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青春不应被浪费,积极规划人生
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定义目标,从心开始。
【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每个人都不喜欢平庸地度过人生。“宁愿颠沛流离,也不要安乐至死”是很多人的信条。法国心理学家伊蒙斯说:“没有了目标,便丧失了生存的目的和方向,而潜意识地觉得生存也没有什么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心灵就会失去方向,行动就会失去焦点,纵使浪费再多的时间也无法抵达目的地,也就不可能取得灿烂的成就。
美国著名演说家哈特瑞尔·威尔逊小时候生活在得克萨斯州东部的一条铁路旁,一次,他和邻居家的两个小朋友在一段废弃的铁轨上玩耍——三人比赛,看谁在铁轨上走得更远。
这两个小朋友一个和哈特瑞尔一样身材普通,另一个则是小胖子。每次较胖的小朋友都能赢过他俩,比他们走得更远。这让哈特瑞尔非常不解,于是他主动问小胖子朋友是如何做到的。小胖子对哈特瑞尔解释说:“你们两个在铁轨上走的时候,总是盯着自己的脚,所以总是掉下去。而我因为太胖了,看不到自己的脚,我只能选择铁轨远处的一个目标,并朝目标走去。接近目标时,我就再选一个目标,然后再向新的目标走去,所以我每次都能走很远。”
原来要想让自己走得远,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如果连目标都不明确,肯定是难以成功的。
目标是攀登人生这座山峰的指路灯,它能协助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给我们带来期盼,激励我们奋勇前行,即便路途暂遇波折、挫折,也能因心中的目标而始终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没有了斗志,一丁点的挫折和困难都能让他们停止前行的脚步。人一辈子的时间有限,停顿得越多,抵达的“山峰”自然就会越少越矮。
许多人都在诠释着这样的道理,李开复、马云、雷军、史玉柱、俞敏洪、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一次次取得突破性的成绩,无不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所以最终成为了站在巅峰上“指点江山”的成功者,而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多是随波逐流的浮萍。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的跟踪调查,他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年轻人。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那3%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那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大都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而那60%有模糊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有着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而剩下27%没有目标的人,25年来他们全部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常常失业,依靠救济维持着生活,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李开复曾经在给大学生的信中写道:“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他就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也永远实现不了心中的愿望。”他多次强调“人生只有一次”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珍惜、对机会的珍惜、对自己人生的高要求……要想不辜负这只有一次的人生,就必须要用目标来指引自己,并在确定目标后,主动积极地实施行动。
曾经有学生问李开复:“开复老师,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李开复是这样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李开复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如此迅速又坚定,因为他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了忠于自己的目标,2009年,李开复主动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离开了Google。他创办了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创新工场”,为了帮助中国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奇迹。
对此,李开复解释道:“当一个并不清晰的潜意识渐渐地野蛮生长,成为明确的意志,我想,就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我想用自己的主动性,去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我要全力以赴,到达心中的‘理想国’。我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再不去做,我怕真的来不及了。”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李开复总是朝气蓬勃、信心满满、胸有成竹地迎接着明天的到来,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自我人生目标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做一个主动的人。目标明确,并主动起航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所以,如果我们想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想收获比别人更多的成就、想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想更加完善自己、想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着做一个主动的人,做自己的船长。
不少人这样说:我有梦想,我有目标,我就是缺少一个机会。其实,获得成功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加幸运、得到了更多机会,也不是上帝厚待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懂得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要比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得到更多的机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异。有的人站在河边看着河里的鱼流口水,总希望河里的鱼可以自己跳出来,这是典型的守株待兔的消极派,显然,这样的好运,如何期待也不会降临;而有的人却主动地回家织网,用不了多久他就吃上了自己打上来的鱼,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你是在“临渊羡鱼”,还是在“退而结网”?是在“盲目度日”,还是在“默默耕耘”?如果你的生活还不像你希望的那样美好,如果你的人生还不如你期待的那样精彩,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你首先要拥有两样东西——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主动去寻找机会的态度和行动。
【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你的心里】
没有目标的人生注定是一片凌乱、一片荒芜,那么,究竟该给自己制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什么样的目标适合我呢?
