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转道禅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泉南佛国”与“紫云传芳”

(一)出生地域

转道和尚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福建泉州晋江桐林乡。有一种观点认为,转道法师是福建泉州南安人,较早出现这种说法的如1936年10月15日发表在《佛教公论》第一卷第三号上的《转道和尚略传》称:“师名海清,字转道,俗姓黄,福建南安人。”转道和尚的弟子庄笃明在《转道老和尚六十寿言》中,也有“俗姓黄氏,福建南安人也”的记载;福建籍佛教文史人物林子青在其所作《转道和尚略传》上称:“师名海清,字转道,俗姓黄,福建南安人”,在转道和尚去世后,林子青所作《转道和尚舍利塔记》中也称:“和尚讳海清,字转道,俗姓黄,本省南安人”,在《光明山普觉寺开山转道和尚舍利塔碑记》中说:“和尚讳海清,字转道,福建南安县桐林乡人。”甚至在现代人传发法师所著《新加坡佛教发展史》以及黄天柱《泉州稽古集》中则认为转道法师是南安文斗店人。释传发:《新加坡佛教发展史》,新加坡佛教居士林1997年版,第63页;黄天柱:《泉州稽古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后经笔者比对史料分析,桐林乡曾属南安,后归晋江,并且2011年笔者曾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转道和尚的祖祠及故居,说明转道实际上是出生于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桐林乡。法师俗姓黄,出家后的法名是“海清”,实际上,“转道”乃他的字。

转道法师出生与成长的泉州,位于福建南部,是一个佛教信仰氛围十分浓厚的地区,古有“泉南佛国”之称。佛教传入的历史久远,根据文献记载泉州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即已有延福寺的前身建造寺,参见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第41—42页;王荣国:《福建佛教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而且佛寺之多、僧侣之众、影响之广更是无远弗届。泉州不但有开元寺这样的千年名刹,更涌现了一大批著名高僧,他们或著述立说、流传后世,或于海外开宗立派、传播佛教。此外,民间百姓崇佛、奉佛之风亦浓,信仰佛教的家庭不在少数。转道就是出生在泉州晋江一个信仰佛教的农户家庭。

从佛教因果业力学说来看,每个僧人的出家因缘往往各有不同,但都往往与其前世所种下的善根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成长环境对其人生的发展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转道后来立志出家,修行佛法,将一生献给佛教事业,一方面说明转道法师有出家的因缘,另一方面也很难说与童年时期耳濡目染,即所受信佛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

(二)家族渊源

转道俗姓黄其俗家名今已不可考,故本书只好以其出家后的法号“转道”来统一称呼。,黄姓为泉州第三大姓,在福建与台湾地区甚至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

泉州黄姓的主要堂号有紫云衍派、燕山衍派和金墩衍派。其中,紫云派黄氏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乃当地望族。紫云黄氏源于湖北江夏黄香,传至黄元方,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元方下传十一世至黄崖,黄崖生两子,长子为守恭,次子守美。黄守恭于唐垂拱二年(686),尽献其桑园宅第给高僧匡护禅师用以建寺,因建寺时“紫云”覆地,故称紫云寺,后改称开元寺,而黄氏族裔也称为“紫云黄氏”。黄守恭遣五子经、纪、纲、伦、纬,分赴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开创基业,故又称“紫云五安黄氏”。黄守恭被后世奉为紫云黄氏始祖,而开元寺中的“檀樾祠”也成为紫云黄氏祖祠。今日,我们在泉州开元寺的山门前仍可见到牌匾上书有苍劲有力的“紫云”二字,足以显示出紫云黄氏与开元寺之间的甚深渊源。

晋江桐林黄氏系出自泉州开元寺黄守恭派下,支始祖黄护于宋建炎年间由厦门同安金柄迁来。参见泉州市紫云黄氏宗史研究会(筹)编《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四),紫云黄氏内部交流资料2006年印,第370页。据《泉州稽古集》载,黄氏族人于民国十一年(1922)斥资重修泉州开元寺檀越祠,“后闻新加坡转道和尚有盛德,又因转道俗姓黄,盖同一紫云派也”黄天柱:《泉州稽古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从“盖同一紫云派也”来看,唐代舍宅建寺的黄守恭当为转道先祖,可知泉州开元寺与转道法师有着天然的联系。

(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像及晋江桐林紫云黄氏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