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专科护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老年病护理特点

第一节 老年病人的护理特点

由于器官组织的功能随增龄而逐渐衰退,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反应性也会随之下降。老年病人在临床症状和体征、疾病进展、康复与预后等方面有着和青年病人不同的特点。老年人患病的特点及护理分述如下:

一、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老年病人由于听力下降,近记忆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理解和思维能力迟缓,因而采集病史较困难;又因为老年病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疾病的状况,所以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影响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护理。护理人员应全面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检查,耐心倾听,以获取准确的有关疾病的信息。

二、临床表现不典型

由于老年病人的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有些老年疾病不出现该病应有的症状,而出现其他非特异性症状。据统计,有35%~80%的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也仅仅出现低热、食欲差,无疼痛感。老年人肺炎可无寒战高热,咳嗽轻微,白细胞不升高。有的老年病人出现无痛性骨折、无热性败血症、无腹肌紧张的内脏穿孔,容易被漏诊和误诊。故护理人员要多加观察,细致入微,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准确评估老年病人的状况,为尽早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否则会延误治疗。

三、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老年人患病常常一个器官上有几种病理改变,而在一个人身上有可能同时存在多器官、多种疾病。约有60%~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因而病情变得错综复杂。故护理老年病人应考虑周全,制订全面周详的护理计划,实施多种护理措施来满足老年病人的需要,否则会造成顾此失彼。

四、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代偿能力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出血倾向、挛缩、骨质疏松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加重病情。故护理老年病人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多进行有关疾病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同时,应鼓励老年病人尽早进行适当活动,提高抗病能力。加强对疾病的观察,切不可因老年人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而掉以轻心。不断增强老年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五、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又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病人应用药物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对老年病人用药应审慎,向病人及主要照顾着讲清药物的用法和剂量,密切观察病情,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二节 老年病人日常生活护理的特点

一、环境的调节及安排

1.室内环境

要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采光、通风等方面,让病人感受到安全与舒适。

(1)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降低,室内温度应以22~24℃较为适宜;室内合适的湿度则为50%±10%。

(2)老年人视力下降,因此应注意室内采光适当,尤其要注意老年人的暗适应力低下,一定要保持适当的夜视照明,如保证走廊和厕所的灯光,在不妨碍睡眠的情况下可安装地灯等。

(3)居室要经常通风以保证室内空气新鲜,特别是老年人不能去厕所而在室内排便或失禁时,易导致房间内有异味。有些老年人嗅觉迟钝而对自己的气味多不注意,但对周围的人会造成不良影响。应及时迅速清理排泄物及被污染的衣物,并打开门窗通风,有条件时可适当应用空气清新剂来去除异味。

2.室内设备

老年人居室内的陈设不要太多,一般有床、柜、桌、椅即可,且家具的转角处应尽量用弧形,以免碰伤老年人。对卧床老年人进行各项护理活动时,较高的床较为合适。而对于一些能离床活动的老年人来说,床的高度应便于老年人上下床及活动,其高度应使老年人膝关节成直角坐在床沿时两脚足底全部着地,一般以从床褥上面至地面为50cm为宜。床上方应设有床头灯和呼唤铃,床的两边均应有活动的护栏。

3.厕所、浴室

厕所应设在居室附近,从卧室至厕所之间的地面不要有台阶,并应设扶手以防跌倒。老年人身体的平衡感下降,因此浴室周围应设有扶手,地面铺以防滑砖。对于不能站立的老年人也可用沐浴椅。沐浴时浴室温度应保持在24~26℃,并设有排风扇以便蒸汽排出,免得温度过高而影响老年人的呼吸。

二、皮肤的清洁与衣着卫生

1.皮肤的一般护理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皮肤卫生,特别是皱褶部分如腋下、肛门、外阴等。

(1)建议冬季每周沐浴2次,夏季则可每天温水洗浴。

(2)建议沐浴的室内温度调节在24~26℃,水温则以40℃左右为宜。

(3)沐浴时间以10~15min为宜,时间过长易发生胸闷、晕厥等意外

(4)洗浴时应注意避免碱性肥皂的刺激,宜选择弱碱性的硼酸皂、羊脂香皂,以保持皮肤pH在5.5左右。

(5)沐浴用的毛巾应柔软,洗时轻擦,以防损伤角质层。

(6)可预防性地在晚间热水泡脚后涂护脚霜,避免足部的皲裂。

(7)应定期洗头,干性头发每周清洗一次,油性头发每周清洗2次。

2.衣着卫生

对老年人衣着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事项:

