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研究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评析
梁云祥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尽管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经散去,但是由于战后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国家或不同的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或对历史的不同解读,至今对那场战争的一些争论似乎仍然还没有结束。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仍然有必要尽可能地去还原那段历史以及对此做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中国在那场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当然也应该以历史资料和事实为准,既不应该贬低也不应该拔高,否则其效果会适得其反。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历史,同时更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一、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国际地位
中国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和战胜国。然而,中国其实在一般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同作为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的日本处在了战争状态。也就是说,中国参战的历史比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还要长。因此,这里就出现一个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地位的问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战争是否也应该算是这次大战的一部分以及中国同这场战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按照现有对世界历史的一般常识性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算起。那么,在此之前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挑起“九一八事变”,日本政府扩大事变规模,侵略中国东北并从中肢解中国东北地区成立傀儡政权“满洲国”,从而引发中日两国的冲突与对抗,以及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在北平近郊宛平县城卢沟桥挑起“卢沟桥事变”,日本政府随即派遣军队进一步扩大战争,中日两国处于全面战争状态,这些冲突与战争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而且,从中日爆发全面战争至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同日本之间在中国从南到北广阔的国土上已经进行了诸如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众多重大战役,中国军队虽然在同日军的战争中损失惨重,总体上处于守势且都先后败退,但是却通过“以空间换时间”和准备打持久战的战略,坚持不放弃抵抗,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力量,粉碎了日本想要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妄言。
为了强调中国在战争中所遭受的重大损失和参战时间的相对较长,过去曾有中国的一些学者主张将1931年的9月18日或者1937年的7月7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但是这一主张并没有得到国际历史学界的普遍认可。目前大部分的中国学者虽然也强调中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也只是将当时的中日战争称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3]而没有将其直接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在1939年9月1日欧洲战争爆发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然没有被视为同样属于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而只是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国才正式对日本宣战,同时也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日本的盟国宣战,随后中国同美国等国家结成同盟关系,中国战场也才正式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得到承认。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与中国当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关。中日战争初期,当时的中国由于国力相对较弱,因此国际地位相对低下,还无法同美、英、法、日等列强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中国自身并无力承担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一个列强试图排斥其他列强想要独占中国的一场战争,中日双方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地位,而且战争初期中国虽然也同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接受了来自于苏联的贷款、武器装备以及军事顾问团和飞行志愿人员的支援,也有来自于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志愿者以民间名义对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所给予的道义和物资援助,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同盟国,所以当时的中日战争在总体上并没有被认为是一场世界大战。
不过并不能因此认为1939年9月1日之前甚至1941年12月7日之前中国同日本之间的战争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在这里应该指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国际形势,彼此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轴心的法西斯国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和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英、法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才最终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国际危机,其实都是一步步走向全面战争的序幕。因此,“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一系列国际危机,同1939年9月1日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必然的联系,即使西方学者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至少将中日之间始于1931年的冲突同大战前希特勒德国和意大利对西班牙内战的干预、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相提并论,认为正是这一系列的危机导致了大战的爆发。[4]尤其是1941年12月7日美日之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更与中国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于中国问题所引起的,即日本想要打破1921年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亚太秩序并独占中国,而美国则坚持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维护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门户开放及利益均沾的政策,美日矛盾最终不可调和而爆发战争。
