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老年病人常见问题与护理
第一节 跌倒
跌倒(fall)是指无论可否避免,在平地行走或从稍高处摔倒在地并造成伤害,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据报道,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之一每年跌倒一次,并且跌倒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老年人跌倒易造成骨折,老年人在髋关节、骨盆及前臂等部位的骨折中有90﹪由跌倒引起,老年人骨折不仅要遭受手术治疗带来的创伤,骨折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很多老年人被迫长期卧床,发生压疮、肺炎、肌萎缩、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甚至因此而死亡。跌倒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产生伤害,而且也给其心理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针对老年人跌倒常见的内在因素而采取的护理措施
1.预防视觉系统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跌倒
老年人的居室照明充足,指导老年人看电视、阅读时间不可过长,避免用眼过度引起视觉疲劳。不要在光线昏暗的房间内久留,外出活动最好在白天进行。视力、听力差的老年人外出一定要有人陪同,遇到危险及时提醒。白内障、青光眼者应及时进行治疗,每年接受一次视、听力检查,注意检查老年人有无耳垢堆积。
2.预防组织灌注不足所致的跌倒
对高血压、心律失常、血糖不稳定、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头晕、目眩、要帮助老年人分析和了解可能的危险因素和发病的前驱症状,掌握发病规律,积极防治可导致跌倒的疾病。如有效控制血压和血糖。老年人一旦出现不适应症状马上扶其就近坐下或搀扶上床休息。指导病人由卧位转为坐位,坐位转为立位时,速度要缓慢。改变体位后先休息1~2min。
3.预防老年人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引起的跌倒
对平衡功能差的老年人应加强看护,借助合适的器械能部分降低跌倒的危险。指导老年人行走时步伐要稳、慢,鞋子大小要适应,鞋底要防滑。对住院的老年人,还应了解跌倒史和是否存在跌倒的危险因素,在其床尾和护理病历上作醒目的标记,建立跌倒预防记录单。
4.预防因脑血管意外及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而致的跌倒
对患脑梗死后遗症、帕金森病、内耳眩晕症及小脑功能不全等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人,评估其步态及平衡能力,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对于高危病人,日常活动如起步、散步、上厕所及洗澡等应随时有人照顾,以防跌倒。
二、针对老年人跌倒常见的外在因素而采取的护理措施
1.照明 开关方便老年人触及,室内光线充足且分布均匀、不闪烁、尤其是浴室、卧室和楼梯处要保证有足够的照明。
2.布局 房间布局简洁,一般有床、柜、桌、椅即可,家具稳定、摆放合理,家具的转角处应尽量用弧形,以免碰伤老年人。电话机或呼唤器应方便易取。
3.地面 平坦、干燥、不滑且不随意堆积障碍物;卫生间洗脸盆、浴缸、坐厕周围及厨房水池附近铺防滑垫。
4.通道 通道地板要平整,不要有障碍物;楼梯设置扶手。
5.扶手 浴室、洗手间应有结实的扶手,方便进出。
6.卫生间 装设高度适宜的坐便器,周围装有扶手。
7.睡床 床的高度应使老年人膝关节成直角坐在床沿时两脚足底全部着地,一般以从床褥上面到地面为50cm为宜,床的上方设有床头灯和呼唤铃,对意识障碍的老年人应加床档。睡觉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年人,应在床旁用椅子作为护档;床的长宽要适宜。
三、衣着
避免穿衣摆过长会绊脚的长裤、睡袍。走动时应穿合脚的防滑鞋。穿脱袜子、鞋和裤时应坐着进行,防止跌倒。
四、行动与活动
告知老年人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能力,克服不服老,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走动前先站稳再起步。小步态的老年人,起步时腿要抬高一些,步子要大些。变换体位时(如便后起身、上下床、低头弯腰捡物、转身或上下楼梯)动作要慢,日常生活起居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30s再行走。睡前床旁放置便器。告诫老年人早晨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危险性活动(如站在椅子上取高处物品)。
五、合理用药
避免药物因素引起的跌倒 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人,指导其上床后服用。应用降糖、降压及利尿药物的老年病人,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六、运动锻炼
规律的运动锻炼(特别是平衡训练)可减少10﹪的跌倒发生率。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合的运动形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平衡操等。
七、跌倒后的护理
1.自我处置与救助
有不少老年人独自在家时发生跌倒。跌倒后躺在地上起不来,时间超过1h,称为“长躺”。长躺对于老年人很危险,它能导致虚弱、疾病,还可能导致死亡。对跌倒的恐惧、肌肉损伤、全身疼痛、脱水和体温过低等都可能导致老年人跌倒后的“长躺”。因此要教会老年人,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安全起身。如果是背部先着地,就应弯曲双腿,挪动臀部到铺有毯子或垫子的椅子或床铺旁,然后使自己躺在较舒适的地上,盖好毯子,保持体温,并按铃向他人寻求帮助。如找不到他人帮助,在休息片刻、体力有所恢复后,尽力使自己向椅子方向翻转身体,变成俯卧位。双手支撑地面,抬臀,弯膝;然后尽力使自己面向椅子跪立,双手扶住椅面,以椅子为支撑尽力站起来。再休息片刻,然后打电话寻求帮助。
2.病情观察
监测头部受伤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协助医生进行全身检查,确定有无损伤、损伤的类型及程度。
3.针对损伤给予相应的护理
如疼痛、骨折的护理(见相关章节)。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保持受伤肢体固定,避免在搬运中出现二次损伤。
八、心理护理
对老年人进行安慰,疏导,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
九、健康指导
1.向病人、家属及照顾者讲授跌倒的危险因素、不良后果及防治措施。
2.指导病人定期体检,及时治疗相关疾病,不乱用药物,少饮酒。
3.指导家属及照顾者给予病人充足的时间进行日常活动,不要催促。
第二节 压疮
压疮(pressure sores)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而致的软组织破损和坏死。老年人是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
一、老年病人压疮的特点
1.愈合困难 老年病人由于营养不良、皮肤老化、组织修复能力差及并发慢性疾病等原因,一旦发生压疮,很难愈合。