(1)关心其衣着的社会性,在尊重老年人习惯的基础上,注意衣服的款式要适合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

(2)选择质地优良的布料做老年人服装,一般选择柔软、有吸水性、不刺激皮肤、可调节体温、耐洗的布料,以棉制品作为首选。

(3)选择适合老年人个性的服饰打扮,衣服款式要符合容易穿脱、不妨碍活动、宽松、便于变换体位的特点。

(4)衣着色彩要柔和、不变色、容易观察到是否弄脏的色调。

(5)注意衣着的安全性和舒适,如衣服大小要适中,衣服过小影响血液循环,过大又容易绊倒或做饭时有着火的危险。

(6)注意对自理能力的促进,衣着设计应考虑便于老年人自己穿脱。

三、老年人的活动与安全

1.老年人的活动原则

(1)正确的选择: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状况、场地条件,选择运动项目,控制适当的运动量。

(2)循序渐进:机体对运动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运动量要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不要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3)持之以恒:一般要坚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取得效果。在取得疗效以后,仍需坚持锻炼,才能保持和加强效果,所以运动锻炼一定要坚持进行,持之以恒。

(4)运动时间:老年人运动的时间以每天1~2次,每次30min左右,一天运动总时间不超过2h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上起床后,下午或晚上活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5:00~8:00为宜。

(5)运动场地的选择:运动场地尽可能选择空气新鲜、安静清幽的公园、树林、操场、庭院、海滨、湖畔、疗养院(所)等地。

(6)运动强度的自我监护:在运动中出现严重的胸闷、气喘、心绞痛或心率反而减慢、心率失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给予治疗。如果运动后感到很疲乏、头晕、胸闷、气促、心悸、食欲减退、睡眠不良,说明运动量大,应减少运动量。

(7)身体锻炼的注意事项:①饭后不宜立即运动;因为运动可减少对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兴奋交感神经而抑制消化器官功能活动,从而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导致发生消化系统疾病;②注意气候变化;③年老体弱、患有多种慢性病或平时有气喘、心慌、胸闷或全身不适者,应请医生检查,并根据医嘱实施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8)体力劳动不能完全取代运动锻炼:由于体力劳动往往局限于身体某些部位,不能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衡活动,所以体力劳动不能完全代替运动锻炼.

(9)注意防止跌倒。

2.老年人常见安全问题的护理

老年人常见的安全问题有:跌倒、噎、呛、坠床、烫伤、服错药、交叉感染、心理伤害等,护理人员应意识到其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1)防跌倒:详细见第三章。

(2)防呛防噎:食物少而精,软而易消化,进食体位要合适,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要求老人注意力集中,吃干粮易发噎者,进食时准备水或饮料,每日食物不宜过多,喝稀食易呛者,应把食物加工成糊状。夜间睡眠以侧卧位为好。

(3)防坠床:意识障碍的老人应加床栏,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人,应在床旁边用椅子及护栏,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把老人推向床中央,以防老人坠床摔伤。

(4)注意安全用药:老年人常用药一定要放在固定位置,标签要清楚醒目,最好将每日需服药品按次数分好。

(5)防止交叉感染: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弱,应预防感染上新的疾患。所以不宜过多会客,必要时可“谢绝会客”,患发热的老人更不应串门。

(6)注意保护性医疗。

四、老年人的休息与睡眠

1.老年人的睡眠时间

人类每日需要睡眠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老年人因为新陈代谢减慢及体力活动减少,所需睡眠时间相对少些。一般认为,60~70岁的老年人平均每日睡8h,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睡9h,9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日10~12h。睡眠的好坏并不全在于“量”,还在于“质”。正常睡眠应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为标准,如果睡后疲劳消失,头脑清晰,精力充沛,无论时间的长短都属于正常睡眠。

2.老年人睡眠的特点

(1)睡眠量和时间改变 睡眠量和睡眠时间会随着年龄而改变。老年人趋向于早睡早醒并且在睡眠觉醒周期转换的适应能力降低,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一般为6~8h。

