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选择无悔的路,做最钟爱的事
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尝试更多的选择。寻找兴趣点最好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并接触众多的领域。
【唯有兴趣,能提供持续动力】
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就像一个人一旦喜欢上另一个人,就会主动去认识她、了解她、帮助她、理解她、包容她,并觉得为她付出是一件幸福的事一样,古往今来,许多成绩斐然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芽于兴趣中。
被喻为“科学巨人”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对一个成熟后落下来的苹果产生了兴趣,他开始开拓思维,大胆探索,最终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在一次考察中,对某岛上动物的外形产生了兴趣,从此他坚持不懈,深入研究,用了22年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比尔·盖茨中途辍学,一心专研软件技术,他的热爱让他变成了世界首富,微软帝国的掌门人……
李开复上大学之前的目标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律师,于是当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填写专业意向时他填了政治科学。但是大二时他才发现,自己并不像班级尖子生一样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专业,他意识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计算机。
其实早在高中时,计算机就吸引了他,所以,上大学后的他选修了计算机编程。他对这门课程无比好奇,相对于其他主课来说,计算机更让他着迷,他每天都期待着去电脑室上课,每天计算机课都让他特别快乐,平时没事他就疯狂地编程,他甚至觉得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相当的天赋。
大二的一天,他下定决心,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完的学分,转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毫无名气的计算机系。当时,李开复身边的人都劝阻他,说改变专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法律系前途更加光明。但李开复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他考虑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他说:“在一个没有兴趣的领域做一份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转系之后,李开复的成绩有了显著的变化,以前成绩单上要么是B,要么是C,而转系后,即使是全系公认的最难的“可计算性和形式语言”这门课,李开复也能拿到全系唯一一个满分的好成绩。
多年以后,面对当初的选择,李开复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不是追随兴趣,做了那天的选择,今天的我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如果不是追随兴趣,做了那天的选择,今天的我可能只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名既不成功也不快乐的律师。”
正如李开复所言,正是当初他追随了自己的兴趣,投身到这个令他充满激情的行业中去,才有了今天如此卓越的成就。一个人如果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即使再有能力,也很难最大限度地突破自己,达到个人的极限高度。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先生曾说:“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做自己钟爱的事情,才能倾尽无穷的心力,才能抵达更远的远方。这句话的哲理性在心理学上也得到了证明。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曾对哈佛大学MBA毕业班的学生做过一次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他们的问题是:你们即将毕业,在面对职场时,你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还是兴趣选择工作?七成的人回答根据专业选择工作,三成的人回答根据兴趣选择工作。五年后,心理学家对他们现阶段的生活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最为成功、最为出色的人都是当初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的人。心理学家又对此进行了深度的研究,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潜能的20%左右。
李开复说:“兴趣产生激情,激情带来快乐。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有激情,你就可以为它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在睡觉时因为一个好主意而一跃而起。毫无疑问,你会在这个‘享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激情就是动力,当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有了激情,就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着他一路向前,直到用心完成。而激情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兴趣。因兴趣而激情昂扬,因激情而持续奋斗,因奋斗而走向成功,这一点在很多成功者身上我们都能够找到印证。因为喜爱,所以坚持;因为喜爱,所以乐此不疲;因为喜爱,所以精彩。他们在工作中享受,在享受中工作,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对于他们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这是李开复的肺腑之言。所以,青年朋友,趁年轻,你还有选择的可能,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混淆了视线,不要被父母、亲人、身边的朋友捆绑了你的翅膀,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真正属于你的地方自由地生长吧!
【做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
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如果强加在身上,就会变成一个沉重的担子,不管怎么挑着都累,而且还走不快。相反,如果是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件事就变成了主动骑上的单车,一路轻松愉悦,即使道路有波折,也阻挡不了一路飞驰的热情。
有一个手艺超群的木匠,他做出来的家具既好看又耐用,在当地颇有名气。可木匠一天天变老了,他想把自己的绝技传承下去,就问膝下的两个儿子谁愿意继承木匠这份事业,没想到两个儿子都表示没兴趣,一气之下木匠要求两个儿子都学木匠活。
无奈这哥俩根本不认真学,而且做出来的家具也歪歪扭扭、不成样子。于是,木匠整天唉声叹气,逢人就说自己生了两个不孝子,一点不体谅做父亲的心,不肯好好跟他学手艺。
一天,一寺庙的住持邀请木匠给寺庙打一些桌椅板凳。中途休息时,住持请他喝茶,木匠又对住持说起了这件事。
住持听后微微一笑,随后不紧不慢地问:“您喜欢喝茶还是喝白开水?”
