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红楼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一 《襄阳会》中的“王孙”

元人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也可以证明《三分事略》早于《三国志平话》。

《襄阳会》第二折的主角,正末所扮演的角色是“荆王手下家将”王孙。他奉刘琮之命,到驿亭中去盗取刘备的的卢马,结果发现刘备“是无罪之人”,又和刘表“关亲”,遂放刘备逃走。他还亲送刘备到檀溪河畔,并指引刘备抄小路直奔新野、樊城。

此人的名字比较奇特而又罕见。也不知道他是姓王名孙,还是无姓而名王孙。不管怎样,以“家将”的身份而命名为“王孙”,总不免给人以诧异的感觉。

如果细究的话,他的名字是有出处的。出处就在《三分事略》。

《三分事略》卷中有这样的情节:刘备前往荆州投靠荆王刘表,受到友好的款待,引起蒯越、蔡瑁的不满,设计安排圈套,欲杀害刘备。时值三月三日,满城民众游赏河梁会。蒯、蔡二人乃请刘备出襄阳城外赴会,暗中约定在酒至半巡之际,使壮士杀之,不想“内一人见皇叔面如满月,隆准龙颜,私奔于皇叔,附耳具说”。刘备获知消息,连忙乘马逃走。

这个向刘备告密的壮士,书内不曾留下他的姓名。此外,书内也不曾出现过任何一个名叫王孙的人物。但在“马跃檀溪”之后,有这样一首诗[16]

三月襄王(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坛(檀)溪。

滴驴(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

诗中出现了“王孙”一词。在这里,王孙泛指一般的贵族子弟,并非特定的人名。可能是《襄阳会》的作者误解了“王孙相引到檀溪”一句的意思,当然也可能是他故意捏合,涉笔成趣。于是剧中援救刘备的人就被安排为家将王孙。

在《襄阳会》第二折,面对着檀溪水,扮演王孙的正末有一段唱词:

【耍厮儿】遥望见绿茸茸莎茵芳草,翻滚滚雪浪银涛,檀溪大堤水围绕……

词句和上文引述的那首诗相仿佛,显然是从那里袭用的。

在《襄阳会》中,刘表的官职名称前后不一。在第一折刘备称刘表为“荆州牧”,刘表自言“官拜牧守之职”,刘表长子刘琦称其父“今为襄王”。但到了第二折,在王孙、刘备的嘴里,刘表又变成了“荆王”。而称刘表为“荆王”,正和《三分事略》相符。《三分事略》中有“今有荆州刘表,见为荆王”的话头,见于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对白。

这些都表明,《襄阳会》的作者在写作时曾阅读和参考过《三分事略》其书。

当然,上文引述的情节、诗、唱词和官职名称,《三国志平话》基本上都同于《三分事略》。那么,为什么不说是《襄阳会》的作者在写作时曾阅读和参考过《三国志平话》呢?

这是由《襄阳会》作者的时代决定的。

我们知道,《襄阳会》的作者高文秀是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在《录鬼簿》中,他的姓名归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一类。天一阁本、《说集》本列于关汉卿、白仁甫、庾吉甫之后,居第四位;曹本列于关汉卿之后,居第二位。从名次的排列不难看出,即使在前期作家中,他的时代也是比较早的。因此,他看到至元刊本《三分事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反之,他看到至治刊本《三国志平话》的可能性则是不存在的。

已故的严敦易同志曾经考证过《襄阳会》杂剧和《三国志平话》的关系。他的结论是:“无论如何,本剧作者应是曾见此书的。”那时,他还不知道《三分事略》一书的存在。他说:“故高文秀的生卒年代,虽无可详考,他之不及见至治本建安虞氏全相《平话》,委实有其可能。除非在至治本之前,早已有了另一种本子的内容完全相同的《平话》。”[17]现在,至元刊本《三分事略》的发现,完全祛除了他的疑惑,并且证实了他的“除非”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