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传】烝,冬事也。春兴之,志不时也[123]。
【注释】
[121]己卯:为当年正月的十四日。
[122]烝(zhēng):冬季的祭祀。
[123]志:记载。不时:不合时节。《穀梁传》认为,经文记载这件事是因为在春天举行烝祭是不对的,所以要记载下来。
【译文】
【经】桓公八年,春天,正月,己卯(十四)日,举行烝祭。
【传】烝祭,是冬天的祭祀。但在春天举行了,这是记载祭祀不按时令举行。
【经】天王使家父来聘[124]。
【注释】
[124]家父:天子的大夫。《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姓家名父。
【译文】
【经】周天子派家父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
【经】夏,五月,丁丑[125],烝。
【传】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黩祀也[126],志不敬也。
【注释】
[125]丁丑:为当年五月的十三日。
[126]黩(dú):亵渎。
【译文】
【经】夏天,五月,丁丑(十三)日,举行烝祭。
【传】烝祭,是冬天的祭祀。在春天和夏天举行了,是对祭祀的亵渎,这是记载不敬重祭祀的行为。
【经】秋,伐邾[127]。
【注释】
[127]邾(zhū):国名,即邹,鲁国的附属国,战国时为楚宣王所灭。故址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译文】
【经】秋天,鲁国攻打邾国。
【经】冬,十月,雨雪。
【译文】
【经】冬天,十月,下雪了。
【传】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130],故弗与使也。遂,继事之辞也[131]。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无外[132],王命之则成矣。
【注释】
[128]祭公:《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是“寰内诸侯,为天子三公者”的意思。杨伯峻认为或许是隐公元年提到的祭伯,此时称公,或此时为天子三公。
[129]纪:国名,姜姓,都于纪,在今山东寿光。
[130]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将宗庙大事与鲁国商量。即,接近。宗庙之大事,指天子迎娶王后。即谋于我,《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天子命祭公就鲁共卜,择纪女可中后者便逆之,不复反命”。
[131]继事之辞:指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的说法,表示顺承关系。
[132]天子无外:对于天子来说,天下是没有内外之分的。
【译文】
【经】祭公来到鲁国,然后一起到纪国迎接王后。
【传】经文不说“使”(鲁国去迎王后),为什么呢?因为经文认为把社稷大事拿来和鲁国商量是不合适的,所以不用“使”字。“遂”,是表示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的说法。经文说“遂逆王后”,故意省略了“使”字。有人说:“对天子来说,天下不分内外,天子命令的事就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