2.易继发感染 老年病人由于感觉减退、反应迟钝、痴呆及营养不良等原因,压疮局部及其周围组织易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并发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
二、增进老年病人营养
营养不良既是导致发生压疮的内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良好的睡眠是改善老年病人营养状况的重要方法。根据老年病人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去除引起营养缺乏的原因。必要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如输血液制品及静脉滴注高营养物质等,以增强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促进创面愈合。
三、评估出现压疮的危险因素
可使用诺顿皮肤量表协助对危险因素的确认。
四、落实压疮的预防措施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1)长期卧床的病人要使用翻身表定时翻身,一般白天2h翻身一次,夜晚4h翻身一次。长久坐姿的病人,每小时要更换一次姿势。
(2)保护骨隆突处,使用海绵垫褥、气垫褥、翻身枕、气圈等。
(3)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固定夹板,适当调节松紧,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
2.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
对大、小便失禁,出汗的病人应使用温水及时清洁皮肤,洗净、擦干,局部皮肤涂凡士林软膏或爽身粉等。保持床铺和衣服清洁干燥,一旦潮湿应及时更换。
3.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协助病人翻身,换床单切忌用力拉、拖、推病人。使用便盆时应协助病人抬高臀部,不可硬拉、硬塞。病人半卧位时,床头抬高高度不超过30°,防止身体下滑。
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每日应进行全身的关节活动,温水擦洗全身,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按摩受压部位,对已经压红的软组织,不主张按摩。
五、压疮的护理措施
1.第一期为淤血红润期,表现为受压局部暂时性的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护理措施主要是增加翻身次数,防止局部受压,不作局部按摩,按摩会加重损伤。
2.第二期为炎性浸润期,表现为局部由红变紫,皮下出现硬结、水肿和疼痛,形成水泡,此期对未破的小水泡要减少摩擦,防止破裂,促进其自行吸收,防止感染。
3.第三期为浅度溃疡期,表现为水泡扩大,表皮破溃,露出红润创面,有黄色渗液,伴有感染时出现脓性分泌物并有疼痛,此期对于大的水泡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浅表创面可用纤维蛋白膜、溃疡贴膜等贴于表面。
4.第四期为坏死溃疡期,表现为溃疡向深部组织和周围扩展,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坏死组织发黑,溃疡可深达骨骼,此期应先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促进创面愈合。
5.遵医嘱给予全身和局部敏感抗生素应用。
六、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及其护理者,积极参与自我护理,学会如何完成翻身动作,如何正确使用防压用具,如何观察皮肤的变化及保持皮肤、衣物干净。选择日光充足居室居住。
第三节 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便秘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还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到便秘导致心脑血管病病人的病情加重,甚至猝死。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多摄取可促进排便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品。多食核桃仁粥、黑芝麻粥、松子粥、银耳粥等具有滋补和润肠排便作用的食物。
2.增加饮水,病情许可时每日饮水量在2000~2500ml,每天清晨喝一杯温开水或淡盐开水,每餐前饮用温开水、柠檬汁等饮料,促进肠蠕动。可常饮用蜂蜜水,以利排便。忌饮咖啡、浓茶、忌吃辛辣食物。
二、鼓励病人适当运动
根据个人身体情况从事适宜老年人的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每天有30~60min活动和锻炼,在促进肠蠕动的同时,也可改善情绪。卧床或坐轮椅的病人可通过转动身体、挥动手臂、被动活动等方式进行锻炼。
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1.排便有规律,定时排便,最佳时间是饭后。最好固定时间。
2.排便时不阅读报刊,杂志或听广播,集中精力,避免排便时间过久。
3.排便时最好采取蹲姿,增加腹肌张力,促进肠蠕动。
4.长时间卧床病人应按时给于便器,刺激排便,最好取坐姿或适当抬高床头,以增加腹内压力易于排便。
四、提供适当排便环境
房间内居住两人以上者,可在床单位间设置屏风或窗帘,便于老年人的排便等需要。照顾老年人排便时,只协助其无力完成部分,不要一直在旁陪伴,以免老年人紧张而影响排便,更不要催促,使老年人精神紧张,不愿麻烦照顾者而憋便,导致便秘或失禁。
五、腹部自我按摩
在清晨和晚间排尿后,取卧位用双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相叠,沿结肠走向,自右下腹向上到右上腹,横行至左上腹再向下至左下腹,沿耻骨上回到右下腹作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轻重速度以自觉舒适为宜,开始每次按摩10圈,以后逐步增加,在按摩同时可作肛门收缩动作。还可用手指轻压肛门后端,亦可做腹式呼吸锻炼法、肛门会阴锻炼法等。
六、采用药物干预
由原发病引起的便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饮食和行为调整无效的慢性便秘,应用药物治疗。
1.开塞露法:使用前先将开塞露瓶的头部封口剪去,注意头端光滑,以免损伤粘膜,先挤出少许液体润滑开口处,然后取左侧卧位,放松肛门并作深呼吸,将开塞露头端轻轻插入肛门后,将药物挤入直肠,忍耐5~10min后排便。
2.肥皂拴法:将肥皂削成圆柱体(长3~4cm,底部直径约1cm),将肥皂拴蘸取热水后轻轻插入肛门。对于有肛门粘膜破裂、损伤、肛门剧烈疼痛者,不宜使用此法通便。
3.口服腹泻剂:蜂蜜10~20ml,温开水溶化,晨服。甘油、石蜡或香油10~20ml,睡前服用,番泄叶、果导片等药应遵医嘱使用。
七、灌肠
老年人采用灌肠时需根据便秘的严重程度和全身情况来选择和配制灌肠液。常见灌肠液有生理盐水、甘油,石蜡油、“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八、取粪结石法
当老年人持续便秘,粪便干结或形成粪石,粪石较大,需戴手套帮助病人从直肠内取出粪石。
九、健康教育
1.帮助病人重建良好的排便习惯:与病人共同制定按时排便的时间表,安排有足够的时间排便,避免他人干扰,防止意识性的抑制排便。