一个大三的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学三年,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谈不上去为目标奋斗,他们整日都在不思进取中度过,在迷茫困惑中挣扎。尽管有时候他们也会觉得这样混日子实在太没意思,也想做点什么,可又总是无从下手。开复老师,您能告诉我人生的目标到底该如何确定吗?”
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疑问,你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值得你一辈子追随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是这样回答的:
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定义目标,从心开始。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15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聊聊,听听他们的意见。
因为每个人的爱好、经历、家庭背景、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一样。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觉得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认为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独立的个体,你应该拥有独立的思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就像《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面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样。
圣地亚哥的父亲希望他成为神甫,成为一个普通农家的骄傲,但是圣地亚哥从孩提时代起就梦想了解世界,他觉得了解世界比了解上帝以及人类的罪孽来得重要。所以,有一天他鼓足了勇气告诉父亲,他要云游四方。最终,父亲妥协了,给了他三枚古老的西班牙金币,他买了一群羊,踏上了云游四方的旅途。
人生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人生的道路。父母的期盼只能是一种参考,而不能作为决定因素,最终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还得听从内心的声音。
制定人生目标不要操之过急而模仿他人。不要看见身边人的人生目标是当明星、当厨师、当警察,你就跟着他们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做明星、做厨师、做警察。如果你的梦想不是由心而生的,就没有动力,一旦遭遇阻挠、挫折就很容易放弃。就好比,在一个路口,你草率地和别人一样选择了A路,可走着走着发现并不是自己要走的路,于是折回来选择B路,这样的从头开始只会浪费你更多的时间。这也正应了李开复的那句话:“树立错误的目标比没有目标更可怕。”
被称为“中国职业旅行第一人”的小鹏的经历总是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什么震撼?因为他那份坚守梦想的精神让人激情澎湃、心生向往。
小鹏曾经也是上班族,拥有光鲜亮丽的工作,每天出入城市中最好的写字楼,喝咖啡去星巴克,出门用的士代步,上班西装革履。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小鹏这样的生活可谓成功。但是,小鹏给老板呈上了辞职信。小鹏解释说:“我突然开窍了,我还年轻,我渴望在路上。”正是因为这份梦想,正是因为他对旅行的这份狂热,正是因为不愿青春的梦想最后成为人生的遗憾,他决然地放弃了那份“安稳且体面”的工作,背上背包,决定行走天涯。
他利用自己赚的第一笔钱,开始人生的第一场旅行。第二年,他去荷兰攻读研究生时同样没有拼命苦读学位,而是将1/3的时间用来去欧洲各地旅行:德国、法国、丹麦、西班牙、意大利……虽然只是一名穷学生,但他自有办法用最省钱的方式旅行,比如晚上乘夜车代替到旅馆过夜,用走路代替坐公交,用简单食物充饥……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他曾看过薄雾中高大的埃菲尔铁塔,感受过日落时梵蒂冈米开朗琪罗的永恒……当然旅行带给他的不全是愉快和惬意,偶尔也有意外发生。他曾和一名劫匪在大街上对峙一分钟之久,尽管被劫匪打得皮开肉绽,但他仍旧拼命护着怀中的相机。小鹏说,伤痕是男人的勋章,旅途上好的坏的“风景”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可想而知,小鹏这份独特的梦想肯定会遭到世俗的阻挠和质疑。因为小鹏不工作,只旅行,父母不理解,认为他不务正业,劝导无效,因此与他冷战;亲朋好友见他成天游山玩水、无所事事也曾善意规劝,但他依然坚持。就算这样,小鹏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立志把旅行当作终身职业。
后来,他的坚持终于开出了花,小鹏收到了第一笔游记稿费,他欣喜不已——原来,旅行并不是只花钱,也可以挣钱。于是,他在旅行中少了一份随心所欲,多了一份职业态度,开始认真了解旅途上各城市的文化特色,认真推敲每一篇游记的切入角度。慢慢地,他的游记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一位来自法国旅游局的媒体负责人邀请他去普罗旺斯旅行。作为一名旅行者,他开始和各个国家的旅游局合作。随后更多邀请纷至沓来,他的游记和专栏越写越多。2010年,他的游记《背包十年》终于结集出版,他终于获得了梦想和财富的双丰收。