木匠说:“我一个粗人,就喜欢喝白开水,解渴。”只见住持不紧不慢地找来茶叶和茶壶,让木匠帮他冲一壶功夫茶。
木匠虽然不解,但还是照做。可是其间听着住持说什么水、火、冲三工,还有什么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等学问,越听越心烦,最后按捺不住对住持说:“住持,你问我时我说过,我只想喝白开水,记不住这些步骤,也不想记。”
住持笑而不语,叫来了一个深谙茶道的僧人,让他沏一壶功夫茶。只见僧人有条不紊,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似一幅画。木匠看得惊呆了。
这时候住持开口说话了:“施主,你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会心烦如麻,那为什么还要去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呢?”
木匠听后恍然大悟,儿子们正是因为没有兴趣,才做不好木匠活啊。
对于对茶道感兴趣的人来说,沏茶、喝茶是一种享受,而对于茶道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功夫茶中的美妙感受就断然全无了,取而代之的是琐碎的过程和负担。对于木匠来说,做木工会产生满足感,从而每一块木头都能在他手中妙手生花,而他的两个儿子就不一样,他们对木工没有兴趣,自然做起木工活来事倍功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厌恶是最大的阻碍。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转换成激情和动力,推动他更快更好地做成这件事。反之,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没有兴趣,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负担,让他心生抵触,抵触的情绪让他心浮气躁,自然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古今中外,那些成大事的人都是遵从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郁达夫说:“现在我因为常常写作而感到很累,但我的精神是不累的,这都源于我对文学的兴趣,促使我不断努力,永葆青春。”80岁高龄的郭沫若对身边的人说:“我还不老,戏剧文学的创作使我时时像小伙子一样有劲,我还能写出很多东西。”还有诸如爱迪生、比尔·盖茨、达·芬奇、王羲之等成功人士都是因为扎根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上。
李开复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人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正因为李开复深知兴趣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所以他在谷歌时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宁愿让员工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项目,也不愿意因为项目本身的紧急和重要,强迫员工做他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事情。
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一个人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会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去。心理学家也表明了,一个人若拥有良好的心态与强烈的求知热情,他的灵感便会一触即发,如泉眼里的水般源源不断,那么结果就是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没有兴趣,思维就不够活跃,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现在很多教育家都提倡用兴趣来引领孩子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一旦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就会有显著提高,这一点年轻人要善于借鉴到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不要勉强去走自己不愿意走的那条路,因为这条路只会越走越没有动力,而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就不一样,每一步都能有无限的动力。一边是步伐沉重一边是轻装上阵,哪一个更容易抵达成功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把兴趣和才华分开】
“你能做的不一定是你的兴趣所在。”很多人在选择人生目标或者人生理想的时候都会把能力和兴趣混为一谈,认为兴趣所向,一定是能力所致,或者说能力所及就是兴趣所向,这样的理解实际是有偏颇的。
李开复说:“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以后做什么感到迷茫,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入社会,他们要做一个很重要的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还是选择能胜任的行业?可能大部分都会选择自己能胜任的行业,因为这使他们感到安心,但一旦在社会打磨一段时间后,基本上都会有些遗憾。有些人后悔了,会选择放弃力所能及的事,转而投入到自己的兴趣中,而有的人却会继续坚持他们已经小有成绩的这份自己能做好的工作,而后一种人的工作基本与快乐无关。
有一个日本青年,从小酷爱文学,梦想从事写作。但是从札幌医学院毕业后的他还是去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大夫,一度曾任骨科医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这份工作,没有工作的激情。是放弃医生这份稳定但自己厌倦的职业去追求心中的所爱,还是凑合着当医生了此一生?这个问题让青年人十分苦恼,当他听说摩西奶奶的故事后,就决定向这位自己钦佩的偶像求教,请她指点迷津。
摩西奶奶读了这个年轻人的来信后,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虽然如今自己已经是百岁高龄,但还在坚持作画。想到这里,她决定给小伙子回信。她随手拿起一张空白的明信片,在上面画了一座寓意“丰收”的谷仓,在明信片的下面写下了“做你喜欢做的事,不要害怕,不要犹豫,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收到摩西奶奶的明信片后,青年人喜极而泣,因为那一刻让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得到了肯定与支持。他看到了奋斗与成功的希望,故而重新燃起追梦的热情之火。