2.提供良好的排便环境:尽量避免病人受厕所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便器应清洁而温暖。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可使用便器椅,提供排便坐姿的依托,减轻排便不适感,保证安全。指导老年人在坐位时把脚踩在小凳子上,身体微倾,心情放松,先深呼吸,后闭住声门,向肛门部位用力排便。
3.选用有助润肠通便的食物:晨起可服一杯淡盐水,上午和傍晚各饮一杯温热的蜂蜜水以助通便。水果中香蕉、李子、西瓜的润肠通便效果良好,可根据季节适量食用。
4.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通便药物,避免药物副作用性便秘。
第四节 失眠
失眠(insomnia)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有晚上时常惊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入睡,或者很早就醒来而不易继续睡眠。慢性失眠通常都是失眠超过1个月以上。大约50%的老年人抱怨自己有睡眠问题,尤其是入睡和保持睡眠困难,这主要是大脑皮层抑制功能减弱和兴奋过程增强所致。
一、老年人失眠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逐渐减少,大脑协调昼夜变化关系的松果体萎缩,导致老年人睡眠节律发生紊乱,难以得到充足的睡眠。此外,夜尿次数增多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也可扰乱正常睡眠。
2.病理性因素: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逼尿肌功能紊乱与前列腺肥大,以及其他退行性脊椎病、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咳嗽、瘙痒、呼吸困难和尿频等,均可影响睡眠。,
3.环境因素: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如声音、光线、燥热等,可使老年人难于入睡。环境杂乱不宁,易将睡眠浅的老年人吵醒而不能再入睡。养老院以及住院的老年人,常表现出对作息时间与环境改变不能适应而造成失眠现象。
4.药物因素:睡前服用引起神经兴奋的药物,如治疗结核病的异烟肼,治疗哮喘的麻黄碱、氨茶碱等,易产生兴奋而难以入睡。茶是兴奋剂和利尿剂,睡前几小时饮浓茶可导致失眠。此外,左旋多巴、苯妥英钠等都能引起老年人失眠,而且还可引起噩梦,扰乱睡眠。夜间服用利尿剂会增加夜尿次数,造成再度入睡困难。
5.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资料统计,老年人中,有抑郁状态及抑郁倾向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抑郁症多有失眠、大便不通畅、心慌等症状,其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及深睡眠减少。随着病人年龄的增加,后半夜睡眠障碍越来越严重,主诉多为早醒和醒后难再入睡。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如丧事、外伤后应激、被迫退休、与社会隔离、参加社区活动减少,均可引起老年人的思虑、不安、怀念、忧伤、焦虑,使老年人产生失眠症。老年人失眠的主要特点为入睡困难,脑子里想的事情总摆脱不掉,或者刚刚睡着,又被周围的声响或噩梦惊醒,醒后再难以入睡。
6.白天睡眠过多:老年人因白天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因而小睡过多,也是影响夜间老年人睡眠的原因之一。适当控制白天睡眠,能够明显改善夜间的睡眠质量。
二、失眠病人的护理
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提高人的机体免疫力。所以要求老年人调整自己的身心,克服在睡眠问题上的心理障碍,确保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1.帮助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老年人睡眠时间的分配一般夜间为5~6h,早睡早起;中午为l~1.5h最佳。过多的睡眠会加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退化,适应能力降低,使抵抗力降低,易发各种疾病。
2.提供合适的卧具
老年人易患骨关节疾患,应避免过软的床垫,以木板床为宜,上垫床褥,宜柔软、平坦,厚薄适中,太厚易引起过热出汗,过薄则易受凉。被子、床单、枕头均须整洁,使人感到舒适。枕头应松软,其高度以侧卧时头部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准。合适的床铺和枕头有利于老年人的休息。反之,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诱发或加重腰痛和颈肩部疼痛。
3.指导睡前充分放松
(1)避免过度兴奋:睡前不宜做强度大的活动,不宜看紧张的电视节目和影片,不看深奥的书籍,勿饮浓茶或咖啡。
(2)睡前勿进食:老年人晚饭不宜吃得太饱,晚饭后不要多饮水。睡前避免进食油腻及糯米类的食物,以免增加胃肠负担,使膈肌上抬,胸部受压,腹部饱胀,引起多梦。
(3)精神放松:睡前在室外空气新鲜的地方慢慢散步半小时,或者打打太极拳,练练气功,自我按摩腰背部肌肉,聆听轻快的音乐等,可使心神宁静,对老年人睡眠有利。
(4)热水泡脚: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0~20min,可以清洁皮肤、预防皮肤感染,促进下肢足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大脑的抑制扩散,起到催眠作用。由于偏瘫或糖尿病而存在肢端感觉障碍的老年人,泡脚时应有人看护,以免发生皮肤烫伤。
(5)睡前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减少夜间排尿次数。
4.告知并协助取正确的睡眠姿势
老年人睡时身体稍微弯曲并向右侧较为适宜,这样有利于肌肉组织的松弛,消除疲劳,帮助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肠方向推动,避免心脏受压。右侧卧过久可调换为仰卧,舒展上下肢,将躯干伸直,勿将手压在胸部,不宜抱头枕肘,双下肢避免交叉或弯曲,全身肌肉尽量放松,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呼吸自然平和。
5.心理护理
耐心引导病人正确对待失眠,告知病人:老年人需要睡眠的时间少,连续睡眠时间缩短,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不必过于紧张而四处求医。偶尔l~2d睡眠较差,也应正确看待,次日多休息一些就可补偿。
6.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安眠药,告知病人这些药应短期服用,剂量宜小不宜大,次数宜少不宜多,疗程宜短不宜长。药物宜交替应用,不宜固定一种安眠药,不宜与酒类或兴奋药合用。长期服用,往往会产生依赖性而不易解脱,对老年人的食欲、排便、肝、脑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有安眠、镇静作用不明显,而药物的副作用却很显著的情况。
三、睡眠异常的观察与护理
1.睡眠型态的改变