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理想、制定不同的人生目标,可以追求真情,也可以追求影响力;可以追求财富和地位,也可以追求快乐和家庭美满;可以崇尚道德,也可以崇尚求知;可以励志独善其身,也可以励志兼济天下……最重要的是,从心选择。
1998年李开复放弃了美国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工资,投身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微软中国研究院不可能成功,他这是在自毁前程。然而李开复却坚持自己的梦想,他认为这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与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机构,他们发表的论文质量超过了亚洲任何类似的科研组织,足以挑战美国最先进的高校。
不管是李开复还是小鹏,他们都是由心选择目标的人,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所以面对任何风浪他们都具有抵抗力。人生是自己的,在自己的国度里,要成为自己的主宰,不要用宝贵的生命做一个别人的复制品,也不要事事依附、依赖别人。不要从别人那里寻找人生的方向,因为最好的、最适合的目标其实一直就在你心里。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企及的】
人时常会冒出这样那样的想法——我想变成比尔·盖茨、我想当国家总统、我想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些目标实际吗?这些目标能实现吗?这些目标能激发人的动力吗?根本不能。这样的目标、这样的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
李开复告诫年轻人:订立的目标一定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并且要符合现实,这样才值得用一生去追求。反之,如果订立了不可企及的目标,超出了能力之外,就会在无法达到目标的时候,走进消沉、失望的情绪中。
李开复收到的学生来信中,有很多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找不到工作,你可以借我100万元用来创业吗?”“我要成为陈天桥第二。”“我虽然高考失利,没考上大学,但我的目标锁定了清华大学,明年重考一定要考上。”
对于提出这些目标的学生们,李开复认为他们的心态太浮躁,他们的目标太宏伟,他们的自信太不切合实际。李开复说:“也许,这种浮躁的心态与中国普遍存在的一元化成功的思维有关,也与中国家长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有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求他们制定过高的目标,却很少考虑孩子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否有信心去挑战这么高的目标。当孩子在挑战目标的过程中屡次受挫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他们就容易因为惧怕失败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李开复进一步解释道:“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样。许多时候,很多年轻人失望的最大原因就是制定的目标太高、期望太高,很难达到。”因此,李开复建议年轻人,无论制定的是哪一类的目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很多人在制定目标时,都喜欢选择雄伟、壮观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实现后会把他们的幸福感、成就感提到最高,但是他们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忽略了具体的过程……依靠这种想法制定出的目标往往不具备实际性,一旦落实到行动中,马上就会露出负面的效果。
当我们给自己制定目标时,要遵守“实际性”“可企及性”原则,目标一旦脱离了这个原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甚至造成不堪的后果。过高的理想,起初会让人激情澎湃,但这种激情不具备可持续性,当人们用尽全力搏斗之后依然没有成效,正面的激励就会流向另一个极端成了负面的消极,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说过:“唯有自觉的人才能真正变得积极,因为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盲目地乐观,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能坚持客观的原则。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不会给自己设定不合理的目标。”
梦想不是空想、幻想,拥有梦想的目的是实现梦想。你是不是也曾感觉“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感叹自己壮志难酬?你有没有衡量过自己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有没有认真分析过为什么梦想不曾靠近你?
