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唐伯虎](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29/1001406329/b_1001406329.jpg)
第81章 花坞喜事
公元1507年,亦即武宗正德二年初,先生的桃花坞别业即将落成。
说到年号的变迁,明中期那位孝宗皇帝,据说当年他母亲因怀他受过无数灾难,好不容易才把他偷偷养大,年轻时亦受过无数苦难,所以登基之后才会至尊至孝,且体恤下士百姓。更难得的是,可能他还是历朝历代中唯一一位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所以,由他所主政的弘治年间是明朝少有的兴盛之时,叫做“弘治中兴”。然而,这位名义上的好皇帝却于1505年岁末因病驾崩。
新登基的武宗皇帝,将年号定为“正德”。他未来的故事,要比孝宗皇帝要多很多,而且负面的不少,在此且不赘叙。
先生所衷爱的桃花坞,修建快有一年了。为了这座院子,可是花费了他许多心血,光是银子就花了上千两。为此,先生不得不欠了几笔小小的债,一笔是允明的,另外一笔是他自筹。先生自始至终没有向徵明张口,只因前番他们之间发生过节,二人至今不曾往来,包括允明和张灵他们极力说和也是不行。另外徵明家其实并不怎么宽裕,他父亲的清廉在各任所中亦有些名气。
桃花坞即将完工,先生的心情开始骚动不安,最终忍不住,特意拿了那张早已绘好的桃花坞图跑到怡红院请沈九娘详看。九娘一见此图大感惊讶,莺声问道:“你画的这是哪里?好美啊!”先生深情地凝望着她,缓缓地道:“嗯,这就是桃花坞,你曾去过那个地方,但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它,你要是喜欢,以后它就是你的家。”
“先生,这是真的假的?这得花费多少银子呢……”九娘细细察看图画上的桃花坞,当场美了醉了……
那天上午,先生终于把沈九娘请到桃花坞工地上。
当看到无数人在工地上忙碌,当看那座大大的园落房屋花树错落有致,园内美景目不暇接,九娘完全惊呆了。眼前的实物,竟比先生所画的桃花坞图更加震憾。
“这,这到底怎么回事?你哪来的那么多钱啊?”前些年春游时,九娘也曾到过这儿,那时只是残壁断垣,并且还是别人家的菜园,何曾见过如此美丽精致的景致?
“九娘,还记得我送你的那首诗吗?”先生紧张地盯着九娘道。
“诗?王母欲寻种桃人?你是在说我吗?可是,此地又与我何干?”九娘心里隐隐明白先生的意思,却不敢肯定。
九娘继续缓步向前,一眼看到在入门之处正立着一堵影壁墙,只见上面竖写着:“桃花庵歌”四个大字,旁边又有几行小字,正是先生亲笔所记。九娘心中微微波动,不由吟诵出声:“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首诗也是你的手笔?”
“不错,唐寅眼下一心想要寻一个共同种桃之人居于此地,并且希望,那个人就是……”
“不要再说了,奴家恐怕不配……”九娘的脸儿瞬间红了,在先生眼里,她的眼睛里现在藏着一团若隐若现的火焰。
“九娘,实话告诉你,自从听了你的规劝,我已经明白了好多世事。我想,应该有一个新的开始了,所以才决定把这儿全部买下来。除了眼下的建筑,我另外计划在水池边再修一座亭子,名字都起好了,是我寻梦九鲤湖时梦到的,就叫梦墨亭。另外我还想寻一个人和我一起树下赏花,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你!”先生不再遮掩,大着胆子向着九娘直抒胸臆。
“先生,请您三思,九娘微薄贱躯,实在不堪担当……”九娘何尝不想和才华横溢的先生终生厮守相伴一生?但她又怎会不顾虑自己的出身?眼见她的泪水滚落下来。哦,现在事情已到眼前,她怎又拿不定主意了?
“九娘,伯虎完全是一片诚心。自此后,伯虎务要和九娘生死同衾,永不分离,还请九娘三思!”