此后,他决然地辞去了医生的职务,专职发奋写作,终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他便是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他创作了包括《光与影》《无影灯》《遥远的落日》和《失乐园》等在内的50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及其他作品。
“股神”巴菲特说自己很幸运——既能做喜欢的事,还能赚很多的钱。一次,巴菲特受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给学生们做演讲。当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巴菲特笑着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啊,我与在座的学生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我每天都在做自己喜爱的工作。”
当人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时,快乐会油然而生,而在快乐的情绪中工作,会让一个人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来。为什么呢?从生理角度分析,人在快乐的时候,主要的生理变化是负责抑制负面感觉以及提升可用能量的大脑中枢活跃度增强,而产生忧虑情绪的大脑中枢趋于平静,而且,此时身体复原的速度要快于悲伤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这种状态使身体能够得到正常的休息,同时为即将面临的任务以及朝着目标努力储备足够的热情和力量。
才华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来的,你能做,做得好,并不代表这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人可以有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要选择做自己最钟爱的事情,唯有这样,幸福和成就感才会源源不断,并把你推向巅峰。
李开复刚到圣玛利亚学校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题目:1/7=?,这类型的题目李开复在台湾上小学时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当他举手说出“0.142857”的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震惊了,从此他们觉得李开复就是一个“数学天才”。
李开复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虽然知道那道题是我背出来的,但是当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天才的时候,我也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很聪明。这种‘天才论’让我觉得,我的数学不但在台湾能学得好,在美国也学得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中,我越来越爱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
正是因为这样,上大学时李开复的备选专业是数学,当他发现自己对法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时,就开始考虑数学专业。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他和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天才班那些同学比起来要差很多。
数学天才班的同学成绩之所以如此卓越,是因为他们是出于对数学的热爱而选择数学,而自己只是因为数学成绩好,别人都夸自己有数学天赋才选择学习数学,对数学并没有真正的兴趣。这让李开复意识到,想要真正做出成就,靠的不是才华,而是兴趣,靠的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人给你定的标签。
后来,李开复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也就是计算机,并转去了计算机系,从此开启了他的成功之路。
李开复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想要成功,最好是把精力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上。原因很简单,人都是这样,唯有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才愿意钻研,而深度钻研才会有所建树。
可能还有些人正陷入另外一种迷茫,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正在进行的事,正在追求的理想是否是真正的兴趣。对此,李开复建议道:“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他人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李开复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找到个人真实的兴趣。
人生是单行道,而且一去不复返,与其在不快乐的领域消磨人生,不如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让快乐和激情随行。
【唯有尝试才能找到最爱】
如果你连这个世界有哪些职位都不了解,你又如何给自己制定梦想?李开复曾说:“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要我们说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当时的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实在有限,于是就听同学们都说了什么,等问到我时,我就会从前面同学说过的理想中挑一个相对来说最喜欢的,说成是我的理想。我不知道是否大家都是这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很少有人长大后还在坚持年幼时说过的理想,甚至很多人都忘了当时告诉老师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儿时的梦想会随着成长消失呢?因为成长让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东西,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我们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东西。可能我们年幼时的脑海里只有老师、医生、警察、飞行员这些东西,可长大后发现还有工程师、医药师、作曲家、演员这些职业,于是,我们会发现,原本的那个理想并不是自己的最爱,只是那个阶段中自认为最喜欢的一个。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写道:“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好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利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李开复说:“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浑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研究方向‘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感兴趣的。”