护理人员在评估老年人的睡眠状况时,需要同时注意睡眠型态的变化,及早发现老年人出现其他问题的先兆。例如,老年人突然的早起或是失眠,可能是情绪紊乱的表现。心脏或呼吸系统的疾病也可导致睡眠紊乱。夜间躁动不安及意识混乱可能是服用镇静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夜尿次数增加可能预示糖尿病、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该病以5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为多,老年人最常见。老年人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睡眠中口、鼻腔无气体呼出持续10s以上,lh内发作超过8次的现象。老年人睡眠多有打鼾,打鼾时会伴有20s或更长时间的“无呼吸期”。此征多见于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和冠心病病人,严重时可诱发猝死。对于有此征的老年人,应指导其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夜间睡眠的观察,留心口鼻呼吸气流,及时发现,及时救护。有鼾声和高度肥胖者,或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不要轻易服用安眠药或安定药,控制饮酒,减轻体重,避免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第五节 疼痛
疼痛(pain)是由感觉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反应及精神上不愉快经历。它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老年人疼痛主要有来自骨关节系统的四肢关节、背部、颈部疼痛、头痛以及其他慢性病引起的疼痛。
一、老年人疼痛的特点
老年人由于感觉功能减退以及神经退行性病变,随年龄增长对疼痛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对疼痛的阈限提高,故临床表现症状相对较轻,有时会掩盖病情,贻误抢救和治疗。
二、老年人疼痛表现
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骨骼肌疼痛的发生率增高,功能障碍和生活行为受限等症状明显增加。老年人疼痛经常伴有抑郁、焦虑、疲劳、睡眠障碍、行走困难和康复缓慢的特点。
三、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痛及并发症、用药后疼痛缓解情况。
四、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1.骨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 调节饮食、服用钙制剂,通过理疗、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治疗以减轻骨质疏松、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
2.外伤引起的疼痛 根据病情争取清创、止血、包扎及固定等治疗措施。
3.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疼痛 明确诊断后及时给予降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及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药物治疗。
4.胸腹部手术后的疼痛 教会老年病人深吸气和有效咳嗽,以减轻胸腹疼痛。
5.患癌症的疼痛 根据疼痛的程度使用麻醉性和非麻醉性止痛药。
五、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1.掌握疼痛规律,应在疼痛前给药。
2.给药前护理人员应了解止痛药物的作用、使用剂量、给药途径、作用和副作用以及老年人的病情。
3.未明确诊断前,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疼痛性质,延误治疗。
4.如果非麻醉性止痛药能够缓解疼痛,就不要用麻醉性止痛药,两次用药之间应间隔一定时间。
5.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服药30min后评价止痛效果。
六、采用非药物止痛的方法
热敷、冷敷、按摩、及震动按摩;深呼吸、腹式呼吸及打呵欠,音乐疗法等均有助于减轻疼痛。
七、心理护理
重视、关心病人的疼痛,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消除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刺激,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病人施行有效的非药物止痛疗法,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疼痛。
八、鼓励并指导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对于缓解慢性疼痛非常有效。运动锻炼可以增强骨承受负荷及肌肉牵张的能力,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帮助恢复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运动锻炼在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可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缓解抑郁症状。
九、健康指导
向老年人介绍引起疼痛的原因及诱因,教老年人学会放松技术,了解止痛药物的使用方法,增强对疼痛的适应能力,了解止痛药不良反应和防治。
第六节 疲劳
疲劳(fatigue)是指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或反应能力减弱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经过休息这种现象可在短期内消失。老年人经常感到疲劳,误以为这是与增龄有关的一种自然现象,往往不被自己或亲属所重视,但这应引起护理人员重视,要及时认真查找原因,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一、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情绪、精神状况和活动情况,询问其睡眠情况。
二、寻找病因
因疾病因素引起的疲劳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尽快查找原因,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使疲劳得到缓解。
三、用药护理
对睡眠不好的老年人,如果需要服用催眠药,最好用短效的药物,且在就寝前1h服药为宜,可有效减轻疲劳感。
四、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心理疲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缠身,有些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会有心理空虚,生活乏味之感,从而出现大脑皮层抑制,心理疲惫。针对情绪低落抑制引起的疲劳的防治,主要是调整好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及消除焦虑、抑郁症状。
1.使生活充实,如练书法,学绘画,唱歌,跳舞,种花草及读书看报等。
2.老有所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等优势,继续发挥余热。
3.多交一些老年朋友,在一起聊天、娱乐或游玩,保持乐观情绪,培养健康心理,疲劳之感便会自然而然地减轻或消失。
五、健康指导
