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必修课:科学变美的实践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医美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一直在研究美、创造美。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沐”“浴”等文字,[1]人们还会将红蓝花的汁液涂抹在脸上进行装饰,后来发展成了胭脂,说明早在3 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有了皮肤清洁、美容养护的理念。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用粉涂面、用黛画眉,[2]皮肤美容修饰成为普遍的行为。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唐朝的《外台秘要》记载了300多首美容类方剂,[3]一改之前美容配方中多用铅、汞等重金属物质的前例,使用草本成分制成面膏、面脂、乌发方。这些膏方在美白、乌发的同时,还能避免因长期使用重金属物质而造成的皮肤老化发黄,甚至有了专门治疗酒糟鼻的膏方,在当时大受追捧。

宋代的医美技术更上一层楼,《太平圣惠方》第40卷是美容专方,里面共计980余首美容方剂。现代很多护肤品使用的“七子白”配方,其原名叫作“七白膏”,就是出于此。[4]《圣济总录》中则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去除瘢痕的方法,[5]其中对瘢痕的磨削方法,就和现代的皮肤磨削术极其相似。

早在近200年前,近现代整形外科手术就已经有了雏形。1835年,美国医疗传教士伯驾在当时广州眼科医局实施了中国第一例“睑内翻矫治术”,[6]并详细记叙了手术方法,随后各种医疗美容技术开始蓬勃发展。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医疗美容事业因战争陷入停滞,只能在各种需求和摸索中缓慢前行。20世纪初,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开展了隆鼻、割双眼皮、天花痘疤磨削、酒窝形成等美容外科手术,[7]但医美依然属于新鲜事,是大城市少数人的选择。到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出于救治伤员的需要,我国的整形技术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手术项目集中在烧伤修复、断肢再植等领域,治疗重点转为功能性恢复与创伤救治,而非美容。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医疗美容领域又重新以美的需求为主导。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公立及私营整形和美容机构,所提供的项目也日益丰富多样。当时的媒体曾经报道,“有的个体户认为漂亮的外表能够吸引顾客,有的工人想通过整形增加男子汉气质”,医疗美容逐渐走进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中。

2003年,北京一个女孩历时半年,进行了割双眼皮、去眼袋、隆鼻、隆胸、大小腿吸脂、颈部除皱、面部吸脂、打瘦脸针等10余项手术,被冠以“中国第一人造美女”称号,[8]带动了全国各地的“人造美女”风潮。当时,演艺、选美行业的从业者通过“人造美”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情况屡见不鲜。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整形医院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元,各种医美机构和项目层出不穷。相较于21世纪初人们追求面部、身体轮廓的外科改造,当前的人们更加注重采用注射、光电等项目来实现“微调”效果,这一转变促使非手术类轻医美的市场规模大幅上升,占据了医疗美容整体市场规模的60% 70%。


[1] 张信江,涂彩霞.美容皮肤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 辛映继.医学文饰基础教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 付辉,于少泓,牟道玉.中国古代名医的智慧[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

[4] 马振友,周冬梅,李元文.中华古今皮科名方四百首[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5] 王振国,韩涛.《本草纲目》附方现代研究全集:外科卷[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

[6]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产业新赛道之大健康产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7] 宋建星,杨军,陈江萍.眼睑整形美容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8] “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五年后再次整容[EB/OL].央视网,2008-03-09.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80309/1005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