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学习动机

4.1 考点精讲

考点1 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1)动机及其功能

定义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

a.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b.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c.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定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基本成分

a.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第一,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第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第三,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b.学习期待

第一,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和地位等。

第二,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第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

第四,诱因可以分为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

第五,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诱因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因此,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划分

高尚的学习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划分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表4-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

(2)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考点2 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论提出的。

(2)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受到过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重复出现。

(3)在学习活动中,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马斯洛提出的理论。

(2)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被激发出来的,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由低到高排成了一个层级。

3.成就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的定义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这种动机是人类独有的、后天获得的有意义的社会性动机。

(2)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个部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即力求克服障碍,尽快尽好的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即为了避免因失败而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倾向。

4.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教育心理学家维纳发现,对学习行为结果的归因,即解释可使随后学习行为发生很大的差异,归因可成为学习行为的动因。他把归因分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的定义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可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便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

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

考点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这样,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反之,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习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从而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

直接发生途径

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间接转化途径

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就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而言,很多参加的学生,最初可能并不是由于对某一门学科的爱好,而很可能是追求活动中的娱乐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提供的学习材料、实践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人为的“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产生疑问、探究问题答案的有关情境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等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e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随着课题的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进行成败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