(2)失眠的发生率高 失眠成了困扰老年人生活的难题。老年人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睡眠不安定、易醒、觉醒次数增加,使睡眠呈现阶段化,深睡时间减少。

(3)睡眠节律紊乱 以睡眠觉醒与周围环境不同步为特征,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睡眠节律紊乱,并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老年人的发病率增高表明人对睡眠节律控制的丧失与年龄相关。

3.促进睡眠的一般措施

(1)生活规律。

(2)适宜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应安静、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光线暗淡适合。

(3)合理的饮食时间:晚餐时间最好在睡前2h,晚餐清淡少量,以避免消化器官负担过重,既影响消化,又影响睡眠。

(4)睡前温水洗脚:一方面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使足部血管缓慢扩张,血流增加,从而减少供给头部的血流,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降低,起到催眠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脚的清洁卫生,减少脚病,减轻下肢浮肿,还会使全身感到舒适,睡得安稳。

(5)正确的睡眠姿势:睡眠的姿势应以自然、舒适、放松、不影响睡眠为原则。良好的睡眠姿势应取右侧卧位,上、下肢半屈曲状。

(6)舒适的睡眠用具:选择合适的床,睡床应软硬适中,如在木板床上面铺上柔软并有适当厚度的褥子或床垫等。选择适宜的枕头,高度一般以8~15cm为宜,稍低于肩膀同侧颈部的距离。枕头以木棉、棉花为好。选择舒适、清洁的床单和被褥,可减少和避免对皮肤的刺激有利于促进睡眠。

五、老年人的饮食

1.饮食原则

平衡膳食足够营养;多样化并合理搭配;老年人食物的多样化与合理搭配,可发挥各营养素的互补作用而提高其营养价值。

(1)荤素菜的合理搭配:荤菜即动物性食物,所含的蛋白质多为优质的,含钙、维生素A和D较多,而脂肪却多为饱和脂肪酸。素菜即蔬菜、瓜果类菜肴,除豆类外,其蛋白质价值不高、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少而不齐全,但却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多食海带、紫菜等海生植物,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脑血管意外有一定作用。老年人以素菜为主,荤菜与素菜的比例1:2。

(2)粗粮和细粮的合理搭配:粗粮即杂粮,如玉米、小米、高梁、荞麦、燕麦等。细粮即精米、白面。老年人饮食以细粮为主,适当混食粗粮,以调节胃口、增进食欲、预防便秘、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粗粮与细粮的比例为1:2。

(3)养成良好饮食习惯:①食不宜饱:饮食过饱使血液集中于肠胃,而心脏等重要器官则相应缺血缺氧,易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疾病等。故老年人进食七八分饱即可。②少食多餐:老年人因糖储备减少,对低血糖的耐受性降低,容易饥饿,故应少食多餐,5次/d,即3次主餐不可偏废,间隔4~5h,主餐之间加2次零食或杂粮。③食量合理:3次主餐的食量合理分配,即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④科学进食:食前讲究卫生,严防病从口入,食中细嚼慢咽,以利消化吸收,进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愉快进餐,进食易缓,专心致志,食后漱口,忌立即洗澡、剧烈运动、吃水果。

(4)食物符合老年人要求:①清淡易消化:老年人应注意克服食物过甜、过油和过咸,清淡对健康有利。老年人的咀嚼能力下降,因而食物易消化,多食入口即化的软食,忌油腻、过粘、辛辣的食物,食物的烹饪加工讲究细、软、松。②温度适宜:老年人消化道对食物的温度较敏感,食物宜温偏热,以增加温暖,最好冷热适当,忌过冷、过热食物。③新鲜味美:食物调味得当而鲜美,不掩盖本味,食物原料新鲜,以防中毒,现做现吃,不吃剩饭菜,以防肠胃炎。

2.增进食欲和促进消化的技巧

(1)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及营养。

(2)合理搭配粮与菜,使饭菜品种花样多、勤更换,选择肉、鱼、蔬菜、水果时,多选择柔嫩的部位和种类,并顾其所好。

(3)烹调方法既科学,又照顾老人的喜好,使食物细、软、松,即切碎煮烂,特别是瘦肉,须将包膜、筋膜和血管剔去,切成末或肉馅。多采取烩、蒸、煮、炖等方式,少应用煎、炸的方式,以利于老年人的食欲、消化和吸收。