在老年人出现疲劳时,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若症状没有改善要及时就医治疗。
第七节 尿潴留
尿潴留(retention of urine)指尿液在膀胱内不能排出,可分急性尿潴留和慢性尿潴留。急性尿潴留是指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的膀胱充盈,尿液无法排除,病人感到尿胀难忍。慢性尿潴留起病缓慢,病人可无临床表现。
一、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病人排尿情况,观察尿量、颜色及性状。
2.观察病人的面色、血压、脉搏。
二、急性尿潴留护理
1.由于麻醉、手术后引起的尿潴留,应尽量采取诱导排尿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平时习惯姿势排尿,如上述方法无效时可采用导尿术。
2.导尿术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一般无需保留导尿管,但有前列腺增生、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的尿潴留需留置导尿。
3.急性尿潴留导尿未成功、年老体弱不宜施导尿术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尿或耻骨上经皮穿刺放置导尿管术。
4.作耻骨上膀胱穿刺或上导尿管放出膀胱内的潴留尿液时,要控制速度,不可过快。对极度充盈的膀胱,应分次放出尿液,每次300~500ml,并间隔一定时间,避免一次放出大量尿液病人出现冷汗,面色苍白,低血压,膀胱出血等。
5.耻骨上膀胱造瘘管病人护理
(1)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导管受压、扭曲,致使膀胱内液体积留。
(2)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滑脱或过度牵拉,引起病人的不适。
(3)每天更换切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4)用无菌液体低压冲洗,冲洗原则为无菌、微温低压、少量、多次,并每2~4周更换1次造瘘管,每天更换尿袋。
(5)拔除造瘘管前应先行夹管试验,证明经尿道排尿通畅,方可拔除。
(6)拔管时间不能早于术后12d。
(7)长期带有膀胱造瘘管的病人可适时采取间断关闭、开放瘘管,训练膀胱及排尿、储存尿液功能,避免发生膀胱肌无力。
三、慢性尿潴留的护理
1.二次排尿:对慢性尿潴留的病人可使其养成二次排尿的习惯,指导病人在第一次排尿后,站或坐2~5min后再次排尿,可增加膀胱的排尿效应,减少残余量。
2.定期排尿:对排尿次数较少或膀胱感觉缺失的病人,先让病人做1~3次的排尿情况记录,然后逐渐减少排尿间隔,直至达到每4~6h排尿一次的目的。
3.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刺激肛门、大腿内侧,轻叩下腹靠会阴处等。
4.其他:对二次排尿和定期排尿无反映的病人,可采用留置导尿或间歇导尿的方法。
四、作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1.保持尿道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拭并去除分泌物。
2.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
3.当病人下床活动时,导尿管不应高过耻骨联合水平。
4.保持集尿引流的封闭性。
5.鼓励病人多喝水,减少尿路感染及结石的发生,定期更换导尿管。留置导尿期间,应间歇开放引流和训练膀胱逼尿肌功能,每4~6h开放一次,可预防膀胱萎缩。
6.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第八节 尿失禁
尿失禁(uroclepsia)是指尿液不受主观控制而由尿道口溢出或流出。尿失禁可发生在各个年龄组的病人,但它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一、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病人排尿情况。
2.注意观察病人会阴及骶尾部皮肤。
二、行为治疗的训练
包括盆底肌训练、排尿习惯训练。
1.盆底肌训练:对轻度压力性尿失禁,且认知功能良好的年轻老年人有效,坚持6个月以上的训练效果较好。
2.膀胱行为的训练: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但认知功能良好的病人。根据记录调整排尿的间隔时间,开始可1h排尿一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直至每隔2~3h排尿一次,促进正常排尿功能恢复。期间出现尿急可通过收缩肛门,两腿交叉的方法来控制,然后逐步延长间隔时间。留置导尿管者,行膀胱再训练,首先夹闭导尿管,有尿液时放开导尿管10~15min,以后逐步延长。
3.排尿习惯训练:认知障碍的老年病人,根据其排尿记录,制定排尿计划,定时提醒,帮助养成规律性的排尿习惯。
三、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多因长期尿失禁而自卑,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给予支持和协助,注意保护其隐私,告诉老年病人对治疗要有信心,主动配合则效果满意。
四、选择合适的排尿用品
对于无尿意出现尿失禁的病人,可使用集尿器或纸尿裤。长期尿失禁病人应实施无菌留置导尿术。
五、做好皮肤护理
尿液长期浸蚀皮肤,可使皮肤角质层变软而失去正常的防御功能,而尿液中氨对皮肤的刺激,易引起皮疹,或发生压疮。因此,要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裤、尿垫及床单,洗净擦干皮肤后可涂适当的油膏保护皮肤。
六、饮食护理
1.饮食要清淡,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防止因便秘而引起的腹压增高。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2.为了预防尿路感染和结石的形成,应指导病人适量饮水,一般每天摄入2000~2500ml,晚上应减少饮水,少用咖啡和茶,以免影响睡眠。避免饮用高硬度的水,可饮用净化水。
七、间歇性排尿的护理
适用于残余尿量过多或无法自行解出小便的患者,每隔4h先诱导病人排尿,再给予导尿,使膀胱定期、规律性地充盈后,排空达到或接近生理状态。每次导尿记录病人残余尿液量,根据病人的恢复情况逐渐减少导尿次数,延长间隔时间。
八、积极祛除诱发因素
对于过于肥胖的老年人要通过饮食控制,增加活动来减少肥胖。慢性呼吸道感染者,积极控制感染,按时服用抗生素,切勿在尿路感染症状改善或消失后自行停药。
九、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作骨盆底肌训练、膀胱行为及排尿习惯训练。骨盆底肌训练包括两阶段。
(1)第一阶段:站立,双手交叉置于肩上,足尖呈90°,足跟内侧与腋窝同宽,用力夹紧,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20次以上。简易的骨盆底肌运动可在有空时进行,以收缩5s、放松5s的规律,在步行、乘车、办公时都可进行。
(2)第二阶段:①平躺、双膝弯曲。②收缩臀部的肌群向上提肛。③紧闭尿道、阴道及肛门,此感觉如尿急但无法如厕需做闭尿的动作。④保持骨盆底肌群收缩5s,然后缓慢放松5~10s后,重复收缩。可每天进行有效的自我训练,运动的全程,照常呼吸、保持身体其他部位放松。
2.指导家属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就厕环境。
第九节 皮肤瘙痒症