李开复还说,如果当初自己上大学时只是乖乖地上法律系的课,而不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会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制定理想是一件严肃、慎重的事情,不要轻易决定自己的路,在确定理想之前要多方面了解这个社会,了解各个行业,多方面尝试。唯有尝试才能了解,唯有全面了解才能找到最爱的那个。就像李开复说的:“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尝试更多的选择。寻找兴趣点最好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并接触众多的领域。”
可能很多人已经错过了大学那段最佳的尝试期,没关系,不要灰心也不要放弃,现在依然是你人生的最佳尝试期,因为明天只会更晚。与其自暴自弃,不如从今天开始,让今后的人生不再索然无味。
当然,就算你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不要放弃开阔视野和接触尝试的好习惯。社会是多彩的,人生也是多彩的。每个人接触“花花社会”后,会发现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李开复坦言:“我有很多兴趣和爱好,如语音识别、多媒体、管理学、演讲和写作等,但是我最大的兴趣和爱好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影响力最大化。”有些兴趣是因为理想需要而刻意培养的,这可以说是爱屋及乌吧,而有些兴趣是无意中接触发现的。发现多方面的兴趣,并加以培养,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的张力变得更大。
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爱好都很广泛,而且很多方面都颇有造诣,但是他们的理想始终只有一个,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
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达·芬奇在绘画方面之所以有如此高的造诣与他对绘画的兴趣有关。达·芬奇小时候一放学回家就拿起画笔绘画,绘画使他时常废寝忘食。他在绘画上投入了超乎寻常的热情。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14岁时他被父亲带到佛罗伦萨,跟着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学绘画。在这里,达·芬奇苦练绘画基础,单单是画鸡蛋,他就从各种角度画了足有3年,乐此不疲。正是对绘画的热爱让他战胜了成功路上的各种挫折、羁绊,最终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与此同时,达·芬奇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因而被誉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除了是艺术大师外,他还是天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
在天文学上,他早于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他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发现了血液的功能,比英国的哈维更早地发现了心脏的结构;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连通器原理、惯性原理,并且发展了杠杆原理,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在军事和机械方面,他绘有大量的设计草图,包括飞行机械、降落伞、潜水艇、超重机、坦克、机关枪、手榴弹等,另外他的歌唱得也很好,还爱好各种体育运动。
达·芬奇的人生可以说是极其出彩的,因为爱好颇多所以成就也不少。但在众多兴趣中,始终让他无法停止下来的只有绘画,绘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他把绘画当作毕生的爱好,绘画也构成了他人生的最高峰。
人生在世就要去体验,要像达·芬奇一样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虽然我们无法想象自己像达·芬奇一样在多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但可以尝试像李开复一样,找到自己的最爱,为了实现最爱的理想,发掘更多的兴趣爱好服务于“最爱”这个终极目标。
成功,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路上,若是能看清自身的条件和特长,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也就等于找到了一双最合脚的鞋,走起路来自然轻松愉快。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要自我封闭,真正的兴趣不是罐子里堆放的鹅卵石,而是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擦出来的火花。
有个朋友曾百般纠结地对笔者说,他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并谈论了这些年的发展,他听老朋友说了现在的工作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朋友现在所做的行业,竟有了改行的冲动,但是毕竟在现在的行业工作多年,现在改行又觉得过去的奋斗实在可惜,于是只能默默懊恼当初的自己没能发现还有这样一条路。
路在启程时就选择好,这无疑是最好的,所以,不要对你的理想操之过急,不要因为别人已经上路你就焦躁不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选择之前多多了解,多多尝试,才不会让你踏上一条错误的路。年轻人,始终要记住李开复的这句话:唯有接触才能尝试,唯有尝试才能找到最爱。
【选择前重重思考,选择后轻轻放下】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选择的游戏。”人生这条路上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面临选择。
