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刘秀祥:背母求学的“中国孝子”返乡执教记

在贵州望谟县那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刘秀祥呱呱坠地,自此,命运的苦难之锁便悄然套上了他稚嫩的脖颈。父亲早逝,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母亲柔弱的双肩,再也难以撑起生活的重担,精神在巨大的打击下逐渐崩溃,生活自理能力也随之丧失。年幼的刘秀祥,望着病弱的母亲,懵懂中却也清晰地意识到,往后的日子,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前行。

打小,刘秀祥就被贫穷紧紧裹挟。家中那几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每逢雨天,便是屋外大雨倾盆,屋内小雨淅沥。雨水肆意地从破漏的屋顶灌下,在屋内的泥土地面上形成一个个浑浊的水洼。为了能让自己和母亲生存下去,刘秀祥不得不早早扛起生活的锄头。清晨,天边刚泛起一丝鱼肚白,他便揉着惺忪的睡眼,扛起那把比他个头小不了多少的锄头,走向自家那片贫瘠得几乎长不出什么庄稼的土地。土地干硬得像石头,每一下锄头落下,都震得他小小的手掌生疼,可他咬着牙,一下又一下地翻着土,心里想着:“只要我努力,这些地总会长出粮食,能让我和妈妈吃饱饭。”夏日,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大地上,整个村子都被烤得滚烫。刘秀祥在田间劳作,汗水不停地从额头、脸颊滑落,浸湿了他那件满是补丁的单薄衣衫。他望着那片土地,满心期盼着播下的种子能快快发芽,能给这个困苦的家带来一丝生机。

到了上学的年纪,刘秀祥对知识的渴望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他看到村里条件稍好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堂,眼神里满是羡慕与向往。他知道,上学或许是改变自己和母亲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学费对于这个家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但刘秀祥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心想:“别人能上学,我也一定能。”于是,课余时间,他独自走进深山。山路崎岖,怪石嶙峋,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倒受伤。他挥舞着柴刀,费力地砍着柴,手臂累得酸痛不已,可一想到能换来学费,他又充满了力量。砍好柴后,他用绳子将柴捆得结结实实,然后艰难地背在背上。那沉重的柴捆压得他小小的身躯摇摇晃晃,山路又陡峭难行,每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有一次,他脚下一滑,整个人摔倒在地,膝盖和手掌擦破了皮,鲜血直流。他疼得眼眶泛红,却只是用脏兮兮的衣角擦了擦伤口,咬着牙站起身,重新背起柴捆继续前行。就这样,靠着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辛苦钱,刘秀祥终于踏入了学校的大门,那一刻,他的心中满是喜悦与自豪,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日子匆匆流逝,刘秀祥升入初中,家庭的困境却愈发严峻。母亲的病情加重,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刘秀祥每天放学回家,看到家中一片狼藉,母亲无助的模样,心里满是心疼与焦虑。他深知,如果继续留在家中,母亲无人照顾,自己也无法安心学习。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痛苦思索,他内心深处那股对母亲的责任感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带着母亲一起去上学。他四处打听,在学校附近租到了一间破旧简陋的小房子。那房子狭小昏暗,墙壁上满是斑驳的痕迹,唯一的窗户也破了好几个洞。但刘秀祥并不在意,他将母亲安顿好,心里想着:“只要能和妈妈在一起,能照顾好她,又能继续上学,再苦的环境我也能坚持。”

每天天还没亮,刘秀祥就从那张窄小的木板床上爬起来。他轻手轻脚地走进简陋的厨房,用家里仅有的一点食材为母亲准备一天的饭菜。他一边做饭,一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一定要多给妈妈做点好吃的,让她能吃得饱饱的,这样身体或许能好一些。”做好饭后,他把饭菜仔细地装在饭盒里,反复叮嘱母亲吃饭的时间和注意事项,然后才匆忙向学校赶去。在学校里,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在嬉笑玩耍,享受着青春的快乐。刘秀祥却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他心里清楚,自己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学习进度。晚上,等母亲入睡后,他在那昏黄黯淡的灯光下,开始做作业、复习功课。遇到难题,他眉头紧锁,反复思考,查阅课本和资料。实在弄不明白,他就把问题记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去学校请教老师。他告诉自己:“我不能被这些难题打倒,我要为了自己和妈妈的未来努力。”

初中三年,刘秀祥就这样在照顾母亲和努力学习之间艰难地平衡着。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然而,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让这个家庭再次陷入绝境。刘秀祥看着母亲,心中满是无奈与痛苦,但他的眼神中又透着一股坚毅。他心想:“不能因为钱就放弃,我必须想办法。”假期里,他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他来到工地,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砖块,心里一阵发怵,但还是硬着头皮走上前去。沉重的砖块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每走一步,肩膀都传来钻心的疼痛,一道道血印在他的皮肤上显现。可他咬着牙坚持,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苦再累,也要挣到钱,让自己能继续上学。”在餐馆洗碗时,双手长时间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稍微一碰就疼得厉害。但他依旧默默忍受着,努力地工作着。