瘙痒是很多皮肤病中常见的一种症状,病人只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原发损害者称为皮肤瘙痒症(itching of the skin)。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皮肤疾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常与气候季节变化有明显关系,大多在秋末及气温急剧变化时发生。
一、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是否有抓痕、破损、出血和皮疹。
二、休息
除全身症状较重或皮损广泛者外,一般病人不需卧床,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三、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物,忌食辛辣、海鲜食物和发物,多饮水,忌饮浓茶,咖啡和酒。
四、皮肤护理
1.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尽量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导致皮肤破溃及感染。
2.不用过热、过冷的水沐浴,沐浴不宜过频繁,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过多使用药皂或碱性肥皂,洗澡后可外用具有润泽、保护皮肤、防止水分蒸发的霜剂。
3.指导病人穿柔软、宽大全棉内衣,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4.避免用搔抓或摩擦等机械性刺激和热水烫洗来止痒。
五、用药护理
1.根据医嘱使用适当药物,向病人耐心解释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协助病人涂擦药膏或包敷药。
2.病人痛痒剧烈,烦燥不安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六、心理护理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多安慰病人使其情绪稳定,避免烦燥。
七、健康教育
1.告知病人本病的原因、诱因及发病规律,使病人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2.老年病人宜穿着透气性好,柔软宽松棉质内衣、内裤,使用棉被单。不宜穿用纤维品、丝织品、羊毛织品的衣被。衣柜忌放杀虫剂和消毒剂。
第十节 听力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功能逐渐老化,其中听觉变化最大,听觉系统衰老而引起的听力障碍(dysaudia),表现为老年人特有的双耳缓进性高频音的听觉困难和语言分辨能力差的感应性耳聋。
一、改变交流与沟通方式
1.调整与听力减退者的沟通方式,如书写交流、手势交流或给电话听筒加增音装置。
2.帮助其把需要解释和说明的事记录下来,使因听力下降引起的交流障碍影响减至最小。
3.交流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前先正面进入老年人的视线,轻拍老年人以引起注意。
4.对老年人说话要清楚且慢,不高声叫喊,使用短句表达意思。
二、病情观察
与病人交流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三、饮食护理
1.进清淡饮食,减少外源性脂肪的摄入。尤其要注意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少吃过甜、过咸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C的摄入。
2.戒烟、限酒:烟、酒对听神经均有损害作用,尤其是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流缓慢,黏度增加,内耳供血不足。
四、心理护理
1.鼓励老年人最亲密者多与老年人交流,让老年人的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孤独感。
2.对老年人不理解的语言要耐心解释,合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触摸,以表示对老年人的热情和关爱。
五、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运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耳内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
六、局部按摩
教会老年人用手掌和手指按压耳朵,手指环揉耳屏,每日3~4次,以增加耳膜活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七、定期做听力检查与对症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永久治愈老年性耳聋的方法。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减缓老年性耳聋的进展。应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积极治疗相关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减轻对血管的损伤。老年人一旦发觉耳鸣或听力下降就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尽早发现和治疗。
八、教会老年人佩戴和正确使用助听器
根据老年人的要求和经济情况,结合专业人员测试结果,选择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帮助病人适应助听器;正确使用助听器且控制音量;学会调节音量;保持助听器的正常工作状态;进行适应性自我训练;使用2~3个月后重新调整。
九、健康指导
1.指导老年人避免噪声刺激:日常生活和外出时应注意加强个人防护,尽量注意避开噪声大的环境或场所,避免长期的噪声刺激。
2.避免服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严格按医嘱用药,尽量使用耳毒性低的药物。
第十一节 视觉障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因视觉功能逐渐老化而发生视觉障碍(depraved vision)。
一、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1.给予适宜的室内光线。老年人的居室阳光要充足。提高照明度能弥补老年人视力下降所造成的困难,但应避免用单个强光灯泡和刺眼的阳光直接照射到老年人的眼睛。当室外强光照射进室内时,可用纱质窗帘遮挡。晚间用夜视灯以调节室内光线。
2.老年人生活环境中的物品放置要相对固定,使用的物品应简单、特征性强。
二、休息与活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的保健。做适当的活动和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三、保护视力
1.老年人在黯淡的照明或刺眼的强光下都会感到视物困难,所以不要长时间在昏暗的环境中阅读。
2.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避免用眼过度疲劳,尤其是精细的用眼活动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看书报、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
3.为老年人提供印刷清晰、字体较大的阅读材料,且最好用淡黄色的纸张,避免反光。
