管成像技术,主要是螺旋CT扫描后的计算机后处理技术。扫描方法为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快速螺旋扫描,将扫描数据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就形成了脑部血管影像,也称CT血管造影,见图1-3-9。

(4)头部三维立体重建成像:

是指利用CT平扫及增强所得的图像信息,以及CT机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显示,可分别显示肌肉、骨骼、脑组织、脑室等,可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见图1-3-10。

2.脊柱、脊髓CT扫描 (1)脊柱、脊髓CT平扫:

脊柱位于人体的躯干部,长度较长,依据临床的需要,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的范围、层厚、层距等进行直接扫描。脊柱、脊髓CT轴位扫描的选择以良好显示病变为原则,见图1-3-11、图1-3-12。
图1-3-7 头部CT平扫
图1-3-8 头部CT增强扫描
图1-3-9 CT颅内血管成像
图1-3-10 头部三维立体重建成像

(2)脊柱、脊髓增强扫描:

是指静脉注射增强造影剂后进行的扫描,增强扫描帮助增加脊柱各种组织结构的密度对比,有助于病变观察,见图1-3-13、图1-3-14。

(3)脊柱、脊髓造影CT扫描:

为经硬脊膜囊穿刺后,注入适量的脊髓造影剂,数十分钟后行脊髓CT扫描,除轴面观察外,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显示脊柱、脊髓、硬脊膜囊、马尾神经之间的关系,帮助临床进行诊断。

(三)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能提供多方位和多层面的解剖学信息,图像清晰度高,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相比CT可清晰地观察到脑干及后颅窝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但是MRI检查比CT检查的时间长,体内有金属置入物的患者不能接受MRI检查。
图1-3-11 颈椎CT平扫(矢状位)
图1-3-12 颈椎CT平扫(轴位)
图1-3-13 颈椎增强扫描(矢状位)
图1-3-14 颈椎增强扫描(轴位)
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灌注和弥散成像、波谱成像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

1.磁共振成像及增强扫描

患者被置于磁场中,其磁矩取向按磁力线方向排列,接受一系列的射频脉冲后,低能量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跃迁至高能量级,打乱组织内质子运动。脉冲停止后质子的能量级和相位恢复到激发前状态,该过程称为弛豫(relaxation)。所用的时间为弛豫时间,分为纵向弛豫时间(T 1)和横向弛豫时间(T 2)。T 1加权像(T 1weight imaging,T 1WI)可清楚显示解剖细节,T 2加权像(T 2weight imaging,T 2WI)更有利于显示病变。MRI的黑白信号来源于不同组织产生的MR信号的差异。T 1短的组织如脂肪产生强信号呈白色,T 1长的组织如体液产生低信号为黑色;T 2长的组织信号强呈白色,T 2短的组织信号为黑色。空气和骨皮质无论在T 1和T 2上均为黑色。T 1WI像上,梗死、炎症、肿瘤和液体呈低信号,在T 2WI上,上述病变则为高信号,见图1-3-15、图1-3-16。
增强扫描是静脉内注入顺磁性造影剂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ate,Gd-DTPA)后再进行MR扫描,通过改变氢质子的磁性作用可改变弛豫时间,获得高MRI信号,增加对肿瘤及炎症病变的敏感性。
图1-3-15 头部磁共振T 1加权像成像
图1-3-16 头部磁共振T 2加权像成像

2.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是基于MR成像平面血液产生的“流空效应”而开发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通过抑制背景结构信号将血管分离出来,单独显示血管结构,可显示成像范围内所有血管,也可显示侧支血管。临床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大血管闭塞和静脉窦闭塞等的诊断,见图1-3-17。
图1-3-17 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

3.水抑制技术

是指在MR成像中通过应用“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水的信号,使用其在T 2加权像上由亮信号变成暗信号,使脑脊液信号被抑制,而与脑脊液混杂的信号更明显,有助于病灶的发现和病变性质的识别。