“先生!”九娘完全哽咽着,再也不能自持,突然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脸……
不过几日,九娘却又到先生处,将百十两银子和两副金钗交到先生手里。这些东西亦是她数年积蓄。先生不肯收,九娘却也恼了,道:“只是这点东西,你既为我打算,从此我却也有了依靠,这些东西我也用不着。你若是不肯留下,我怎敢再来见你?”先生微怔之下,不由深情拥九娘在怀,纵有千言万语,如梗在喉,只待喜期来临。
夏日之后,先生特意到怡红院着手为九娘赎身取籍,但老鸨妈妈的要价不低,大抵都是一个套路,什么养了十几年,什么教唱乐曲平时衣裳穿着花费不少。尽管不甘心,却也知道九娘已经铁了心,心思已经走了,人肯定留不住,只是想办法多要些钱罢了。
这其中,允明又在中间充当和事佬,好不容易讲定三百两银子,又找证人把一切文书全部书写妥当。先生此时手头尚有九娘赠与的一些银两,又加上允明相帮,顷刻交钱赎人。九娘自是欢天喜地搬出自己东西,又和姐妹们逐一告别,少不得流几滴辛酸伤感的眼泪,然后和先生快活地先回到唐家小屋。
因桃花坞尚未完全峻工,先生只得先委屈九娘先回自己旧宅,说是等桃花坞建成之后再行大婚。饶是如此,允明和张灵、薛章宪等一众好友,还是上先生家里热闹了一阵子,大家一齐说说笑笑,都替他俩高兴。
那天晚上,九娘夹杂在众人欢笑中极尽主妇之义务。但她的笑颜之中略带些伤感。她将菜蔬整理得差不多,大家一齐央她坐下。
她却先倒一杯酒并捧在素素纤手之中,眼望着众人动情地道:“诸位,且听九娘说一句话。我已经知道大家对先生的帮助。想我沈九娘只是茫茫太湖中一叶浮萍,本无处漂流,只能自生自灭,又怎敢劳你们诸位费心考虑?不想今日终于和先生走到一起,只这杯酒真心实意敬大家,九娘感谢你们的大恩大德……”
说到这儿,早有些哽咽,连眼圈都红了,生怕泪珠儿掉下来,赶紧捧起酒杯仰面喝下,众人无不感慨,同时举杯相随。
数日后,桃花坞完全收工。先生和九娘终于搬进桃花坞。
随着桃花坞的落成,二人的婚姻大事自然又被先生提起。但是九娘似乎不愿太过张扬,只想和先生厮守,婚事不知不觉拖延下去。
已是初冬,已经开始下起小雪。那一日早晨,二人刚刚起床,先生眼瞅着外面桃树及梦墨亭顶上的皑皑白雪,又深情注视九娘,似乎想起什么,忽然拥过九娘的香肩道:“不知不觉冬日已到。直到现在,尚未能体体面面为你举行大婚喜筵,真是对不住。”
“你,你还想着这件事儿?”九娘闻听,稍稍发愣。先生不解,问她:“是不是生我气了?也是所有工程都才结束。之前我曾答应过你,我自然说到做到。包括以后,无论你对我有什么要求,我都不会食言。”
“不是,伯虎,你根本无须如此,你且听我说……”九娘忽然有些焦急。她现在和先生近在咫尺,眼见先生脸上已经有深深的皱纹,而且头发中也多了几丝白发。哦!比起一两年前,先生可是苍老了许多,是建桃花坞所累?或者岁月沧桑,迟早都会催人老去。但是,先生现在的眼睛又充满着期待和信心,他希望从此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她内心何尝不也是如此?
“先生,想九娘之前身陷泥淖之地,能够得到先生垂爱并得以赎身,已属万幸,只愿一心服侍您的衣食起居,又何敢贪图风光大方?九娘只有一句话,既已身属唐家,九娘并不计较在乎风光之事。从今往后,你我二人只是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九娘会一直陪你到老,无怨无悔,终生无憾,好不好?”
