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读《认识荒漠化》
能在胡跃高等先生所著《认识荒漠化》一书付梓之前,得以先读,甚有先睹为快的愉悦。
作者们从认识荒漠化切入,强调全面系统认识荒漠化对实现防治荒漠化目标的重要性;强调只有“亦步亦趋,拾阶而上”,不断深化对荒漠化的认识,才能达到人们所追求的根治荒漠化的最终目标。笔者从切身的经历中有同样的感悟,更觉得,在不乏讨论荒漠化(或沙漠化)论著的今日,作者们能以认识荒漠化作主题,颇有新意。
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如从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特别决议,决定召开联合国荒漠化会议算起,迄今已有整整40年;距1977年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也过去了37年。回顾40年来,国际组织、科技界、政界人士为解决带给人类生态灾难的荒漠化难题,正是经过了“亦步亦趋,拾阶而上”的认识过程。在联合国荒漠化会议制定出《防治荒漠化行动纲要》后,国际上开始实施一些防治荒漠化的工程措施(如在非洲无水草场的打井计划、建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绿带规划),但其多半事与愿违,所实施的工程措施并未获得如期效果。为此,1985年,来自42个国家的400名科学家集会,呼吁“科学家有责任找出防治荒漠化措施失败的原因,制定出新方案”。1986年,国际人道主义独立委员会更总结出,“未能从来龙去脉,既未能从旱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认识荒漠化”为首要的十大防治荒漠化失利因素;其直接提出,“荒漠化主要是缺乏发展的一种症状”,以及“无视问题的整体性质,把各自为政的工程凑在一起并不等于真正的计划”的观点。这些中肯的总结,无疑提升了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虽然这些见解未能引起各方的重视,但时至今日,科学家们的卓识仍不失理性的光辉,依然值得决策者、学术界重视和采纳。
进入20世纪后期,对于荒漠化问题,国际上有重大举措。1994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公约被称为富有创新性的文件。该文件有近200个国家签约,以条款形式,界定出了荒漠化的定义、概念,以及防治荒漠化的任务、目标。特别是在条约中明确了“把消灭贫困战略纳入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工作中”,要求非洲缔约国承诺,“把防治荒漠化作为根除贫困努力的中心战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的公约,将根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对抗荒漠化的根本,这既是对荒漠化问题本质认识上的深化,又为防治荒漠化提出了“抽薪止沸”的治本路径。人们应对这一在防治荒漠化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性文献,给予应有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曾在《为了我们民众联合国在21世纪的作用》的报告中,倡导进行《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以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对人类福祉的影响,荒漠化被列为专题。由90个国家,1360位学者共同进行的荒漠化评估,从人类福祉高度、从人类发展目标高度,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升了荒漠化防治的价值定位。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猛增、能源危机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占地球陆地面积41%的旱区,生态环境脆弱,但地域广袤,有充沛的阳光及独特的自然资源,它既是荒漠化的发生区,又有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的客观条件。从提高人类福祉的目标出发,防治荒漠化的策略在于,重视预防荒漠化发生,促使政府和公众观念的转变,形成“预防文化”。在干旱区应当尽力降低人们对当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并为人们提供有持续收入的替代生计,让人们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显然,当代对荒漠化的讨论,已跨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如书中所述,讨论荒漠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最紧迫的必须跨越的哲学问题”。
综合上述,近40年来,面对复杂的荒漠化环境难题,人们对它的认识确实在“亦步亦趋,拾阶而上”,经历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艰难过程。当对荒漠化的讨论提升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高度,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时,人类就有希望最终解决荒漠化的困扰,土地广袤的干旱区,就有可能为拥挤不堪、面临诸多难题的地球村,带来生机和希望。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决定最终的效果。
笔者十分感谢本书作者们给予的机会,有幸阅读书稿,并得以表达出对书中有关认识荒漠化重要性阐述的赞同。《认识荒漠化》,是研究课题的总结,资料翔实,作者们的工作艰辛、细致,笔者向他们表示敬意。相信作者们如果能在总结、反思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实践过程中,认真借鉴国际经验,那么其研究课题将有新成果!
刘恕
2014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