高中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可刘秀祥依旧把母亲带在身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得知他的情况后,纷纷向他伸出援手。有的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学习资料借给他,老师也经常在学习上给予他额外的辅导。刘秀祥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暗下决心:“大家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高二那年,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需要一大笔钱来治疗。刘秀祥四处奔走,向亲戚们借钱,可亲戚们大多也生活困苦,能借给他的钱微乎其微。看着母亲痛苦的模样,刘秀祥心急如焚,内心充满了无助与绝望。那一刻,他甚至想过放弃学业,出去打工挣钱给母亲治病。但一想到自己多年来的梦想,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他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他利用周末和假期,更加拼命地打工。同时,他也丝毫没有放松学习,每天晚上依旧学习到深夜。他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能挺过去,妈妈会好起来,我也一定能考上大学。”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母亲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他也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刘秀祥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当中。他深知,这是改变自己和母亲命运的关键时刻。走进考场的那一刻,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紧张与期待。他在心里默默念叨:“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看这一次了,我一定行。”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刘秀祥走出考场,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考试结果的忐忑,又有对未来的憧憬。成绩公布的那天,刘秀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这个消息在小山村引起了轰动,乡亲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刘秀祥看着录取通知书,泪水模糊了双眼,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和母亲的命运即将迎来改变。

然而,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比高中时更加高昂。但刘秀祥早已习惯了与困难抗争,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看着母亲,心中满是坚定:“无论如何,我都要带着妈妈去上大学。”于是,他带着母亲踏上了前往山东的求学之路。在大学里,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发传单时,寒风凛冽,他站在街头,双手被冻得通红。过往的行人大多对他递出的传单视而不见,甚至有人不耐烦地拒绝。但刘秀祥依旧面带微笑,一次次地将传单递向路人,他心里想着:“只要能挣到钱,这点挫折不算什么。”做家教时,为了给学生上好课,他每次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学资料。他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学校里,刘秀祥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他知道,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改变未来。他的努力和坚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大学四年,刘秀祥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亲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毕业后,他面临着诸多选择。大城市有着更好的发展机会,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舒适的生活。但刘秀祥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和那些像他曾经一样渴望知识的孩子。他深知,家乡的教育十分落后,很多孩子因为贫困和缺乏教育机会,可能会错过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我要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让他们也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回到望谟县后,刘秀祥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刚到学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中一阵酸涩。教室里的桌椅破旧不堪,很多都缺了腿、掉了板,同学们坐在上面,稍微一动就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窗户大多没有玻璃,一到冬天,寒风就像刀子般呼呼地灌进来,吹得学生们直打哆嗦。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极为薄弱,很多学科都缺乏专业的老师。但刘秀祥没有丝毫抱怨,他告诉自己:“这就是家乡教育的现状,我既然回来了,就要努力改变它。”他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他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他心里想着:“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不能让他们因为教学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刘秀祥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他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枯燥的知识点。比如在讲解物理知识时,他会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像家里的电器、自行车的构造等,让学生们明白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他总是微笑着对学生们说:“无论你们的问题多么奇怪,都没有关系,勇敢地说出来,我们一起探讨。”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总是耐心地辅导。有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刘秀祥了解情况后,每天放学后都会留下来,给他单独辅导。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直到学生完全明白为止。他还不断地鼓励这个学生:“你很聪明,只要努力,一定能学好数学。”在他的耐心帮助下,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在刘秀祥的努力下,他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真正改变家乡的教育现状,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为学校争取资源。他多次前往政府部门,向相关领导反映学校的实际困难。他详细地描述学校的教学设施如何破旧,师资力量如何薄弱,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努力学习。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最终争取到了一些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他还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人士,向他们讲述家乡孩子们的故事。他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可能的资助机会。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些爱心企业和人士为学生们捐赠了学习用品和书籍。看着学校的面貌逐渐发生改变,刘秀祥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除了教学工作,刘秀祥还十分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他深知,很多学生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内心深处存在着自卑、焦虑等情绪。他经常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告诉学生们:“我曾经也和你们一样,生活充满了艰难,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迎来希望。”他还会找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谈心。有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不愿和同学们交流,内心十分自卑。刘秀祥发现后,主动找到这个学生,和他一起坐在操场的角落,耐心地倾听他的烦恼。他告诉这个学生:“贫困并不可怕,它只是暂时的,你有很多闪光点,要相信自己。”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个学生逐渐打开了心扉,变得开朗自信,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

刘秀祥的事迹渐渐在当地传开,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榜样。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要向刘老师学习,做一个坚强、有爱心的人。”他的学生们也深受他的影响,更加努力地学习,立志要像老师一样,将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被评为“中国孝子”,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对家乡的热爱。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选择来到望谟县任教,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