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类要实现防治荒漠化目标,首先必须全面系统地认识荒漠化。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症状到预防措施,长期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如果将全人类看做一个人,那荒漠化之于人类就与感冒病毒之于人好有一比,即时而隐而不发,时而应运发作,时而恶性爆发,导致麻烦抑或巨大灾难。究其发生原因,不外乎三种情况:或由于人的原因,行为不当而爆发;或由于自然原因,意外情况出现而突发;或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而致。虽然如此,就人而言,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一旦感冒发作,便造成一定损失。倘若医治及时,不长时间便得以恢复。同时可以积累一定经验;倘若抵抗力弱,引发急性肺炎等,则导致更大损失,有时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反观1万年以来人类与荒漠化的矛盾运动经历,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如敌如友、如影随形、胶着争斗的过程。伴随着文明进步,荒漠化同步走向了全世界,时至今日,世界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必然难以避免地存在荒漠化问题或危机——荒漠化仍然深深地镶嵌在人类文明的基因之中。进入21世纪,人类的脚步已经到达地球边界,人类与荒漠化的矛盾运动正在变得无法用扩大规模的方式来缓解,对立统一体已经最大程度地展开,而人口仍在继续大幅度增长,荒漠化则持续加剧。在地球母亲看来,作为大地之子的人类对抗荒漠化的战役已经进入到了必须了断,必须在人类文明中熄灭荒漠化基因,实现人类文明自农业诞生以来新的大飞跃的时刻。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过1万年的发展进步,人类在防治感冒病毒问题上已经日益变得有信心起来。尽管仍然有部分风险因素(如H5N7等)存在,但我们还是大致可以说,人类已经取得个体、家庭与社会意义上的进步。人类预防感冒乃至疾病能力的提高,标志着人类个体、家庭和社会意义上的成熟与文明的进步。
与人类预防感冒病毒的情形一样,防治荒漠化并非绝对不可能。但防治荒漠化亦绝非易事。同1万年前相比,今天人类面临的挑战要更严峻。世界人口总规模在1万年前只有1000万人左右,2012年达到70.3亿,2050年将达到93亿,这是原先人口数量的703~930倍;1万年之前,人类分布在世界最适宜生存的地区,今天的人们已经分布到了最边缘的区域;1万年前,为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地无分国界,人无分你我,在全人类大协作下,促成了农业的诞生,今天,国界、偏见,以及成见丛生,人们蒙蔽了望眼;1万年前,人类的任务是完成个人意义及家庭意义的文明进步,今天人类防治荒漠化能力的提高,要求人类要在个体、家庭与社会群体意义上同步实现文明进步,实现全人类大统一。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在挑战面前奋起,就在挑战面前衰亡。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战胜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第二斯芬克斯之谜。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在江河大地发明了农业,作为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在此之后,西亚起源中心、中美洲起源中心先后衰落消亡,唯有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基本独立传承至今,其命维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欧美常规现代化进攻下,中国被迫全面进入全球化进程。1978年改革开放,东西方融合加快,常规现代化的工业化、城市化风起云涌,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荒漠化问题加剧。从全球平均人口资源结构考察,中国已经提前世界50~100年,遭遇到了即将到来的人类荒漠化大危机,已然处于世界防治荒漠化战役的最前沿位置。因此研究与解决荒漠化问题对于中国有现实意义,对于世界有借鉴价值。
我国内蒙古、宁夏和新疆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主,土地荒漠化严重,是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国家荒漠化土地监测和防治的重点地区。本研究在中日荒漠化合作项目与中国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共同资助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上述三省区的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荒漠化的成因,影响与危害,以及荒漠化进程的自然、社会与人文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荒漠化防治工作者理论思考提供参考,为我国以至世界其他饱受荒漠化灾害困扰的国家和地区摆脱荒漠化难题探索解决方案。
希望本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出版,可以使社会各阶层民众进一步认识世界荒漠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尤其是荒漠化在我国北方主要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总体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驱动机理,进而推动全社会荒漠化防治意识的提升,为从根本上防治荒漠化打基础。
本书内容由总论、主体(分省区研究成果)和总结部分构成。总论部分作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纲领,对全球范围内荒漠化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梳理,着重介绍了现代荒漠化的一般和特殊表现形式,并总结了现代荒漠化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研究的理论要点、学科基础和工作思路。该部分由胡跃高主笔。具体分工为:第一部分,内蒙古荒漠化实况,由海山、杨燕山、李立军、朱立君主笔;第二部分,宁夏荒漠化实况,由何彤慧、胡霞、宋乃平主笔;第三部分,新疆荒漠化实况,由张澄澄、李文军主笔;第四部分,总结,由胡跃高、朱立君主笔。原宁夏大学中日国际联合研究所日方校长保母武彦先生对于推动本书的成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12个科研单位20名科研人员先后参加共同研究工作。各章内容及主要作者名单如下。
总论 胡跃高
第一部分 内蒙古荒漠化实况
第一章 内蒙古荒漠化类型与分布,杨燕山、李和平、陈芳淼、朱立君
第二章 内蒙古荒漠化的自然特征,杨燕山、苗澍、朱立君
第三章 内蒙古荒漠化的社会特征,海山、王金玲、朱立君
第四章 内蒙古荒漠化的人文特征,海山、杨燕山、王金玲
第五章 内蒙古荒漠化的成因,海山、李立军、王金玲
第六章 内蒙古荒漠化的影响与危害,海山、李立军、王金玲
第二部分 宁夏荒漠化实况
第七章 宁夏的荒漠化类型与分布,何彤慧
第八章 宁夏荒漠化的自然特征,何彤慧
第九章 宁夏荒漠化的社会特征,胡霞、方盈赢
第十章 宁夏荒漠化的人文特征——生态移民与环境重建,胡霞
第十一章 宁夏荒漠化的成因,何彤慧、宋乃平
第十二章 宁夏荒漠化的影响与危害,宋乃平
第十三章 宁夏防治荒漠化工作进展与案例,方盈赢、孙韡、胡霞
其中,案例1孙韡、胡霞
案例2方盈赢、胡霞
第十四章 宁夏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蓝图与实施效果综合评价,胡霞、何彤慧
第三部分 新疆荒漠化实况
第十五章 新疆的荒漠化现状与分布,郑伟
第十六章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草地荒漠化案例研究,张澄澄、李文军
第十七章 精河县艾比湖湿地系统荒漠化案例研究,张澄澄、范明明、李文军
第十八章 塔城地区沙湾县农牧交错区的案例研究,张澄澄、李文军
第十九章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荒漠化,张伟
第二十章 新疆荒漠化成因总结,张澄澄、李文军
第二十一章 新疆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张澄澄、李文军
总结 胡跃高、朱立君、陈芳淼
荒漠化与防治荒漠化工作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研究者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有关研究结论或有不妥之处,望读者多加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