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展望和政策建议
(一)对外货物贸易展望
1. 货物贸易全面回稳向好
2017年上半年,受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政策效应、基数偏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扭转了过去2年下降的局面,同比增长19.6%。下半年,在国际市场不发生“灰犀牛”事件的前提下,预计中国外贸将总体呈现出全面回稳及稳定增长态势。
2. 外贸新业态迅猛发展
2017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增长66.7%,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27.8%,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稳步推进。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既是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创新商业模式的必然之选,也是借力新技术条件、实现外贸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预计2017年外贸新业态将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
3. 加工贸易将持续回暖
2017年上半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6.1%,呈回暖发展趋势。而从来料加工进出口贸易额来看,上半年来料加工进口金额均高于出口金额,表明贸易商囤货积极性较高。受欧美市场经济复苏、东盟市场加强贸易往来等市场因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价格因素的影响,预计2017年中国加工贸易将持续回暖,正式扭转连续2年的下降局面。
图4-12 2017年1—6月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出口金额
4.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稳步增长
2017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了5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7%。其中对东盟、印度、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21.9%、30.4%和33.1%,增速较快。随着“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机制的积极推进,除了现有的多边、双边贸易合作机制,次区域合作、经济走廊、产业园区、政策对接、博览会等多元合作机制也为“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搭建了制度平台。在此形势下,预计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政策建议
1. 取消贸易结构优化考核认定标准
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通道之一,我国高技术产品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其出口随着加工贸易的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在全球贸易总体萎缩、我国各种要素成本已显著提高的背景下,如果继续对加工贸易另眼相看,将会进一步加剧其萎缩,或阻断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产生的知识技术外溢通道,最终不利于竞争新优势的形成。建议取消将降低加工贸易比重作为贸易结构优化考核认定标准,积极鼓励加工贸易的创新发展。
2. 实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市工程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二线省会城市,主要原因是大企业转移带动使得本地产业链配套完善,推动了加工贸易产业的集聚。为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在国内的梯度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降低原材料采购等物流成本。建议选取中西部地区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如郑州、重庆、成都、武汉、太原、西安等,通过认定国家级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市的方式,扩大主要承接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本地加工贸易产业的集群集聚能力和零部件本地采购配套水平。同时,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市,评定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试点承接园区,并针对试点园区给予融资、专项资金、政策措施等方面不低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
3. 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出境带料加工”业务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工资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中国“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优势逐渐削弱,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急需进行深层次转换。而世界其他国家日益严格的贸易壁垒及其与我国贸易摩擦的升级,也要求我国改变进入对方市场的贸易方式。推动加工贸易组织方式由进料加工向带料加工升级,大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既是新时期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新着力点,也是我国推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议鼓励中资企业赴境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出境带料加工”业务,即通过在东道国开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业务,扩大国内原材料、零配件、辅件和包装物料的出口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