人们说,面对任何迷宫只要一直选择向右转,就能走出去,而人生不是这样的。人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分岔路口要重重考虑,争取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此同时,人生也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不管你是选择正确,还是选择错误,做出选择后都不能再更改,就像做一幅画不小心画错了一笔,即使你后来感觉这一笔不对,但墨已落宣纸,你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后期完善、美化它。所以,既然做出了选择,不管什么结果,都要学会坦然、积极地面对。
人生路上有些选择不分对错,可能哪一条路都能通向成功,只是路上的风景各有不同,不要因为错过了没走的路就遗憾,从而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有得必有失,不要为已失去的做无谓的留恋和挣扎,也不要为伴随着选择带来的麻烦而后悔,人生路上应该大胆、乐观地向前看。
2005年5月的一天,李开复随意点开新浪网,一个夺目的标题吸引了他的眼球:“Google在中国将大有作为!”这个新闻在暗示李开复回中国,去一家很酷的公司,做一项创始的工作,这三者的结合正是李开复梦寐以求的。
看完这个新闻后,李开复再三思考,最终决定离开微软,回国,他的目标很明确:“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希望这份工作能够与自己的理想结合,在中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于是,李开复在网上找到了Google总裁艾瑞克·施密特的电子邮箱地址,发出了他希望加入的意愿。当晚,李开复就收到了Google的电话,表示非常欢迎李开复的加入。经过愉快的面试后,李开复和Google达成了共识。
于是李开复向微软的负责人提出了要离开,当时微软负责人做出了真心的挽留,但李开复还是坚定地说:“在微软的这七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过现在,我认为自己在微软工作已经激情不多了。我想,失去了激情的工作很难表现出色。”最后,当时微软的CEO鲍尔默对李开复说:“如果你真的去Google,我们只能采取法律行动。”这让李开复意识到,离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离开微软去Google是他三思后才行动的事,他不会有所改变。
起初,李开复并未把鲍尔默口中的诉讼当回事,但是当自己和Google一并被告上法庭的时候,李开复感到了吃惊。他没想到这个自己服务了七年的公司,这个他曾经全力以赴维护的公司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和他告别,这对李开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当时,微软的声音主要是李开复曾经负责过搜索业务部门,掌握了微软的机密,而且还常在搜索方面指导比尔·盖茨,甚至声称最近一年内比尔·盖茨还和李开复开过好几次一对一的搜索技术研讨会。另外,微软还声称因为李开复曾在微软中国工作过,说他掌握了微软中国的机密……面对这样的指控,李开复很沮丧,随着事情的不断演变,各种不实的报道层出不穷,微软指控李开复的“罪名”越来越多,这一切都让李开复感到绝望。
但最终,李开复还是端正了自己的心态,他认为自己已经做了选择,而且这个选择是自己慎重思考过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后期这些不期而遇的阻挠和麻烦,自己应该学会释怀。最终,调整好心态的李开复和他的“战友”们打赢了这场官司。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说要有客观、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你人生的轨迹。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选择之后,应该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因为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选择失败而悔恨终生。
很多人,面对选择容易被一时的兴趣冲昏头脑,只看见了有利的一面,而忽略掉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于是一股脑地闯了进去。选择对了当然没事,一旦选择错了,或者发现与此同时自己失去了某些东西就开始后悔;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意志不坚定,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正确的选择,但一旦有人站出来反对,或者听到旁人负面的议论,他就开始摇摆不定,甚至对自己正确的决定也后悔不已。
我们在做任何选择前都要慎重考虑,权衡利弊,要知道即使你很懊恼,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后悔药可以吃,而且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或者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轻松地去做自己能够改变、掌握的事情。
一个人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慎重考虑之后做出的判断,不要轻易地被外界所左右。试想一下,若是一个人本来喜欢跳舞,立志成为一个舞蹈家,于是开始学习舞蹈,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人说跳舞的人很难出名,而且舞蹈吃的是青春饭,如果短时间不出名,一生就荒废了,倒不如去学门技术,于是他就放弃了舞蹈这个梦去学技术,学了一段时间后,又有人说,学技术是门苦活,永远都在幕后,人生几乎没有精彩可言,于是他又改变了自己的梦想……这样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人生只会在举棋不定的徘徊中消磨掉,最终一事无成。
那么如何才能做选择前重重考虑,选择后轻轻放下呢?李开复建议:首先把影响你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然后对照这份表做客观的分析,看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以及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其次,要用概率的方法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要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当然,任何事情也不要等到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即便是做成功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另外,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虑。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路,并且无悔于自己的选择。用充足的时间去做前期的衡量,如果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坚持下去,执着到底。