然而,随着中日战争也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整个战场形势大体上可以分为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两大部分,欧洲战场又可以分为西欧北非战场和苏联东欧战场,亚洲战场同样也可以分为中国大陆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两部分。在欧洲战场,苏联东欧战场主要由苏联承担,西欧北非战场主要由英美承担。亚洲战场的中国大陆战场主要由中国自身承担,太平洋战场则主要由美国承担。与此同时,中国还派出远征军协助英军和美军两次进入缅甸作战。正是在这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斗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改变和提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不久,1942年1月1日,由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国开始作为一个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为了争取同中国的共同作战,1942年1月5日,在美国的要求下,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不但同美、英、苏等国结成同盟国,而且至少在法律上取得了较为平等的地位,随后不久英、美等西方国家先后取消了近代以来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其特权。尤其美国,不但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提供战时援助,同时还主动接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进入国际社会,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美国的倡议下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首脑会议并签署了《开罗宣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世界大国行列,开始部分参与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当然,中国仍然相对落后于当时的美、英、苏三大盟国,尤其还没有被当时的苏联所完全接受。不过,中国在大战中对日本的抵抗毕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而且这一大国地位一直延续至了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代表的四大国之一成为联合国的发起会员国及其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终于改变了近代以来一直贫弱交迫并被列强任意欺凌的弱国地位。
二、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挥的作用
毫无疑问,中国是最早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同时也是亚洲战场上做出牺牲最大和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按照目前一般的说法,中国在那场战争中共伤亡军民3500万人,其中牺牲人数2100万,即“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一个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中国在八年抗战中牺牲了2100多万人,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1000亿美元以上。”[5]也就是说,中国大陆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战场的一个部分,牵制和消耗了日本陆军的相当一部分力量,为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但是具体而言,从整个大战期间来看,中国战场究竟承担了整个日本陆军能力的多大比例以及究竟牵制和消灭了多少数量的日军,至今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之所以如此,当然与战时的统计相对困难以及各方都为了显示自己的战功和鼓舞士气而故意夸大或缩小统计数据有关,同时也与在战争期间日本兵员数量也在不断变化有关。不过即使在这些并不一致和不断变化的数据中,仍然可以对中国对日作战的基本情况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后,日本陆军数量其实并没有多少,大约只有25万人,[6]但是在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之后,日本政府迅速进行了战争动员,决定再扩大建成40万军队并大部分派往中国战场,[7]并且其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持续向中国战场增兵,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已达62万,如果将当时驻在中国东北的73万日本关东军也算在内,那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大约有135万,应该占据了当时日本陆军的绝大部分。也就是说,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战场确实牵制和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力量。然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将作战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了对美和对南洋方面,即除了主要强化和动员海军对美作战之外,新组建的南方军和为应对美军登陆本土而组建的国内军逐渐成为日军的主要力量,相对而言中国战场在牵制和消耗日军力量方面所占的比例在下降。例如,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当时日本军队数量大约有720万,而且主要是陆军,其中在中国战场上的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总数约170万,占其总数的约23.6%,而南方军和国内军总数约550万,占其总数的76.4%。至于在中国战场上被消灭的日军数量,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而是有40多万、50多万、70多万以及100万以上各种说法。如果按照日本方面对二战中死亡军人的统计,大约是185万人,根据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以及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及其他战场上的损失情况来看,中国战场总共消灭日军大约50多万比较接近事实,大约占到日军死亡总数的20%多。也就是说,在主要由美军承担的太平洋战场上被消灭的日军数量是最多的,其次应该就是中国战场,当然中国战场被消灭的日军中还应该包括一部分在战争即将结束时被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时消灭的人数。
正是因为中国在最后击败日本法西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所以才有一些日本人并不承认在那场战争中最终败给了中国,或者至少从来不承认单独败给了中国,也因此长期以来一些日本人一直存在一种对华优越感,甚至发展成为直至今天中日两国围绕历史认识问题的不断争论和对抗,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官方关系和民间感情。
除去在亚洲战场上和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政权所发挥的作用之外,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问题上也发挥了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如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上通过的《开罗宣言》以及1945年7月由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就规定了战后对日本的惩罚措施以及让朝鲜重新独立的目标。在建立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也是1943年10月美、英、苏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后共同签署发表的《中美英苏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的签字国,并在1944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建立联合国而举行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以及在1945年4月成立联合国的旧金山会议上中国都同三大国一起共同作为发起国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重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毕竟不能等同于美、英、苏三大国,例如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最初一个多月真正决定有关建立联合国组织核心内容的会议并没有邀请中国参加,只是在大事已定之后的会议最后几天才邀请中国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只是对已经决定的内容进行了补充。甚至,当时的一些战后安排反而触及和损害了中国本身的利益,但是中国却无力左右局势,只能被动承受,比如在1945年2月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首脑竟然背着中国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其中对外蒙古地位、大连旅顺港口的国际化和租用、中东南满铁路的经营权等做出了对中国非常不利的规定,以至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后来虽然有一部分权利得以恢复,但是外蒙古的独立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现实。