(4)进餐环境和谐、情绪好。合家同桌进餐食物品种多,家庭的天伦之乐有助于进餐的和谐气氛,可促使老年人愉快进餐,增加老年人的食欲,更利于老年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5)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自己进餐。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自己进餐,进餐困难时,家人可自制餐具、桌椅、尽量维持老人自己进餐的能力。

(6)餐后1h缓慢散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3.进餐时的护理

(1)进餐准备:进餐环境应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必要时通风换气,排除异味,进餐前应询问老人是否有便意,以避免进餐时排便,提醒老人餐前洗手,采取合适的体位进餐,尽量取坐位或半坐位。

(2)上肢障碍者的护理:老年人患有麻痹、挛缩、变形、肌力低下、震颤等上肢障碍时,自己摄入食物易出现困难,但是有些老年人还是愿意自行进餐,可以自制或提供各种特殊的餐具。可将普通勺把用纱布或者布条缠上其柄以便于握持。有些老年人的口张不大,可选用婴儿用的小勺加以改造,用弹性绳子将两根筷子连在一起以防脱落。

(3)视力障碍者的护理:对于视力障碍的老年人,照顾者首先向老年人说明餐桌上食物的种类和位置,并帮助其用手触摸以便确认。要注意保证安全,热汤、茶水等易引起烫伤的食物要提醒注意,鱼刺等要剔除干净。视力障碍的老年人可能因看不清食物而引起食欲减退,因此食物的味道和香味更加重要。或者让老年人与家属或其他老人一起进餐,制造良好的进餐气氛以增进食欲。

(4)吞咽能力低下者的护理:吞咽能力低下的老年人很容易将食物误入气管。尤其是卧床老年人,舌控制食物的能力减弱,更易引起误咽。因此进餐时老年人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坐位比较安全,偏瘫的老年人可采取侧卧位,最好是卧于健侧。进食过程中应有照顾者在旁观察,以防发生事故。进餐前应先喝水湿润口腔。

第三节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卫生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是指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学习能力或实践经验获得的能力。老年人在限定时间内加快学习速度比年轻人难,老年人学习新东西、新事物不如年轻人,其学习也易受干扰。

2.记忆的变化

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记忆能力变慢、下降,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再认能力尚好,回忆能力较差,表现在能认识熟人但叫不出名字。老年人意义记忆完好,但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另外,老年人在规定时间内速度记忆衰退。

3.思维的变化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无论在概念的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推理方面都受到影响,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4.人格的变化

人到了老年期,人格(即人的特性或个性,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倾向性、价值观、才能和特长等)也相应有些变化,如对健康和经济的过分关注与担心所产生的不安和焦虑,保守、孤独、任性,把握不住现状而产生的怀旧和发牢骚等。

5.情感与意志的变化

老化过程中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的变化所决定的。

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因为年事高,阅历丰富,无形中便有一种尊严。但退休后与社会联系渐少,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改变等,终日“无所事事”而产生“有劲无处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魂落魄之感,觉得自己成为无用之人,被社会抛弃、遗忘的人,因此心情沉重,有一种莫名的悲凄之感,即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往往表现出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忧心忡忡、焦虑不安、郁郁寡欢;二是性情烦躁易怒,总感到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而落寞寡欢。

2.孤独感和隔绝感

老年人常由于退离工作岗位,远离社会生活,儿女独立成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而老人自己身体状态欠佳而活动减少,降低了与亲朋好友来往的频率,特别是配偶、亲人、知己朋友的相继离世,这些主客观的原因,使老年人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渐缩小,接受的信息也减少,更由于感知觉功能的减退,视、听方面的反应也迟钝,所以导致老人自我封闭,对外界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孤独可使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麻痹,反应迟钝,加速衰老,容易发展成老年痴呆。

