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不仅仅是科技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问题。国有骨干企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理应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在总结经验之前,有必要对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的整体情况进行梳理。
1.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总体概况
多年来,国有企业在加强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改进科技管理方式、提高科技产出成效、明确企业科技创新的地位以及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如下。
从国家科技进步奖来看,国有企业是主力军,并成为“中国创造”的核心力量。历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绝大部分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由国有企业获得。
从科技投入来看,国有企业科技投入保持着高速增长,但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仍较大。“仔细分析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成绩,就会发现这些领域主要是动员了国家力量。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行业,我国依然处于技术落后的局面。”
从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来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国有企业加强推动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合作,推进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科研开发的规模效应。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国家明确的重点领域和科技专项中,国有企业几乎全部有所涉及。特别是高铁、航天科技、4G标准等重大创新更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
从国家政策来看,近年来国家财政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有关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相继出台。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完善促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业绩考核体系,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抓紧推动已经开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和专职院所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支持和引导。国家科技计划将集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充分考虑国有骨干企业的技术需求,加大对国有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和引导;鼓励国有骨干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积极承担国家级行业科研任务;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国有骨干企业建设“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支持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产业战略技术联盟;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研究开发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2.“国企争议”与技术创新
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经济环境变动影响下国内外经济格局的演变,国有企业及其改革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不断。事实上,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争议的背后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还存在某些不足,甚至是重大缺陷。诸如从产品产量与品牌数量对比来看,“中国创造”仍是难解之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外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只有联想、中石油等少数几个品牌。按照出口额计算,中国2009年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55%的出口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来自加工贸易。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设备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60%需要进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权,就只能为跨国公司做代理,而代理加工只能在国际产业利益链中获得较小的份额。
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国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也有国有企业自身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原因。对于这些问题和争议的梳理和回应,需要理论的争鸣和实践上证明其谬误,更重要的意义是为新时期国企改革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纠偏。
在涉及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讨论中,尽管有学者认为,国企集中了国家优质研发资源,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但更多学者则对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持质疑、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国企连创新动力都没有,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国企创新绩效较其他类型企业有较大差距,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得依靠民营企业。
如罗纳德·科斯认为,中国国有企业长期依靠行政保护或资源垄断过日子,根本没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所谓的“投入”不是自主研发,而是花钱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从而陷入“落后-引进-依赖-越弱”的怪圈,完成的只是低水平的积累。
与国有企业创新或者科技创新有关的研究,梳理起来主要有:国有企业是否必然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是否靠垄断发展,国有企业是否应该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等。
同时,国内学者在研究中非常重视制度因素特别是产权性质对创新的影响,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性的对比。周黎安和罗凯、吴延兵
通过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更具有创新性,而李春涛和宋敏
则认为国有企业更具有创新性。出现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角度和范围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学术界关于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机制、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政府的考评等方面。
如杨子平指出,缺乏人才是阻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科学、善经营、富有冒险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家,是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关键。我国要建立企业出题,政府和公益科研机构买单,科研成果和转化收入共享的科研合作机制;同时要全面落实国家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加快推进“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的社会化、市场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商如斌等人论证了将科技创新纳入国企负责人绩效考核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改善现有的对科技创新的考核体系。他们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指出,若要达到激励国企负责人进行具有高风险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并且精心管理以最大限度减小风险,需要从投入、管理、成果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同时指出,当政府通过考察中期管理依然无法完全判断国企负责人努力程度时,可以通过相对绩效评价以及精神激励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而现有的绩效考核虽然已经涉及科技创新,但指标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有的仅仅是将科技投入作为考核指标,但企业每年要根据新产品的周期及市场需求情况选择适合的科技投入量,并非投入的越多越好。有些企业为了达到指标要求,人为操纵数据,将非科技投入以种种理由转化为科技投入。
李政通过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后提出,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的同时,培育与激发企业家的科技创新精神,扫除影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提高的体制障碍,强化政府和市场的激励机制都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