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又叫恒动原理。恒动,即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动态,是结合了方法论思想,从方法论角度看问题,动态地看,动态地把握。中医的动态观研究运动,关键在于研究动和静的关系。可以说动和静的关系不但贯穿在运动自身的研究当中,也贯穿在辩证法的研究当中。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切皆变,一切皆流,一切皆动”,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正如朱丹溪所云:“天地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一、运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一)有形无形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运动形式的研究内容,包括有形无形,如《黄帝内经》讲“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或者“因处为名”。无形之气聚合又成为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的命名,或因它的功能命名,或因它的部位命名,所以叫因变。变有功能的意思,因变以正名,或者因处以为名。后来应用到中医学当中,认为无形之气对于有形的精、血、津液,产生“气生血”“气生精”,可以看出,一些形体、生命都来源于气。这是一类运动形式。
(二)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是包括人体在内的天、地、大自然这个环境下气运动的一个基本形式。中医学沿用过来以后,就形成了一种升降出入的整体模型。升降出入的整体模型仍然是从古代哲学运动的升降出入这种形式移植过来的。
(三)五运态势
把运动的基本态势,或者基本方式,任何一种运动,包括生命运动、自然运动、力学运动,以及今后可能发现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可以分解为五种基本运动态势。五行的发展,反映出当时已经抽象出的五种运动态势的属性。所以对于五行学说,不能把它看作一个简单的循环。五行属性和运动态势的统一思想,从形成到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完全成熟是在宋代。
(四)精气神运动
精气神学说是研究生命现象建立的物质基础,精、气、神是建立物质基础的三个不同层次。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物质,普遍存在着气、生命赖以存在的精以及精神意识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神气,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气、精气、神气这样横向的层次,和现代自然科学建立的物质研究层次分类不同。现代物质研究,多按照物质运动体现出的生物现象、物理现象、数学现象、化学现象等的纵向层次。因此,中国古代产生的这种对物质的研究、物质运动过程、生命物质、精气神的运动,也是一种基本形式。
二、恒动与静因
东方对于运动的认识,首先是恒动,它不断地在运动当中,运动具有绝对性。恒动是天地、自然、道的共同特性。但“静”是一种规律,静因指的是顺应规律。运动中产生一种规律,它就是一种“静”。首先强调在动的前提下才来研究怎么把握这种相对静的规律,其目的是维持事物的正常状态。恒动与静因的关系是: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的。对于静止,是一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在事物的不断运动当中,本身寓有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就叫“静”。
三、中西医学的恒动观
建立在东方哲学基础上的中医学,其动静观移植了黄老学派倡导的静因之道,但突出保持正常的运动关系。强调静,实际上是保证规律性的动,是以动为前提的静,即“动中有静”。而西医学虽然强调运动,但是西医学建立的西方哲学基础是静中求动。西方哲学对运动的认识,从阿基米德几何学开始,到物理学的牛顿运动定律,基本都建立在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基础上。所以在阿基米德几何学点、线、面的观念,以及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如果不以地球为参照物的时候,它的结果就可能改写。也就建立在这点以后,爱因斯坦才跨出地球。说明这个时期所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是建立在静中求动上的。作为参照物的地球本身就是静止的,在参照它的基础上研究运动,所以说是静中求动。无论是中西方文化,还是哲学,或是医学,如果能弄明白这一点,这个分水岭就清楚,很多现象都能够解释。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综合时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进入各方面,比中国古代的综合时代提高一大步,但那时的思维方式,跟古代动中求静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中医的辨证,实质上强调的动,强调运动变化是绝对的。特别强调证候中间的变化,在恒动基础上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疾病运动过程中,一定时间范围内,一定病变阶段上,其病变本质就是疾病的病机。因此,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疾病中,把握一定时间范围内,一定疾病阶段上,在复杂联系中的证的本质病机,就形成了中医的辨证。辨证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动中求静、动中有静的思维特色。
然而西医学特点是辨病。辨病的本质是强调静,重在把握动态的疾病变化过程中共同的病理特点。以此共性的病理特点做参照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各阶段矛盾中的一种共性。是用一个静的参照,研究它的动,静中求动,以辨病为主。
从思维的角度看,辨病辨证,在临床上有哪些特点?
中医里的辨证,动态性很强,强调多因素的复杂联系。因为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医强调整体观,要准确把握证比较难,对医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应用水平要求较高。在临床表现出来,临床水平的高低和这种动中求静要求的理论和经验丰富与否有关。
辨病往往用直接观察分析的方法,而不是中医间接综合推导,对一个疾病的病理过程、基本矛盾把握得比较成熟,尤其是对疾病基本矛盾的质和量把握得精确。辨病的一大优点在于把握疾病基本矛盾的质和量,然后通过检验指标把握得比较精确。但是对于精确性的把握,必须以排除复杂性联系为前提,很多情况下排除了复杂联系以后,往往就不太精确了。所以在排除复杂联系时,排除的手段越来越高级。一旦确定了这个基本矛盾,处理的方式就比较简单。反观中医在诊察手段上看来比较笼统、粗糙,处理方面就看医者把握复杂联系的水平,差别比较大。这是辨证辨病各自的思维特点。
中医学对运动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研究运动这种现象本身时,往往把事物的运动和事物的质、事物运动具体的态势以及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看成不可分割的综合体来研究。研究事物要研究它的性质、数量、运动的态势,因为没有事物不运动,任何事物的质和量都在一定的运动下反映出来。东方哲学研究事物的时候把它的量还有质,和它的运动态势结合其他事物的复杂联系看成一个综合体结合起来研究。而西医学从精确性出发,为了排除复杂联系,把运动中事物的质、量和态势,孤立分割开来做研究。虽然西医学的这种研究方式能体现精确性的要求,但也产生了静止、局部的,形而上学的局限。这个动静关系,动的绝对性、静的相对性,在中医的恒动观里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产生了对立统一现象,正是物质世界运动中的对立统一现象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整体。这就是唯物原理、动态原理、辩证原理、整体观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原理,彼此都是交叉的,不能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