梦想的实现,是建立在目标的完成之上,所以,在逐梦的路上,我们首先要制定一个实际、可抵达的梦想。当然,不能设立不可企及的目标并不代表目标设立得越低越好。过低的目标会让逐梦的脚步变慢,会让人生的高度缩短。因此,目标设定要高,还要尊重事实,这样才可能在目标的激励下,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出最优秀的成绩。
总之,不切实际的梦想就像一双惊艳却不合脚的水晶鞋,穿着这双鞋只会让你越走越痛。而切合实际的梦想就像一双合脚、舒适的鞋,能让你在征途上稳步前行。
【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幻想中】
春天,农民筛选出最优良的种子并把它种在肥沃的土地里,再经过夏天的精心培育、施肥、浇灌、锄草,秋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反之,如果一个农民在春天只知道幻想秋收,只知道歌颂自己壮丽的目标和伟大的梦想,而不去付诸行动,不去踏踏实实地劳作,那么,即使秋天如期而至,他恐怕也颗粒无收。
“给梦一把梯子,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即可消除,不可跨越的迢迢银河举步便可迈过。”这是著名散文家斯妤曾说过的一句话。对于每个拥有理想、目标、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去寻找那把圆梦的梯子。
李开复是一个喜欢为自己制定目标的人。他为自己制定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为自己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分级目标。为了提高目标的有效性,他总是在制定目标前仔细思考,而在确定目标后,他会下定决心一步步地去实现目标。李开复说:“一个人在找到自己的兴趣,制定目标后,就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要实现目标,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弥补和提高的地方?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然后尽力弥补这些差距。”
几年前,李开复曾树立过这样一个目标——扩大自己在大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他会要求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给他。这个模式李开复坚持了一年,一年后他的关系网明显扩大。
如今,李开复周围的人都夸他演讲得好,甚至被人推崇为天生的演说家,其实李开复的演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李开复说:“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标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为了实现理想,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演讲水平和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并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弥补自身差距的具体目标。比如,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和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通过逐一实现这些目标,我自身的相关技能不断增强,与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也不断缩小。终于,我的演讲和沟通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大学校园里还是在商业会议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听众,我都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演讲让自己的影响力充分展现出来。”
“心动不如行动”,仅仅有美好的梦想而不付诸实际行动,就如同纸上谈兵,终将是一无所获。李开复多次劝告年轻人:“光有梦想还不够,还要有行动。在目标确立之后,为自己设计一个三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脚踏实地地工作。”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曾拥有一个或几个宏伟的人生目标,然而,在时间的长河里多数人的目标都化为了泡影,究其原因,是因为没能真正付诸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尔·盖茨曾说过:“如果你已经制订了一个远大的计划,那么就在你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它。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满意的结果可言。”
我们生活在稳定、繁荣的时代,对于实现梦想,我们拥有着更多得天独厚的资源。相比于战争年代、霍乱时期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容易找到通往梦想的阶梯。
李开复的成长经历中有过很多的目标,但和仅仅只停留在幻想阶段的人不一样的是,几乎他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目标,都真真切切地实践过。虽然并不是每一次的践行都能取得成功,但,如果没有实践,便肯定没有收获。
李开复在橡树林中学上高中时,有段时间里,由于学校缩短了同学们的午餐时间,同学们很不满,一些同学向校方反映情况无果,一时间,学生和学校处于对抗的焦灼状态。
这时候,李开复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创办一个公司,专门生产带有宣泄情绪标语的T恤,比如“延长午饭时间”等,当时李开复想,这样的T恤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追捧。
想法一敲定,李开复就开始行动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几个死党,大家不谋而合,于是就开始推选领导班子,李开复被推选为总裁,除此之外还有负责市场的副总裁麦克·艾森伯格,负责生产的副总裁大卫·伊利亚斯等。
领导班子定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寻找资金。除拉到了一个公司的赞助外,他们还发展了100多个股东投资新公司,然后又找了学校附近一家生产T恤的工厂生产他们要的T恤,并在每一件T恤上都写上“Longer Lunch”(更长的午饭时间),还画上一条极可爱的腊肠狗(代表Longer)。
李开复他们做的第一批T恤是纯棉的,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料子的产品既缩水又褪色。于是他们几经试验,发现T恤的材质由50%的棉和50%的涤纶组合是最好的,因为这种组合下T恤既不缩水,也不褪色。
材料问题解决后他们开始忙销售,起初他们采取的是“直销”的方式销售T恤,但效果不太好,后来他们大胆创新——寻找批发商和专卖店。