1946年之后,更是由于中国国共内战及其最终导致两岸分裂,严重地削弱了中国刚刚恢复起来的大国地位,使得中国更难发挥在战后国际秩序重建中的作用,比如由于内战中国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本无力参与战后对日本的改造,由于两岸分裂而最终中国没有能够参加旧金山对日和会,以及在与日本的建交谈判中两岸都不得不放弃战争赔偿要求,甚至或者由于实力不足而“不能”去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去重构战后国际秩序,或者由于当时对国际法的“不懂”而失去了恢复自己近代以来所丧失的部分利益和权利的机会,以至于在中国同日本以及同周边其他一些国家之间在战后问题的处理上仍然遗留了一些问题,给战后一段时间乃至今天中国同日本以及同周边其他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带来了影响。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中国也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和影响了战后的世界,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直接出兵参加朝鲜战争、60年代援助越南抗击美国、70年代进入联合国及其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50年代在反帝的同时提出同民族主义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推行世界革命时期的“反帝反修理论”和70年代的“三个世界理论”对世界的影响等等,但是客观而言,我们必须承认,战后的中国并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赢得的大国地位,反而由于内战及其两岸分裂削弱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进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同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之后,中国才真正地融入了国际社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正在越来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国。然而,正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作用在增加,所以正确评价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才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关系到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那段历史以及如何应对今天的世界。
三、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及正确评价历史的现实意义
任何对于历史的缅怀或者纪念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现实的需要,但是历史不应该建立在现实的想象或者任何夸大、缩小甚至虚构的基础之上,而是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根据真实的历史事实恰如其分地描述和评价历史,尽可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接受当时由于实力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历史现实,避免以今天的实力和目光去重新评价和解释历史。对于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来说,正确评价历史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正确评价历史的基础之上才能在不同国家之间最大限度地寻找到共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之际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为此举行各类纪念活动,无疑是为了缅怀和铭记历史,弘扬国际正义,接受历史教训,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与国际持久和平,而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和俄罗斯这样规模的国家能够真正接受历史教训去积极维护国际秩序与国际持久和平,国际社会的秩序与和平就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中国、俄罗斯同其他国家之间实现和解,尤其是战争中的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和解,比如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俄罗斯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德国之间的和解。在亚洲,主要就是中日两国的和解。正确评价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今天的中日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毕竟已经过去70年了,长期固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敌对关系其实并非国际秩序与国际和平之福,当然也并非中日关系之福。
也就是说,缅怀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评价那段历史,绝不应该是为了改变历史,更不应该是为了煽动和延续仇恨,反而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就是有关国家都能够了结历史恩怨并实现最终和解。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其实应该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能够最终超越历史。当然,根据目前的情形来看,中国和日本之间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可能还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摩擦,但是需要两国最低限度的相互沟通和善意理解,尽量避免感情化和政治化地根据现实利益去解释和看待历史,即使存在某些一时难以解开的历史纠葛也绝不应该轻易言战,而要首先共同树立决不再战的决心,通过外交谈判或者国际司法等和平方式加以处理和解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寻找和扩大两国共同的现实利益,比如扩大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有意识地增加两国作为东亚地区大国应该具有的大国责任,比如共同促进东亚共同体的建立等等,通过更多的现实利益来超越历史,最终实现中日两国的真正和解,共同为了亚洲的和平与繁荣发挥作为大国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只有如此,对过去那场战争的纪念和评价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Role and Effect in the World War II
Liang Yunxiang
Abstract:In 2015,7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China as the main participant and one of the victors in this war,suffered from Japanese fascism in the early stage.This war also change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from a victim country being bullied to a country regaining its international prestige.In this war,China succeeded to pin down the Japanese army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feat of Jap-anese fascism.China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rebuilding of postwar international order.To commemorate the victory of World War II is to learn from the history and defend the international justice.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o achieve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victorious and de-feated countries,to keep peace and to avoid wa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he World War II,China's status,China's effect,histori-cal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