四、增强外出活动的安全性 老年人外出活动安排在白天进行。在光线强烈的户外活动时,佩戴抗紫外线的太阳镜。从暗处转到明处或从明处转到暗处时要停留片刻,要适应后再行走。
五、饮食护理
1.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对老年人的视力保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日食用7种以上的新鲜蔬菜、水果达400~500g,经常食用鱼类、牛奶、花生、酵母、麦芽、豌豆类食品,烹调油选用麦胚油、玉米胚油,能满足老年人各种维生素的需要。
2.摄入足量的水分:每日饮水量(包括食物中所含水量)应达2500ml,相当于8杯水,可帮助稀释血液,有助于眼的血液供应。对于青光眼的老年人,每次饮水量为200ml,间隔1~2h,以免使眼压升高。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进食低脂、清淡饮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控制饮酒量,减少含咖啡因食物的摄入。
六、督促老年人定期接收眼科检查 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督促每半年接收眼科检查1次;近期自觉视力减退或眼球胀痛伴头痛的老年人,应马上做相应的视力检查。及时配戴和更换眼镜
七、心理护理 告知老年人视力降低对阅读、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的影响,帮助其调整生活计划。消除焦虑心理,避免情绪过度激动。
八、积极治疗眼科常见疾病和相关慢性疾病 如治疗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和老年性黄斑变性。
九、健康指导
1.指导滴眼剂的正确使用和保存
(1)用滴眼剂前清洁双眼,用食指和拇指分开眼睑,眼睛向上看,将滴眼剂滴在下穹窿内,闭眼,再用食指和拇指提起上眼睑,使滴眼剂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结膜腔内。
(2)滴眼时,注意不可触及角膜。每种滴眼剂使用前均应了解其性能、维持时间、适应症和禁忌症,检查眼药有无混浊、沉淀、过期。
(3)滴药后需按住内眼角数分钟,防止滴眼剂进入泪小管,吸收后影响循环和呼吸,平时要多备一瓶滴眼剂以备遗失时使用,使用周期较长的滴眼剂应放入冰箱内冷藏,切不可放入贴身口袋。
2.指导配镜
配镜前先验光,确定有无近视、远视和散光,然后按年龄和老视程度增减屈光度。老年人的眼睛调节力衰退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因此,要定期做眼科检查、以更换适合的眼镜。
第十二节 口腔干燥
口腔干燥(xerostomia)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健康老年人中约有40%诉说口腔干燥。正常的唾液量能湿润口腔,维持口腔粘膜的完整性,保持味觉,预防龋齿,帮助说话流畅。导致老年人口腔干燥原因有唾液腺自身的退行性变化,疾病及用药对唾液腺分泌产生的影响。
一、饮食护理
1.应多食用滋阴清热生津的食物,如:丝瓜、芹菜、豆鼓、红梗菜、黄花菜、枸杞头、甲鱼,水果可选择甘寒生津的西瓜、甜橙、梨、鲜藕等。
2.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宜。
3.忌食辛辣、干燥、温热食品,如酒、茶、咖啡、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鹿肉以及姜、葱、蒜、辣椒、胡椒、茴香。
二、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早晚正确刷牙,餐后漱口,晚上临睡前的刷牙尤为重要,养成餐后用牙线的习惯。有口腔溃疡者,可经常用金银花、白菊花或乌梅甘草汤等代茶泡服或漱洗口腔。
三、重视对牙齿、牙龈的保健
1.养成每日叩齿按摩牙齿的习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的功能和抵抗力,保持牙齿的稳固。
2.每年做1~2次牙科检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修复缺损牙齿,做1~2次洁牙治疗,促进牙龈的健康。
3.少食甜食,睡前不吃糖果、糕点。义齿与基牙间易引起菌斑附着,故餐后及夜间在清洁口腔的同时,要取出义齿并刷洗。
四、采用有益于唾液分泌的措施
1.对服用药物所致的唾液减少,如某些镇静剂、降血压药、阿托品类药、利尿药以及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等引起的口腔并发症,应减少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2.如唾液腺尚保留部分分泌功能,可咀嚼无糖型口香糖、口含青橄榄或无糖的糖果以刺激唾液分泌。
五、健康指导
1.指导正确刷牙
(1)牙齿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从牙龈往牙冠方向旋转刷,牙刷毛束的尖端朝向牙龈,即上牙朝上,下牙朝下。牙刷毛与牙面呈45°。
(2)刷牙的咬合面,将牙毛放在咬合面上,然后来回刷.
(3)顺牙缝刷洗,刷牙不要遗漏舌面,温水刷牙,每次刷牙时间应达到3min,轮换选用各种品牌牙膏,避免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2.牙刷的选择和保管
选用磨头软毛牙刷,每1~3个月换新牙刷。刷牙毕即清洗牙刷,刷头向上,置于通风处晾干,以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
3.叩牙和按摩牙龈
每日晨起或入睡时上下牙齿轻轻对叩各十下,能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血液循环。用坚定的手法压口唇角,中心顶部及底部以按摩牙龈,每日2~3次,每次2~3min。
第十三节 营养缺乏
衰老导致的生理变化及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使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类营养缺乏(the lack of nutrition),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蛋白质-能量营养缺乏。营养缺乏使老年人免疫力底下,并加速衰老进程,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很大。
一、控制原发病
对因原发病严重所致的营养的不良,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阻断恶性循环,增强病人的免疫力。对因服药引起的食欲下降,要在正确的指导下调整药物的剂量与品种。
二、饮食护理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烹调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少食多餐,定期称体重。
三、心理护理
有针对性地做好老年人心理疏导,鼓励其参加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和适度运动,使其心情愉悦,食量增加。
四、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餐室内定时通风,保持餐室环境清洁,尽可能让老年人和家人一起用餐或集体进餐。对无力自行采购和烹饪食物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帮助。
五、健康指导
1.指导适度运动与活动
指导老年人根据自身的体力和年龄,适度锻炼。可在室内或户外进行活动,改善情绪,增强食欲。