然而最终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毕竟只是一群高中生,生产经验不足,对生产过程极其不熟悉,在T恤上印腊肠狗这一工序导致产品不合格率严重超标,从而影响了利润。但是,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中说:“1979年(做T恤公司那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报表,不但包括收入报告、职场负债表,还有清算报告,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流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
反思一下,你是不是也曾有过很多奇妙的想法,但有几次你像李开复这样马上去做了?很多人缺少的不是想法、目标,而是实际的行动。很多想法没有成功,也并不是因为失败,而是根本就没有去做。也许这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因为凡事都需要尝试,尝试的机会越多,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反之,不去做,成功的概率则为零。
当然,没有去做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如果你想要成功、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行动是通往成功唯一,且必须的路径。另外,切记很多事情都经不起拖延。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不要让理想在空想中陨落,不要让青春在等待中消亡。
就如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所说的:“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不论梦想如何遥远,路一直都在你我脚下,只有切实地去付诸行动,梦想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纵观古今,但凡有所成就者,都是行动派。他们有理想、有目标,但他们不会像叶公好龙一样只是把理想的目标当成一种美好的东西拿在手里把玩,而会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一样,行动起来,朝梦想迈进。
时光一去不返,机会稍纵即逝。任何一个今天,都是你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所以,如果你现在拥有了自己的目标,那就立即行动吧,没有哪一天比今天更适合开始,永远牢记一句话:梦想只有插上行动的翅膀,才能展翅飞翔。
【把理想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去实现】
李开复认为拥有理想很重要,但比拥有理想更重要的是制定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一步步向理想迈进。因为理想的实现不是买彩票,碰运气,“一举成名”的背后一定有众所不知的“十年寒窗”;台上十分钟的光彩背后一定有十年如一日的磨炼。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当前状态,一定是经过千万个细节堆砌而形成的。
正是一点点的堆砌,一点点目标的实现,才守得云开见月明。所以,当我们找到一生想要为之奋斗的理想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理想科学地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步步为营,具体落实到每个月、每周、每天的任务上。要尽可能地把理想细节化,把目标细致化,定下明确的数字以及完成目标的时间和日期,这有利于理想的达成。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拿了冠军。当记者询问他取得如此惊人成绩的原因时,他的答案是: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听到这个答案的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完全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靠的是身体素质和耐性,说用智慧取胜太牵强。
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仍回答:“我是用智慧战胜对手的。”这个答案成了一个谜。
10年后,这个谜底终于解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说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基于山田本一的这番话,众多心理学家做了实验调查,结论显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实际上,理想就是一个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由数个长期目标组成,长期目标是由数个中期目标组成,中期目标是由数个短期目标组成,短期目标又是由数个日常小目标组成。只有实现了每一个日常小目标,才能实现短期目标;只有实现了数个短期目标才能实现中期目标;只有实现了中期目标才能实现长期目标;而唯有实现一个个长期目标才能实现理想。这像一个金字塔,更像一个循环,长、中、短、小目标之间彼此制约,互相影响。
现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可是有的人最终梦想成真,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成功的人与不成功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成功的人会有计划地将理想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去一一实现,而不成功的人只会空想,虽然刚开始大家都一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计划、并一一实施的人积少成多,最终的成就让人震撼;而没计划、不实施或有计划、未实施的人不管时间如何转变,他们的人生都在原地踏步,他与梦想依然隔海相望。
梦想,不是想一想就实现了,需要靠切实的行动,与其在脑海里幻想着花海,还不如从今天起拿起锄头去花园里播撒种子。
李开复经常教导他的女儿,要学会制定具体的目标。
李开复女儿的老师告诉李开复,说他的女儿很害羞,在学校不敢举手发言。于是,李开复便鼓励女儿勇于发言。女儿同意试一试,不过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才可以发言。”
对于女儿的这个答案,李开复不是很满意,因为他觉得“有最好的意见”只是个主观的评价标准,很难用这样的标准界定女儿是否达到了改进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可能意见已经很好了,可女儿由于害羞,还是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不是最好的,于是便不再发言,这样达不到锻炼女儿的目的。
于是,李开复和女儿商量说:“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可以衡量的、更实际的具体目标:你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父女俩又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告诉李开复,他的女儿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了。