4.MR弥散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

采用的是回波平面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病理状态下水分子布朗运动的特征,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发病2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改变。在早期这种弥散变化是可逆的,为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DWI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见图1-3-18。
图1-3-18 头部MR弥散成像

5.MR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

是在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后,通过回波平面成像技术观察成像的变化。可计算出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等。MR灌注成像的目的是显示通过毛细血管网的血流情况,提供周围组织氧和营养物质的功能状态。补充常规MRI和MRA不能获得血流动力学、脑血管功能状态信息的缺陷,显示急性脑缺血及其病理变化细节,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治。

6.磁共振波谱分析(MR spectroscopy,MRS)

是利用磁共振技术和化学移位作用对体内的组织内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波谱的形式表示,可提供病变组织的代谢功能及生化方面的信息。目前以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肌醇、肌酸、胆碱和乳酸等的测定较为常用,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脑肿瘤和痴呆等脑变性疾病的研究。

7.MRI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fMRI)

以脱氧血红蛋白的敏感效应为基础,对皮质功能进行定位成像。成像基于脑功能活动中的生理学行为,大脑皮质某一区域兴奋时,局部小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结果使局部氧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信号强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区灌注的情况,利用该原理可以进行在视觉活动、听觉活动和局部肢体运动及思维活动时皮质功能定位。

(四)脑血管造影和脊髓血管造影术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是应用含碘显影剂如泛影葡胺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内,在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分别摄片。
DSA技术利用数字化成像方式取代胶片减影的方法,应用电子计算机程序组织图像转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并储存,然后经动脉或静脉注入造影剂,将所获得的第二次图像也输入计算机,然后进行减影处理,使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保存下来,而骨骼、脑组织等影像均被减影除去,保留下的血管图像经过再处理后传送到监视器上,得到清晰的血管图像。DSA的方法通常采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插管法,可做全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脑血管的走行、有无移位、闭塞和有无异常血管等。主要适应证是头颈部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优点为简便快捷,血管影像清晰,使减影血管三维显示,并可做选择性拍片,减少X线曝光剂量等,见图1-3-19。该方法的缺点是仍为有创性检查,需要插管和注射造影剂。
图1-3-19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2.脊髓造影和脊髓血管造影 (1)脊髓造影:

也称椎管造影,是将造影剂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后,改变体位在X线下观察其流动有无受阻,以及受阻的部位和形态,然后在病变部位摄片,见图1-3-20、图1-3-21。

(2)脊髓血管造影:

是将含碘的水溶性造影剂注入脊髓的动脉系统,显示血管分布的情况,称为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和脊髓动静脉瘘等。

(五)CT、MRI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1.CT在常见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CT扫描主要用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脑积水、脑萎缩以及脊椎椎管内疾病的诊断。必要时可用碘造影剂增强组织显影,明确诊断。
图1-3-20 脊髓造影(正位)
图1-3-21 脊髓造影(侧位)

(1)颅内肿瘤:

CT能确定颅内肿瘤的部位、数目和大小,显示肿瘤所致的继发性变化,增强前后肿瘤的形态是诊断颅内肿瘤重要依据。

(2)脑血管疾病:

CT检查是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对于小脑、脑干的病变,由于骨伪影干扰影响分辨率,影响诊断。脑血管病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1)脑出血:

新鲜血肿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密度增高病灶,通过高密度影很容易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形态、大小、扩散方向等。逐渐血肿边缘部分出现密度降低的水肿带,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约1个月后变成低密度,进而形成清晰的充满水样液的囊肿,见图1-3-22、图1-3-23。
图1-3-22 脑出血新鲜血肿的CT
图1-3-23 脑出血囊性变的CT

2)脑梗死:

脑梗死的表现是阻塞血管供应区出现低密度影,对于小脑、脑干梗死显示效果差。脑梗死发生后的24小时内由于梗死灶尚未形成,所以发病后1天内CT常不能发现异常。1周后,梗死区神经胶质细胞发生坏死,出现巨噬细胞活动,使梗死区密度明显减低,低密度影变得明显。范围较大脑梗死,由于伴发出现脑水肿,亦会产生占位效应。占位效应于发病后1~2周最明显,而后逐渐减轻,第4周后基本消退。脑梗死4~6周病灶内坏死组织被移除,为水样液所充填,遗留一囊腔,见图1-3-24。
图1-3-24 脑梗死的CT

(3)颅脑损伤:

CT可出现多种改变。颅骨外头皮软组织损伤的帽状腱膜下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和脑实质损伤,骨窗可发现颅骨骨折,见图1-3-25、图1-3-26。

(4)颅内感染:

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结核性脑膜炎等。脑炎在CT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低密度影或不均匀混合密度影;当炎症局限化时,将成为界限清楚的脓肿,并在造影剂强化时出现环状增强影。脑炎和脑脓肿的周围均可出现低密度水肿带。结核性脑膜炎可因颅底脑池增厚而呈片状强化。
图1-3-25 急性硬膜外血肿CT
图1-3-26 颅骨骨折CT

(5)脱髓鞘疾病:

CT特征是白质低密度改变,但无占位表现,晚期转变为萎缩性改变。

(6)脑变性疾病:

CT表现早期不明显,晚期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脑萎缩。

(7)脊髓、脊柱疾病:

CT扫描可显示脊柱、椎管和椎间盘病变,对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诊断可靠,但脊髓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不如MRI。

2.MRI在常见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与CT比较,MRI有如下优势:可提供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三维图像,图像清晰度高,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不出现颅骨伪影,可清楚显示脑干及后颅窝病变。MRI主要用于脑梗死、脑炎、脑肿瘤、颅脑先天发育畸形和颅脑外伤等检查。由于MRI对脑灰质和脑白质可产生明显的对比度,常用于脱髓鞘疾病、脑白质病变及脑变性疾病检查。对于脊髓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脓肿的诊断,MRI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1)脑梗死:

不同时期信号有所不同。①超急性期,即发病12小时内,血管正常流空消失,T 1WI和T 2WI信号变化不明显,而DWI可出现高信号;②急性期,发病后12~24小时,梗死灶呈等T 1或稍长T 1、长T 2信号,DWI高信号;③起病后1~3天:长T 1、长T 2信号,DWI高信号,出现水肿和占位效应,可能出现梗死后出血;④病程4~7天: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显著的长T 1、长T 2信号,DWI高信号开始降低;⑤病程1~2周,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消退,病灶长T 1、长T 2信号继续延长,DWI继续降低,T 2WI信号强于DWI信号;⑥2周以上:出现囊变与软化,T 1、T 2信号更长,可能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征象,如脑室扩大,脑沟加宽,见图1-3-27、图1-3-28。
图1-3-27 脑梗死T 1WI成像
图1-3-28 脑梗死T 2WI成像

(2)脑出血:

脑出血不同时期MRI信号不同,取决于含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变化。出血后7天内T 1WI显示等信号、T 2WI显示稍低信号;出血后1~4周,T 1WI和T 2WI均显示高信号;出血1个月后,T 1WI显示低信号,T 2WI显示中心高信号、周边低信号。

(3)脑肿瘤:

MRI在发现低分化的、比较小的肿瘤以及转移瘤方面优于CT。其信号强度特征与肿瘤的含水量有关,但瘤内和瘤周的出血、水肿、坏死、囊变、钙化等改变,均可影响肿瘤的信号强度和特征。增强扫描有助于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对软脑膜、硬脑膜和脊膜转移瘤的诊断有帮助。

(4)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MRI可利用血管流空效应,发现动静脉畸形;MRI可发现中等大小的动脉瘤,但小于1cm易漏诊。MRA和DSA在发现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见图1-3-29、图1-3-30。

(5)颅内感染:

对于单纯疱疹脑炎MRI上典型的表现为颞叶、海马及边缘系统的长T 2信号。脑膜炎急性期MRI可显示脑组织广泛水肿,脑沟、脑裂及脑室变小,有时可见脑膜强化。慢性结核性脑膜炎常有颅底脑膜的明显强化。
图1-3-29 颅内动脉瘤MRA
图1-3-30 颅内动静脉畸形DSA

(6)脑白质病变和脱髓鞘病变:

MRI在观察白质结构方面非常敏感。如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的白质内存在与室管膜垂直的椭圆形病灶,在T 1WI为低信号,T 2WI上为高信号,见图1-3-31、图1-3-32。
图1-3-31 脑脱髓鞘MRI的T 1WI成像(轴位)
图1-3-32 脑脱髓鞘MRI的T 2WI成像(矢状位)

(7)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MRI在诊断痴呆比CT具有优越性,可观察海马萎缩的程度,其程度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可见脑桥和小脑萎缩。

(8)椎管和脊髓病变:

目前MRI是检查椎管和脊髓的最佳手段。在矢状面上,MRI图像可直接观察椎骨骨质、椎间盘、韧带和脊髓。对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炎症及脊髓空洞症等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见图1-3-33~图1-3-36。

(9)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

MRI可以清楚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脑积水等先天性疾病。
图1-3-33 颈椎间盘突出MRI的T 1WI成像
图1-3-34 颈椎间盘突出MRI的T 2WI成像
图1-3-35 腰椎间盘突出MRI的T 1WI成像
图1-3-36 腰椎间盘突出MRI的T 2WI成像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利用电子仪器来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并通过对这些生物电活动各项参数的分析研究,来对神经肌肉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脑磁图、诱发电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各种反射检查、直流-感应电诊断和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等。神经电生理检查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一)脑电图、脑磁图、诱发电位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1.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是脑生物电活动的检查技术,通过测定自发的、有节律的生物电活动以了解脑功能状态,是癫痫诊断和分类的最客观手段。包括脑电图电极的安放,脑电图的描记和诱发试验,从而判断是正常的脑电图还是异常的脑电图,见图1-3-37、图1-3-38。
图1-3-37 正常成人清醒的脑电图
正常成人的清醒期脑电图:波形整齐,波幅中等,枕部α节律呈现正弦样,双侧对称,调节调幅良好,快波和慢波都为少量,没有局灶或者全面性的棘/尖波、慢波活动
图1-3-38 正常成人睡眠的脑电图
正常成人睡眠脑电图(NREM 4期),以δ节律占50%以上为特征,睡眠纺锤消失

2.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是对脑组织自发的神经磁场的记录。用声音、光和电刺激后探测和描记的脑组织神经磁场称为诱发脑磁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影像学信息处理技术的进展,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QUID)的应用,探测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电流形成的生物电磁场,定位误差小,灵敏度高,与CT和MRI结合脑功能定位癫痫放电的病灶部位,有助于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3.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

是神经系统在感受外来或内在刺激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目前能对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通路以及运动通路、认知功能进行检测、康复评定。

(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反射检查及重复神经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1.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

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随意收缩状态下各种电活动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结果,有助于对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和神经丛病变进行定位。

2.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

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测定。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可以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损害等。

3.反射检查

即F波与H反射检查。

(1)F波(F-wave):

以超强电刺激神经干在M波后的一个较晚出现的小的肌肉电位。F波有助于周围神经病损的早期诊断、病变位置的确定。由于F波可以反映运动神经元近端的功能,对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可弥补MCV的不足,临床用于吉兰-巴雷综合征、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等的诊断。

(2)H反射(H-reflex):

利用较小电量刺激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脊髓,再经单一突触连接传入下运动神经元而引发肌肉电活动。H反射相对稳定地出现于正常成人S 1根所支配的肌肉,其他部位则较少见。若H反射消失则表示该神经根或其相关的反射弧病损。临床上用于吉兰-巴雷综合征、腰椎病、腰骶神经根病变的诊断。