3.忧虑和恐惧感

老年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力下降,往往会产生衰老感,身体稍有不适或患病便会惶恐不安,过高估量疾病的严重程度,表现出对疾病的极其敏感,加之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有的老年人甚至担心夜里睡觉会不会一觉就醒不过来了,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与恐惧心理。尤其是生病以后,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担心:①担忧经济的承受能力;②由生病引起的日常生活不便,将请谁来照顾;③生病会给亲人及周围的人带来麻烦;④担心疾病会导致死亡。因而心情郁闷不安,甚至产生恼怒的情绪。

4.多疑心理

疑病心理是老年人常见的典型的多疑心理。这类老年人如果身体上发生了某种微小的变化,出现轻微的不适感,就会把它与癌症等不治之症联系起来,从而焦虑不安,忧心忡忡,甚至发生心身病症。

5.退行性心理

退行性心理是指老年人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的心理和行为,即童年时期的一些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有的老年人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时,便大哭大闹,无病呻吟,小病大养,像儿童依赖父母那样依赖别人。

6.焦虑症

老年人慢性焦虑表现为较平时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则生闷气、发脾气。

7.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症是指老年人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离退休以后由于社会地位改变、收入减少、人际关系以及几十年形成的生活秩序、生活内容、生活环境和生活愿望的取向,都将立即发生变动,使老年人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适应,常出现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以及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

8.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家立业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特别是老年人单身家庭,由于独居又缺乏交往,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老年人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措施

1.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生死观

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服老,意识不到自己年龄已经大了,仍像年轻时那样生活,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不重视防治疾病;另一种则是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持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忧虑,常常怀疑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甚至生病后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怖感。生活中持后一种态度的人较多。如果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和不适,会导致神经性疑病症、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加重疾病和躯体不适,对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应当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生死观,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衰老和对待疾病,克服对人生的生与死的恐怖,采取适当的求医行为,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身心保健。只有这样才能防病治病,战胜疾病,延缓衰老。

2.指导老年人做好离退休的心理调节

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职业功能的下降而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离退休必然会带来社会角色、地位、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动,对此,老年人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正确看待退休。退休之前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如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根据自己的体力、精力及兴趣,制订自己的活动时间,或寻求一份轻松的工作,使自己退而不闲。探亲访友或旅游,将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平衡。

3.帮助老年人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新观念

年老并不等于无为、无用。老年人阅历丰富、知识广博,是社会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实现其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理想,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平衡。

4.妥善处理家庭关系

良好和睦的家庭气氛能使老年人精神放松,有利于健康长寿。

(1)处理好代际关系:首先,老年人要改变观念,不要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的附属物,而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要调整行为方式和态度,做到:理解——要多看青年一代的优点和主流;尊重——要尊重年轻人的权利和选择;谦让——在处理问题时要表现出一种宽容和高姿态。其次,家庭成员应多关心和体谅老年人,遇事主动与老年人商量,对于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取,礼让三分,维护老年人的自尊。

(2)努力营造平等融洽的家庭气氛:①为老年人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要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学、乐创造条件,不要勉强改变和制止他们无害的生活习惯和特殊爱好,尽量满足其各种有益的兴趣和合理的要求,共同建立良好的亲情。②老年夫妻要互相尊敬、互相爱慕、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宽慰、互相勉励、互相体谅、互相谦让。③空巢家庭中,老年人应善于利用现代通信工具与子女沟通,子女则应经常看望或联系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理上的慰藉。④支持丧偶老年人再婚: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要冲破习俗观念,大胆追求;另一方面子女要理解、支持老年人再婚,使老年人晚年不再孤寂。

5.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

(1)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能开阔视野,丰富生活,陶冶性情,而且能有效地摆脱失落、孤独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老年人要量力而行,积极地休闲,有意识地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上老年大学,用以调节情绪,充实和发展自己,让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在自得其乐中充分地享受人生乐趣。

(2)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克服不利于健康的嗜好和行为,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修饰外表,装饰环境,美化生活,适量锻炼和运动。

(3)学会心理调适:①加强德行修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②合理宣泄:将积聚在心里的愤怒、痛苦、忧愁、委屈等情绪发泄出来的方法,有倾诉、移物法等。③情趣转移:是指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时,有意识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上去的方法。④适度让步:有限度的让步,可以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摆脱,缓解紧张关系,减轻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⑤自觉遗忘:努力忘记不愉快的人和事,较快地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⑥克制欲望:不与他人比享受、比待遇,使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从而心安理得,活得自在和洒脱。