李开复在后来给中国年轻人的信中深有感触地写道:“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我们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所以,在梦想的实现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规划,比如,看完一本书是一个理想,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用多久实现这个理想,假如定为一个星期,那么就要制定出每天要看的页数,以及每天看书的时间。当你每天达成了你的目标后,就会获得相应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你第二天继续努力达到下一个目标,直到最终把这本书看完。
多年来,李开复始终在寻找自己与梦想之间的差距,并将这些差距设定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进而要求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攻破它们。这可能就是平凡的你和不平凡的李开复之间最大的差距。因此,不要总长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要眼红别人取得的成就,不要坐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唯有将我们的一腔热血和激情融入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个一个地实现目标,梦想成真才会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人生只有一次,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什么?影响力!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为什么?因为他的人生没有影响力,他的存在或者消失并不会让世界、让身边的人有任何改变;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因为他失去的只是肉体,而他带给这个世界的“正能量”却将长存下去。
我们谁也无法保证努力后就能成为一个像耶稣、苏格拉底、孔子、唐太宗这样千古流芳的伟人,但是,为了不负此生,我们就应该向这些伟人靠拢,尽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地绽放出最绚烂的烟花。
当李开复被问到人生目标是什么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便是:“人生只有一次,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早在李开复上大学的时候,他已经将“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了。当时一位哲学老师启发了他。
李开复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和哲学老师讨论人生的意义,老师用了非常简单的三个英文单词“make a difference”解答了人生的意义。哲学老师对李开复说:“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那之后,李开复便确信扩大影响力就是“make a difference”。伴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李开复渐渐理解了“make a difference”不是说没有你,你所在的公司、城市、世界就无法运转,而是运转会有所不同。
当年,李开复放弃美国的工作,只身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份工作更有影响力,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李开复一到中国就备受关注,当时微软中国区总裁频频换将,而李开复却在个人品牌上收获颇丰。如今,李开复更是脱离那些著名的大公司,不再当“打工皇帝”了。他开创了自己的创新工场,其目的同样是想让自己的影响力更大。
当说到畅销书时,李开复同样表示:“我的版税都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我不拿一分钱,所以版税多少我不会太在意。我之前写的书都是励志类的,那是因为我觉得给青年一些提醒很有必要,青年是改变中国的重要力量。这是扩张我影响力的事。所以卖得好不好关系我的影响力,这才是我在意的。”
在李开复看来,一个人一生只要对世界有所贡献,无论这贡献是作为老师教育了学生,作为医生护士救护了病人,还是作为清洁工美化了城市环境,都是对这个世界有了影响力。只要曾经真心帮助过别人,无论这种帮助是拯救了他的生命,还是促进了他的发展,或仅仅只是带给了对方欢笑和温暖,都是个人对这个世界施加的影响力。“把影响力最大化就是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有最大的贡献,从小的方面看,人人都有影响力。”
影响力并不要你有改变世界的大举动,毕竟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只要你所做的事情对这个世界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即可。
2015年,根据路遥先生所著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翻拍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掀起了一阵收视浪潮,电视剧中最抢眼的便是孙少安这个角色。
他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烂包”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他没有像弟弟孙少平一样上过高中,更没有像小妹孙兰香一样上过大学,但是他却在双水村,乃至原西县,黄原市都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
他的影响力来自不管家庭多么“烂包”,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他对全家老少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让人可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比如担当一队之长分地时自己拿最不好的;砖厂赚钱后,不箍窑,而是要扩张砖厂好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做工,改善村民的生活;赚钱后慷慨捐资助学校……
很多人曲解了“影响力”的含义,认为伟人才具有影响力,甚至认为有钱有势才可能有影响力,显然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孙少安最初家庭贫困,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他就具备影响力,村里很多人都愿意听从他的号召。所以金钱地位并不与影响力对等。
如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没钱没权,就失去了施加影响力的动力,那么就错了。李开复告诉大家,“追求影响力最大化”是没有极限的。不要考虑什么时候停止,也不要认为做了一些就够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尚能用最后的残骸去影响、回报这个世界,作为一个人,是不是更应该不留余地、穷尽一生的光阴和力量努力为我们所在的世界创造价值呢?
总而言之,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世,要想无憾于自己的一生,就应该做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心血,让自己在人生这个舞台显得不那么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