2.食品的选择和烹制
选购的食物必须新鲜,清洁。食品不宜在冰箱长期存放。如口感食物味淡,可在用餐时沾醋,或每餐有一个味重菜,羹汤类食品能增加和味蕾的接触,有利于提高食欲。
3.根据食谱制作食物
做食物注意色、香、味齐全以刺激食欲。经常更换食品类型和烹调方法,有助于增进食欲。
第十四节 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feacal incontinence)是指粪便随时呈液态流出,自己不能控制。大便失禁通常伴随尿失禁发生,多见于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产的老年妇女发生率最高。大便失禁不仅可造成多种并发症,而且会伤害老年人的自尊,造成老年人焦虑、惧怕、尴尬,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一、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2.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量,尽早采集标本送检。
二、局部皮肤护理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洁皮肤,在肛门涂擦油膏、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防止破损。
三、应用止泻剂
根据病情及医嘱,给予适当的止泻剂。
四、饮食护理
1.应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少渣少油的饮食,腹泻严重时,可短期禁食或给予清淡流质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防止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恢复期给予半流质饮食,止泻后给予软质饮食。
3.避免吃产生气体的食物,如牛奶,白薯等,避免吃易引起腹泻的食物。
五、重建良好的排便习惯
1.在固定的时间内排便,防止粪便团结,对固体性大便失禁者,每天餐后甘油灌肠,鼓励老年人增加活动。
2.指导进行排便控制训练:每隔2~3h给老年病人递一次便器,训练良好的排便习惯,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以减少大便失禁的次数,重建良好的排便功能。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尚存一些神经支配的大便失禁病人,可采用生物反馈疗法。
六、心理护理
老年人常因排便失去控制而感到自卑、焦虑、羞愧,护士应多理解、尊重病人,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七、健康指导
(一)盆底肌锻炼:收缩肛门,每次10s,放松间歇10s,连续15~30min,每日数次,坚持4~6周可改变症状。
(二)指导病人及家属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使老人心情舒畅。
第十五节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肌肉反射性协同运动,包括口腔、咽、喉和食管,它使食物团从口腔进入胃。老年人由于上述诸结构粘膜上皮变形、萎缩、腺体分泌减少,感觉渐趋迟钝,食管蠕动减弱,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防止胃、食管反流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等原因,较易发生吞咽功能障碍(swallowing dysfunction)。随着病变的性质、程度和部位的不同,其所引起吞咽障碍的症状亦有较大的差异。
一、吞咽功能障碍常见症状
1.吞咽哽噎症:病人自觉在吞咽通道的某一部位(如咽部或食管)食团通过不畅,有梗阻感,但仍能不太费力地咽下食物。
2.吞咽速度减慢:老年人原发病引起的吞咽障碍或食团经过病变部位时部分受阻,此时吞咽时间延长,但食物仍可逐渐咽下。
3.误吸:误吸是指饮食等物质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误吸时一般可引起咳嗽反射即呛咳而影响吞咽,甚至并发吸入性肺炎,对老年人更易造成严重后果。
二、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和评估病人吞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三、饮食护理
1.做好进食的准备
(1)保持环境整洁安静,使病人集中注意力进食。
(2)清洁口腔,吸尽痰液后休息30min再行喂食,常规备好吸引器。
(3)对尚能起床的轻型病人,取坐直头稍前屈位,以使食物顺利从咽部进入食管。中型病人取坐位,护士或家属位于病人头偏向的一侧喂食,以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反流和误吸。重型卧床病人床头抬高30~80cm,头稍前屈,偏向一侧。
(4)告知病人进食时,注意力要集中,细嚼慢咽,切忌边吃边谈,思想分散,囫囵吞枣及匆忙进餐。避免进食呛咳。
(5)饮食应较软,必要时给予半流质或冻状、糊状物质,如豆腐脑、蛋羹、稠粥等。菜肴中不宜含有坚硬骨刺、枣核之类,以利咀嚼和吞咽,不吃糯食及粉状食物。
2.进食方法
(1)轻型吞咽障碍病人能咀嚼,但不能用舌向口腔深处送食物,用汤匙将少量食物(10~15ml)送至舌根处,嘱病人咽下。
(2)中型吞咽障碍病人,先试喂1小匙(5~10ml)温开水,如吞咽顺利,再喂1/4匙稠粥,指导病人用舌搅拌后吞咽,确认口腔无食物再喂下一口。入口量酌情增加至1小匙,喂食时间不少于30min;少量多餐,不宜过饱。如进食过程中出现呛咳、呼吸急促则停止喂食,进行叩背和吸引。进食后出现呕吐则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
(3)重型吞咽障碍病人,极易发生误吸,甚至窒息。要反复向病人家属交代不要擅自经口喂食;尽早留置胃管行鼻饲,胃管插入长度55~70cm,以减少食物反流。鼻饲量250~350ml/次,20~30min注入,4次/d,鼻饲后保持体位30min。鼻饲期间在护士监视下可给予病人咀嚼一些可口食物,然后嘱其全部吐出,鼻饲时及鼻饲后30min注意观察病人呛咳、食物反流情况,如无则在保留胃管鼻饲的情况下,按中型吞咽障碍病人喂食的方法喂食,以糊状食物为主。
四、护士做示范指导病人作吞咽功能训练
1.指导病人伸舌添上下唇及左右口角或进行咀嚼动作以锻炼舌肌、咀嚼肌。
2.做鼓腮、吮手指动作以锻炼颞肌、喉部内收肌。
3.0℃冰水刺激软腭、咽后壁、舌根或做空吞动作,以上训练3次/d,5-10min/次。
五、心理护理
吞咽障碍的病人常因进食困难、呛咳而产生焦虑、急躁、悲观情绪,因此护士在指导病人进行进食训练时,态度要温和、要有耐心、多安慰鼓励病人,使病人能安心治疗和训练,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六、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每次餐后及早晚均应漱口并饮温开水,因为食物反流,口腔卫生较差等原因常导致食物残渣潴留发酵、腐败而致咽部水肿充血,从而加重吞咽困难。
2.轻度吞咽困难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花、稀饭等,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对严重吞咽困难采用鼻饲者,告知其家属,每次注入食物前要抽吸胃液,确保导管在胃内,以防将食物注入气管造成窒息;每次注完食物后注入20ml左右温开水以冲洗胃管;鼻饲毕要将胃管反折并保持清洁。
4.坚持吞咽动作训练,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