(4)注意科学合理用脑:鼓励老年人多用脑、勤思考,对于延缓脑的衰老和脑功能的退化非常重要。

6.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每个人都有青年、壮年,每个人也都会迈入老年。尊重和爱戴老年人,也是尊重和爱戴自己。应加强宣传教育,继续大力倡导养老敬老,促进健康老龄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为增强老年人安全感、解除后顾之忧、安度晚年提供社会保障。

(3)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政府及一些社会团体应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学习、娱乐、休养的服务场所和福利设施,提供社会保险和良好的医疗服务。社会和社区应为老人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心理诊所等等。

第四节 老年人的安全用药与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又直接影响着组织特别是靶器官中有效药物浓度维持的时间,影响了药物的疗效。此外,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治疗中用药物品种较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率相应增高。因此,老年人的安全用药与护理显得日益重要。

一、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1.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意外、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包括药物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等。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下:

(1)精神症状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增高,可引起精神错乱、抑郁和痴呆等。如吩噻嗪类、洋地黄、降压药和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老年抑郁症;中枢抗胆碱药安坦,可致精神错乱。老年痴呆病人使用中枢抗胆碱药、左旋多巴或金刚烷胺,可加重痴呆症状。

(2)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功能没有年轻人灵敏,压力感受器发生功能障碍,即使没有药物的影响,也会因为体位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头晕。使用降压药、三环抗抑郁药、利尿剂、血管扩张药时,尤其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因此,在使用这些药时应特别注意。

(3)耳毒性 老年人由于内耳毛细胞数目减少,听力有所下降,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前庭症状和听力下降。年老体弱者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多粘菌素可致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前庭损害的主要症状有眩晕、头痛、恶心和共济失调。耳蜗损害的症状有耳鸣、耳聋。由于毛细胞损害后难以再生,故可产生永久性耳聋,所以老年人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减量,最好避免使用此类抗生素和其他影响内耳功能的药物。

(4)尿潴留 三环抗抑郁药和抗帕金森病药有副交感神经阻滞作用,老年人使用这类药物可引起尿潴留,而伴有前列腺增生及膀胱颈纤维病变的老年人尤易发生,所以在使用三环抗抑郁药时,开始应以小剂量分次服用,然后逐渐加量。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使用速尿、利尿酸等强效利尿剂也可引起尿潴留,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5)药物中毒 老年人各个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肾脏排泄毒物的功能比25岁时下降20%,70~80岁时下降40%~50%。肝脏血流60岁以上老年人比年轻时下降40%,解毒功能也相应降低。因此,老年人用药容易中毒。

2.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

老年人由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改变,各系统、器官功能及代偿能力逐渐衰退,机体耐受性降低,患病率上升,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据统计表明,50~60岁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4%,6l~70岁为15.17%,71~81岁为18.13%,80岁以上为24.10%。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如下:

(1)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 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易产生药物的相互作用。现已确认,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用药品种呈正相关。据统计,同时用药5种以下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同时用6~10种时升至40%,同时用15~20种以上时,发生率升至70%~80%。

(2)药动学和药效改变 老年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肾功能减退,使具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蓄积,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所用药物在血液和组织内的浓度发生改变,导致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在药效欠佳时,临床医师常加大剂量,使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此外,老年人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镇静药易引起中枢过度抑制;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使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增加。

(3)滥用非处方药 有些老年人常因缺乏医药知识,擅自服用、滥用滋补药、保健药、抗衰老药和维生素,用药的次数和剂量不当,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二、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1985年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并将合理用药定义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其临床的需要,药物剂量应符合病人的个体化要求,疗程适当,药物对病人及其社区最为低廉。”一般认为,合理用药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安全、有效和经济。老年人由于各器官贮备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性随年龄而衰退,因此,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蹇在金教授推荐老年人用药五大原则可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1.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首先要求老年人用药要有明确的适应证。其次,要求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1。只有治疗好处>;风险的情况下才可用药,有适应证而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值<;l者,不用药,同时选择疗效确切而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例如:无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成年人,若用抗凝治疗并发出血危险每年约1.3%,而未采用抗凝治疗每年发生脑卒中仅O.6%,因此,对这类病人不需抗凝治疗。又如:对于老年人的心律失常,如果既无器质性心脏病,又无血流动力学障碍时,长期用抗心律失常药可使死亡率增加,因此,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抗心律失常药。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则不要急于用药,如失眠、多梦老年人,可通过避免晚间过度兴奋的因素包括抽烟、喝浓茶等来改善。