【当自己不确定时,可以谋之于众】
在人生的道路上,指引我们的应该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眼界也是有限的,而且人难免会有主观行事的时候。因此,为了降低错误选择带来的风险,不妨在做选择前,谋之于众。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眼界再宽,他也有短板、纰漏的地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很多方面不如你的人,听听他的意见你也能发现有利于自己的地方。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这是李开复在给大学生的第六封信中的一段话。
2004年,李开复的开复学生网和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都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因此,那段时间他开始考虑自己是否应该离开科技界,向教育界发展。
那段时间,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学院式的大学成了李开复的一个梦想。李开复为此找了华尔街他认识的有钱人,并对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这些有钱人的投资。接到李开复的邀请时,大家感到奇怪,心想:微软的副总裁找我们干什么?当听到李开复说想办一所大学时,除了一个家族表示愿意投资之外,其他的人都表示没有这方面的意愿。
李开复对于这个结果感到迷惑不解,于是李开复拜访了许多有办学经验的人,反馈的大致情况是:办一所大学,必须有足够维持学校运行10年的资金。
李开复顿时明白了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于是,果断放弃了这个计划。
谁能保证自己说的、做的、想的都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多参考旁人的意见,结合旁人的智慧为自己的选择保驾护航。
从表面来看,似乎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没有人比自己更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不适合做什么。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和人打交道的过程,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同样需要接触他人,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在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像,而这些影像的总和代表了社会对我们个人行为和能力的判断。无论你是否承认这样的判断,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的整个工作和生活,从而影响理想能否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真实、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我”并不是我们心目中自认为的那个我,而是别人眼中的“我”。
善于从别人的眼中给自己定位是明智之举。因为别人往往能告诉你,你自己没有看见的一些被自身有意或无意忽略掉的东西,从而让自己避免因一叶障目、过于自信、过于自卑、冲动、不谨慎等而做出的错误选择。
当然,谋之于众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大家的建议只是参考资料,真正下决心还要靠自己。明朝铁腕权势人物,首辅张居正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曰:“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这句话的精华在于“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谋在于众,就是说要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而“断在于独”是说在搜集了大家的意见之后,要对大家的意见加以分析,最终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意见作为最后的决断。
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阅历、学历等不同,他们给出的意见、观点也有异。大家的意见很多,常常是七嘴八舌,各种意见都有,这种情况对于选择恐惧的人来说只会加重折磨,无法准确地判断。另外有些人容易固执己见,即使别人说得很有道理,他也听不进去。这些因素无疑都会影响本人作出最佳的选择。为此,在征求他人意见时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并且要有明辨是非的智慧,要有自己的主见。
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的林清玄小时候家里贫寒,几乎从来都没吃过一顿饱饭。在这样恶劣条件下的林清玄却有着不平凡的梦想,他8岁时就立志要当一名作家,并经常蹲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前写作。
一次他和父亲谈论自己的梦想时,父亲对他说:“傻孩子,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不会轮到你。”后来他又去询问了他的老师,老师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只表示让他朝梦想努力奋斗。而当他和同学谈论梦想时,大家更是觉得他好笑。其实这样的结果不难解释,在他的家乡,300多年从来没有出过一个作家,突然他说自己要当作家,大家当然会觉得他是异想天开。但是,众人的话并没让他丧失信心,他坚信自己可以成功,从此加倍努力。
17岁那年,他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便一发不可收。1979年起连续7次获得台湾地区《“中国”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优等奖和散文优秀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关于林清玄想成为作家这个理想,林清玄周围的人几乎都抱着质疑的态度,在那个时期、那种环境下,大家觉得他的理想太过宏伟,但是林清玄在听取他们意见的同时,始终相信自己能行,于是最终实现了这个宏伟的理想。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主见,他才有后来的成就。如果当初在众人的非议中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那当代的文学界就少了一根顶梁柱。