4.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ating nerve electric stimulation,RNES)

超强重复刺激神经干后在相应肌肉记录复合肌肉动作,是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重要手段。根据刺激的频率分为低频(≤3Hz)和高频(10~30Hz)RNES。临床上主要用于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以及和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的鉴别。重症肌无力表现为低频或高频刺激波幅递减;而肌无力综合征表现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波幅递增。
三、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对颅内、外各主要动脉段,通过特定颅窗及相应传感器,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功能状态的观察和定量测定,能够客观检测和评定颈部动脉的结构、功能状态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临床神经康复中,常采用颈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

(一)颈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该检查是通过对血管壁结构、血管内径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可直观检测出血管内膜弥漫性或节段增厚、管腔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或闭锁、血管走行或流向异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主要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瘤、大动脉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先天性颈内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等检查,见图1-3-39。

(二)TCD

最常用的检查部位是颞窗、枕窗和眶窗,来探测颅内动脉血管,主要通过探头的位置、超声束的角度、血流方向及颈动脉压迫试验等进行检测。检测频谱形态、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管搏动指数和声频信号等,用于判断如下疾病。
1.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
图1-3-39 颈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2.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
3.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
4.脑血管痉挛。
5.脑动脉血流中微栓子的监测。
6.颅内压增高。
7.脑死亡。
四、放射性核素检查

(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

是利用发射γ光子的核素成像的放射性同位素体层显像技术。将常用的 99mTc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如 99mTc-双半胱乙酯( 99mTc-ECD)注入血液循环。它可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快速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的分布与局部脑血流量成正比,并在血流丰富的脑组织中,发射单光子。然后利用断层扫描和影像重建,构成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的断面影像,或三维立体像,对图像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测定,并计算出脑血流量和局部脑血流量。

2.临床意义

与CT和MRI等结构性影像相比,SPECT检测主要是了解脑功能情况。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痴呆、锥体外系疾病等诊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1.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显示脑代谢和功能的图像,是将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如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P)引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被摄取。利用PET系统探测这些正电子核素发出的信号,用计算机进行断层图像重建,经处理后获得脑切面组织的精确定位图像,并可计算出脑血流、氧摄取、葡萄糖利用和 18FFDP的分布情况,也可在彩色图像上显示不同部位示踪剂量的差别。PET采用短半衰期核素,因此可在短期内反复使用,空间分辨率可达3~5mm,见图1-3-40、图1-3-41。
图1-3-40 正常头部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图1-3-41 脑梗死头部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2.PET检查的临床意义 (1)肿瘤:

用于脑肿瘤的分级、预后判断、肿瘤组织与放射性坏死组织的鉴别。

(2)癫痫:

癫痫发作期显示癫痫灶的代谢增加,而在癫痫发作间歇期显现为代谢降低,病灶的定位其准确率可达到80%,明显高于CT和MRI检查,对外科手术前原发性癫痫的病灶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帕金森病:

多巴胺受体及转运蛋白的PET研究,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对于早期和症状较轻的未经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见到基底节高代谢,单侧帕金森病有对侧基底节高代谢,有助于与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4)脑梗死:

早期可见低代谢和局部脑血流减少,氧摄取系数增加,可能有助于可逆性脑缺血和不可逆组织损伤的鉴别。

(5)脑功能的研究:

PET还可用于如脑内受体、递质、生化改变及临床药理学研究等。但因该仪器十分精密,仪器设备的价格和放射性标记物均很昂贵,尚不能广泛应用。

(6)痴呆:

PET可用于对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AD表现为双侧顶叶和颞叶 18 F-FDG下降;血管性痴呆表现为多发性、非对称性代谢减低;额颞叶痴呆则以额叶代谢减低为主。
五、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
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病因,得出病理诊断。主要应用于临床诊断,在神经康复中极少应用。
六、基因诊断技术
基因诊断主要用于弥补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临床诊断的不足,为遗传病的分类提供依据,也为遗传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