2.5种药物原则

许多老年人多病共存,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常常多药合用,平均9.1种,多者达36种。过多使用药物不仅增加经济负担,减少依从性,而且还增加药物相互作用。有资料表明2种药合用可使药物相互作用增加6%,5种药增加50%,8种药增加100%。并非所有药物的相互作用都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但无疑会增加潜在的危险性。40%非卧床老年人处于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之中,其中27%老年人处于严重危险。联合用药品种愈多,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愈高。用药品种要少,最好5种以下,治疗时分轻重缓急。执行5种药物原则时要注意:

(1)了解药物的局限性,许多老年性疾病无相应有效的药物治疗,若用药过多,ADR的危害反而大于疾病本身。

(2)抓主要矛盾,选主要药物治疗。凡疗效不明显、耐受差、未按医嘱服用药物应考虑终止,病情不稳定可适当放宽,病情稳定后要遵守5种药物原则。

(3)选用具有兼顾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高血压合并心绞痛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可用α受体阻滞剂。

(4)重视非药物治疗。

(5)减少和控制服用补药:老年人并非所有自觉症状、慢性病都需药物治疗。如轻度消化不良、睡眠欠佳等,只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情绪波动均可避免用药。治疗过程中若病情好转、治愈或达到疗程时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3.小剂量原则

老年人用药量在中国药典规定为成人量的3/4,一般开始用成人量的1/4~1/3,然后根据临床反应调整剂量,直至出现满意疗效而无药物不良反应为止。剂量要准确适宜,老年人用药要遵循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适宜于个体的最佳剂量。有学者提出,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剂量应比成人药量减少1%,60~80岁应为成人量的3/4,80岁以上为成人量的2/3即可。只有把药量掌握在最低有效量,才是老年人的最佳用药剂量。老年人用药剂量的确定,要遵守剂量个体化原则,主要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反应等进行综合考虑。

4.择时原则

择时原则即选择最佳时间服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因为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都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例如夜间容易发生变异性心绞痛、脑血栓和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在清晨出现关节僵硬等;药代动力学也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因此,进行择时治疗时,主要根据疾病的发作、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昼夜节律变化来确定最佳用药时间。

5.暂停用药原则

老年人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新的症状,应考虑为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是病情进展。前者应停药,后者则应加药。对于用药的老年人出现新的症状,停药受益可能多于加药受益。因此,暂停用药是现代老年病学中最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

三、老年人安全用药的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对药物的治疗目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常不能正确理解,影响用药安全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指导老年人正确用药是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服务。

1.全面评估老年人用药情况

(1)用药史 详细评估老年人的用药史,建立完整的用药记录,包括既往和现在的用药记录、药物的过敏史、引起副作用的药物,以及老年人对药物的了解情况。

(2)各系统老化程度 仔细评估老年各脏器的功能情况,如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

(3)服药能力和作息时间 包括视力、听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吞咽能力、获取药物的能力、发现不良反应的能力和作息时间。

(4)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老年人的文化程度、饮食习惯、家庭经济状况,对当前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的了解、认识程度和满意度,家庭的支持情况,对药物有无依赖、期望、恐惧等心理。

2.密切观察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1)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 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如对使用降压药的老年病人,要注意提醒其直立、起床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2)注意观察药物矛盾反应 老年人在用药后容易出现药物矛盾反应,即用药后出现与用药治疗效果相反的特殊不良反应。如用硝苯地平治疗心绞痛反而加重心绞痛,甚至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用药后要细心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就诊,根据医嘱改服其他药物,保留剩药。

(3)用药从小剂量开始 用药一般从成年人剂量的1/4开始,逐渐增大至1/3→1/2→2/3→3/4,同时要注意个体差异,治疗过程中要求连续性的观察,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4)选用便于老年人服用的药物剂型 对吞咽困难的老年人不宜选用片剂、胶囊制剂,宜选用液体剂型,如冲剂、口服液等,必要时也可选用注射给药。胃肠功能不稳定的老年人不宜服用缓释剂,因为胃肠功能的改变影响缓释药物的吸收。