理想决定着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了不留遗憾,我们在做决定时更多地应该遵从自己的心意。汲取他人的意见,是为了让梦想走进现实,让自己看清实现梦想道路中的阻碍,如果阻碍到了无法克服的程度可以考虑放弃,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为了了解这些阻碍,以便自己做好克服的准备。另外,谋之于众只是为了自己更加精确地做决定,决定始终要自己做,也就是说,你做了决定之后不管是对是错,你都不能抱怨给你提供过参考意见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对你的人生负责。
为了不被旁人的语言所迷失,李开复建议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让讨论有中心,也能节省他人的时间,还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
每个人都难免遇到难以抉择的时候,如果自己对一件事不能确定时不妨张张嘴问问身边的人。合众人之力更能做出正确、有利的选择。
【选择要当机立断】
从大二时毅然决然地选择转到计算机系,到看到Google的前景后选择离开微软,再到决定创办创新工场,李开复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果断且坚定的,这可能跟他说的那句话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选择的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大。”所以,他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并抓住每一次选择的机遇。
毋庸置疑,选择应该是一件慎重的事,但人生的时间有限,如果把过长的时间用在衡量上,那么成就也高不到哪里去,就像挑选种子时应该慎重选择最好的,但如果迟迟不做决定,甚至错过了春天依然没有拿定主意,那这一年就荒废了。人如果用过多的时间去选择,那么荒废的将是人生。
布里丹养了一头长得非常健壮又很爱思考的毛驴。这天,布里丹打算从邻居家买草料喂养这头毛驴。由于布里丹平日里为人友善,且智勇双全,邻居一直很敬仰布里丹,所以,当布里丹说要买自家草料时,他额外赠送了一堆草料给布里丹。
而两堆草料摆在毛驴面前时却让毛驴犯难了。两堆草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好,而且与毛驴的距离也一样,毛驴看看左面又看看右面,不知道该如何下口。“先把左面的吃了吧,因为左面的草比较新鲜。不,应该先吃右面的,右面的闻起来更加香甜。不,还是先吃左面的……”毛驴开始了激烈的自我辩论,目光不停地在两堆草之间转换,始终不知道先从哪一堆吃起更好。最后,毛驴在犹豫中无所适从,在思考中被活活饿死了。
毛驴的死在我们看来实在可笑,选择哪一堆不都可以吗?竟然在难以抉择中活活饿死,既可笑又可悲。然而,不少人面对选择也会像这头驴一样犹豫彷徨、难以决断。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这样一句话:“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大意为,杨子在路上遇到岔路口就放声大哭。因为在岔路口可以选择向南走也可以选择往北去;墨子看见白色的丝线就无助地掉眼泪,因为白色的丝线既可以染成黄色,也可以染成黑色。杨子和墨子的痛苦都源于选择。因为机会只有一次,可我们无法预知哪一个选择会更好。
正是对人生负责的态度,不希望陷入一步踏错终身错的悲剧里,很多人面对选择会非常慎重、再三揣度。谨慎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过度谨慎,让自己站在选择的路口迟迟不敢动步,甚至被选择击垮那就本末倒置了。
而且,选择的时机和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的:“如果有人错过了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机会到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很多人因为不能当机立断地做选择而错过了机会。一好友曾不无悔恨地对笔者说,当初物流还没有打入我们家乡小镇的时候,他就想开一家物流公司,可是一直没下决心,就在他犹豫、纠结的过程中,一家家物流公司已经冒了出来,占领了家乡的物流市场,这就是不能果断选择的后果。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理想是一个大的选择,而当理想确定后,通往理想的路上还会遭遇很多大大小小的选择,如果每个路口都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衡量,那得多久才能真正实现理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是否还有机会实现理想?
有几个人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麦田边。这时正是麦田成熟的季节,黄灿灿的,麦穗沉甸甸地弯着腰。苏格拉底说:“你们沿着麦田走,从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束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麦穗。不许走回头路。”
一行人出发了。在穿过麦田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比较、选择。等他们到达麦田的另一端时,苏格拉底已经站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麦穗了?”苏格拉底问。
这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怎么啦?”苏格拉底看着多数人空空如也的手再次问。“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麦田时,就发现了一支很大的麦穗。但是,我还想找一支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麦田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支麦穗就是最大最好的。”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人生就是如此,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
李开复说过:“当心中的声音足够强烈的时候,选择就不该有丝毫犹豫。”当李开复选择谷歌并再一次成功时,人们开始关注他的选择智慧。“为什么李开复知道自己可以在谷歌成功呢?难道他真的有先见之明?”对此李开复表示,之所以每次选择之后,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原因在于每当他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机会,都会紧紧抓住它,没有丝毫犹豫。
犹豫是多数人面对选择都会有的常态,有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谨慎,而李开复却说:“犹豫丧失机遇!”回看李开复的成功路程,如果当初面对选择他犹豫不决,那他将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度。