九娘一番百感交集的话语,令先生深深感动。他只能深情地揽过一头乌发的沈九娘,紧紧抱她在怀,任凭她把温热细腻的脸庞深深埋进自己脖颈中……
自他们入驻桃花坞后,先生感觉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唐家大院日渐热闹起来,先生以前结交的好友真是不少,林林总总老老少少,数十人几十人都有,大家几乎整日里无去处,现在都拥到先生家里。他们喜欢到桃花坞的原因,一是先生家里藏书丰富,二是有雅适的环境,或大堂或小屋,或水榭小亭,或桃林凉荫,以及假山丛竹,总有一二适宜读书吟诗之所在。再就是有一个为人大方善解人意且略通诗书画、精通琴韵的沈九娘。
现在,无论是谁来访,九娘都担当起女主人的角色,热情相迎,勤快地为他们烧水奉茶,对他们所需要的笔墨纸砚,也是尽力准备。倘有缺损,九娘不辞劳苦到处奔波求买。包括他们看书绘画吟诗累了倦了,先生援笔立就几幅字画,请九娘拿到大街上卖掉,顷刻带回许多酒食,每次都少不了大白好酒以及苏州糟鹅。
等侍候他们吃完喝完,往往全成为一堆醉鬼烂泥,眼瞅着有能走动的,摇摇晃晃而去。九娘多是相送出门,时间久了心里也有些不快,却都忍住。他们都是先生约的客人,怎能轻慢他们?只是自己费些功夫收拾,她本是个纤弱女子,一阵累得腰酸背痛,竟毫无怨言。
这些事情,先生酒醒之后也有觉察,内心也有不安。再往后,先生便不敢随意请客喝酒,生怕醉鬼多了添乱。倒是九娘频频劝他:“人家到咱这儿来不也是冲着你的为人?善交益友总归是好事。咱家中也没什么特别好招待的,只是些日常菜肴而已,你倒是陪大家伙多喝几杯才好。”
话语不重,感动得先生差点落泪,心思恍动,自然题诗一首:“镜里形骸春去老,灯前夫妻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拿给九娘看,九娘又是连连称奇。
自有了沈九娘在家操持,先生的确有了更多精力时间投身学问创作。这段时间里,他著有画作无数,可列一小小单子为证。比如《终南十景图册》,比如《函关雪霁图》,还有《秋林月上图》、寻访友人而作的《阳山欲雪图》,还有先生游寺所作《牡丹图》。除此之外,先生又作了《山居风雨图》《夏山欲雨图》《垂虹别意图》等等一大批画作,凡数不胜数。
自从有了沈九娘,先生的创作春天真的来了,他的画作不但量大,而且水平也越来越高。
当然,关于先生的学问及绘画作品,尽管他有意在画作上投入更大精力,但一些研究资料在分析先生的诗书画三艺时,评价他无非与吴门中书画才子结交甚密,因而才会有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机会。
然此数人中,其实各有专长,比如祝枝山的字,先生就自愧不如。但在画功上,先生却始终抱有自信。至于徐祯卿小子,因他学问扎实头脑聪慧过人,背书记文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诗词方面倒是较为出众。
算起来,先生是个有自知之明之人吧?所以他才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画作上,终成为流传史册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至于后来为何多出“之首”二字,一定是因为社会士民的意会附传,毕竟某种意义上说,先生本是平民出身,不像祝允明和文徵明出身官宦之家,所以他才会成为苏州府士民的榜样。
一日中午,先生陪允明、薛章宪他们又喝醉了。等醒来时,只见四周夜沉沉,烛光微微摇曳,当头一轮明月正圆。先生再打量四周,只剩他和九娘躺在床上,其他人早不见踪影。先生一时哑然而笑,忽然想起李太白,都说他是个酒中神仙,斗酒能诗百篇,今番他唐伯虎不如也来一首?想必他那首《把酒问月》就是夜里醒来之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这两句若是细细品读,果真妙不可言。
先生忽然兴致上来,即时从床上爬起来,先找到一壶残茶倒一大杯喝下,又到案几前展纸研墨,仔细一想,不觉笔随心意,很快一首《把酒对月歌》立时挥就:“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媿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与盛唐律诗相比,先生的律诗应属一般。但是他的《桃花庵歌》和这首《把酒对月歌》世人多有欣赏,无论遣词达意,这两首诗都反映了一种悟透人生的豁达性格,给人以恬静自然之心灵安抚,应是他诗文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