(5)规定适当的服药时间和服药间隔 根据老年人的服药能力、生活习惯,给药方式尽可能简单,当口服药物与注射药物疗效相似时,则采用口服给药。由于许多食物和药物同时服用会导致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干扰药物的吸收。如含钠基或碳酸钙的制酸剂不可与牛奶或其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一起服用,以免刺激胃液过度分泌或造成血钙或血磷过高。此外,如果给药间隔过长达不到治疗效果,而频繁的给药又容易引起药物中毒。因此,在安排服药时间和服药间隔时,既要考虑老年人的作息时间又应保证有效的血浓度。

(6)其他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 由于老年人用药依从性较差,当药物未能取得预期疗效时,更要仔细询问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对长期服用某一种药物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对老年人所用的药物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并注意保存。

3.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

老年慢性病病人治疗效果不满意,除与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差。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服药或错服药;经济收入减少,生活相对拮据;担心药物副作用;家庭社会的支持不够等原因,导致服药依从性差。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的护理措施如下:

(1)加强药物护理 ①对住院的老年人,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按时将早晨空腹服、食前服、食时服、食后服、睡前服的药物分别送到病人床前,并照顾其服下。②对出院带药的老年人,护理人员要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向老年人解释药物名称、用量、作用、副作用和用药时间。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注明用药的剂量和时间,便以老年人记忆。此外,社区护士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清点其剩余药片的数目,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③对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则需加强社区护理干预。可将老年人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放置在专用的塑料盒内,盒子有四个小格,每个小格标明服药的时间,并将药品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促使老年病人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④对于精神异常或不配合治疗的老年人,护理人员需协助和督促病人服药,并确定其是否将药物服下。病人若在家中,应要求家属配合做好协助督促工作,可通过电话追踪,确定病人的服药情况。⑤对吞咽障碍与神志不清的老年人,一般通过鼻饲管给药。对神志清楚但有吞咽障碍的老年人,可将药物加工制作成糊状物后再给予。⑥对于外用药物,护理人员应详细说明,并在盒子上外贴红色标签,注明外用药不可口服,并告知家属。

(2)开展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可通过借助宣传媒介,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发宣传材料、个别指导等综合性教育方法,通过门诊教育、住院教育和社区教育三个环节紧密相扣的全程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反复强化老年人循序渐进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服药依从性。

(3)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鼓励老年人参与治疗方案与护理计划的制定,请老年人谈对病情的看法和感受,让老年人知道每种药物在整个治疗方案中的轻重关系,倾听老年人的治疗意愿。注意老年人是否非常关注费用。与老年人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使老人对治疗充满信心,形成良好的治疗意向,可促进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4)行为的治疗措施 ①行为监测:要求老年人记服药日记、病情自我观察记录等,②刺激与控制:将老年人的服药行为与日常生活习惯联系起来,如设置闹钟提醒服药时间。③强化行为:当老年人服药依从性好时及时给予肯定,依从性差时当即给予批评。

(5)帮助老年人保管药品,定期整理药柜,保留常用药和正在服用的药物,弃除过期变质的药品。

4.加强药物治疗的健康指导

(1)加强老年人用药的解释工作 护理人员要以老年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解释药物的种类、名称、用药方式、药物剂量、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期限等,必要时,以书面的方式,在药袋上用醒目的颜色标明用药的注意事项。此外,要反复强调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意义。

(2)鼓励老年人首选非药物性措施 指导老年人如果能以其他方式缓解症状的,暂时不要用药,如失眠、便秘和疼痛等,应先采用非药物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将药物中毒的危险性降至最低。

(3)指导老年人不随意购买及服用药物 一般健康老年人不需要服用滋补药、保健药、抗衰老药和维生素等。只要注意调节好日常饮食,注意营养,科学安排生活,保持平衡的心态,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治,适当服用滋补药物。

(4)加强家属的安全用药知识教育 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家属进行有关安全用药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学会正确协助和督促老年人用药,防止发生用药不当造成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