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将面临很多抉择,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抉择上,那么可能还没来得及实践人生就结束了。因而当我们面对难以取舍的选择时,权衡利弊是必要的,但三思之后要马上抉择,以便马上行动。抉择的完毕并不是成功,实践之后才能成功。所以,切莫让自己耗尽了整个青春才找到目标,因为,长期的举棋不定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选你所爱并爱你所选】
做到“选你所爱”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选你所爱”之后,要做到坚持“爱你所选”却有些难度。很多人起初选择了自己的所爱,但三分钟热度过后,激情就没了,随之而来的是厌倦,最后是放弃,半途而废是实现梦想的最大阻碍。
1998年夏天,李开复着手建设微软中国研究院,他需要说服一些专家参与进来,共同开辟新天地,可是,有几个人愿意离开微软总部从头开始呢?好几次,当李开复提起要在中国做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时,很多人都毫不留情地表现出不屑,也有人劝他:“别回去了!回去了这件事也很难成功!”“中国哪能找到那么多高水平的博士啊!你得一个个教他们,到时候你就知道压力大了!”大家都觉得李开复的这个理想太不实际,注定会失败。
大家的否定没有阻挡李开复出发的脚步,在中国做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这个理想在他心里如藤蔓一般疯狂生长、蔓延。他不停地往微软总部跑,打听哪些人有回国的意向,然后约见华裔工程师,和他们详谈在中国开创研究院的计划。李开复屡屡遭受拒绝和打击,但每次他都在心底对自己说:“你是对的!”“你一定能打造出亚洲最好、世界知名的研究院!”在李开复的坚持下,最终他集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打造出了被比尔·盖茨盛赞、世界最火的“微软中国研究院”。
回看李开复的这段经历,正是坚持成就了他的理想。可以想象,李开复如果当初在各种否定和打击面前退缩了,放弃了或者更改了自己的理想,那就不会收获之后的成功。
实现理想的途中难免遭遇挫折和挑战,有些人不管面对什么阻挠,目光一直看着远方,一股劲地向自己所选择的“挚爱”迈步,即使一万次跌倒也会一万次爬起来。即使成功的路程再漫长,终有一天,他们会实现理想。而有些人,起初勇敢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所爱,但是随着战线的拉长,他们开始失去耐心,他们无法在实践的长河里默默耕耘,最终半途逃离。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沙滩上找一枚丢失的宝石,刚开始他很认真、很细心,拿起一个石头后就仔细辨认,如果发现不是宝石就扔入海里,但耐心和细心只是维持了一段时间,慢慢地他越来越烦,捡起石头瞟一眼就扔了,就这样他扔掉了几万个石头,突然他停了下来,因为他意识到刚刚扔进大海的那个石头是宝石。
明明就是再坚持一会儿就能吃到成功这甘甜的果实,可往往很多人在前一刻放弃了。当然,也有些人还只是在播种阶段就放弃了。
其实,就像一生中我们发自内心真心爱过的人就那么几个一样,能让我们发自内心追寻的理想也屈指可数。某些人可能一生都没有为一个倾心的梦想奋斗、付出、坚持过,即使他们生活得衣食无忧,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一片苍白。而有些人虽然经历了耕耘的辛苦,当最终尝到自己种出来的果子时,那味道比随手拈来的要甘甜百倍。
钟彬娴是一个出生在多伦多的中国女孩。1978年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布鲁明百货公司上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工作的一腔热情,钟彬娴从一名最基层的售货员开始,逐渐负责起公司所有的女装业务。
34岁时,钟彬娴与比她年长15岁的布鲁明百货公司CEO麦克·古尔德结婚了。为了避嫌,结婚后的第二年,钟彬娴就辞职离开了这个公司,并着手寻找另一个企业。这次择业她加入了雅芳。
一次,钟彬娴在给雅芳CEO吉姆里汇报工作时,在吉姆的办公室看到了一块装饰板上印着四个足印:猿猴、男人的光脚、男式皮鞋和一只高跟鞋。上面还带有题词:“这是领导权的演变!”吉姆无意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完全相信,在未来的10年,一定会有一位女性来领导雅芳!”这番话让钟彬娴的内心澎湃极了,从此,她在自己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一个梦想。
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钟彬娴就凭借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卓越的能力成为雅芳公司的领导核心之一。1997年,CEO吉姆即将退休,钟彬娴和其他两人成为雅芳CEO的候选人。可是,董事会以雅芳的百年历史上不曾有过一名女性CEO为由,选择了另外一个名叫查尔斯·佩林的男性担任了新CEO的职务。董事会的这次决定,给了钟彬娴很大的打击。与此同时有很多其他企业代表纷纷上门来找她,都想聘请她担任他们的CEO。一边是被碰壁的梦想,一边是敞开的大门,钟彬娴面带微笑回绝了盛邀:“名称、头衔比不上我对雅芳的热情!”彬娴选择继续默默坚持。
1999年,雅芳遭遇了一场危机:股票一落千丈,公司第四季度的销售和盈利急剧下滑,股票猛跌了50%,之后不久,首席执行官查尔斯·佩林引咎辞职了,雅芳陷入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董事会不得不物色另一个CEO人选,这时,他们想起了钟彬娴。
钟彬娴得知董事会要她临危授命时,她没有丝毫怨言,挑起了这个重担。在钟彬娴的带领下,雅芳的危机很快就化解了。
后来钟彬娴在谈到自己成功带领雅芳走过艰难困境取得成功时,她说:“父母亲早早地就在我的脑海里灌输了要坚持梦想、追求完美的信念!”正是这种执着的坚持,让40岁的钟彬娴终于实现了深埋多年的梦想,成了雅芳百年历史上的首任女性CEO。
诸多实践证明,胜利的鲜花盛开在坚持的苦果里。所以当我们有了目标、理想后,就不要轻易改变、放弃。遇到困难就选择低头,三番两次更改自己的目标,最终只会一事无成。而那些下定决心后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自始至终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奋斗的人,最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一个人的一生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只是昙花一现,我们生下来就在倒计时,所以,我们要做自己钟爱的事,且坚持下去,唯有这样才能让你人生的意义放到最大。
也许你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你正左右为难,请记住,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兴趣,不要轻易确定自己的目标,因为一旦做了决定之后,就不能回头,只有不放弃,自始至终地坚持下去,你才可能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