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薛城会盟
盛夏的烈日炙烤着薛城城墙,刘邦眯起眼睛望向城门楼上飘扬的旌旗。那面绣着巨大“项“字的黑旗在热风中猎猎作响,像一只随时准备扑食的猛兽。
“沛公,前面就是项将军的大营了。“萧何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三个月的长途跋涉让这个一向整洁的文官也显得风尘仆仆。
刘邦没有答话。他的目光扫过城门处森严的守卫——那些士兵身着统一的皮甲,手持制式长戟,站姿如松,与他们这支衣衫不整的杂牌军形成鲜明对比。
三个月前从沛县出发时,他们有两千人。如今只剩下一千五百人,其余的或死于小股秦军的袭击,或开了小差。刘邦摸了摸腰间新刻的“砀郡长“印绶——这是他们攻占砀郡后萧何坚持要打造的,说是“名正言顺“。
“大哥,咱们真要投奔这项家军?“樊哙牵着马走过来,杀猪刀在腰间晃荡,“听说那项羽凶得很,动不动就杀人。“
刘邦接过缰绳,手心全是汗:“项梁是楚国名将之后,如今反秦势力中最强的一支。我们...“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来,“我们需要靠山。“
萧何意味深长地看了刘邦一眼。他们都心知肚明,自从陈胜吴广兵败身死后,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而秦将章邯正率领大军横扫中原。没有强援,他们这支小队伍随时可能被碾碎。
“走吧。“刘邦翻身上马,“记住,进了城都管住自己的嘴。“
薛城街道比沛县宽敞三倍不止,青石板路被太阳晒得发烫。两侧店铺大多关门闭户,只有零星几家酒肆开着,里面坐满了身着各色军服的将士。刘邦注意到不少人向他们投来轻蔑的目光,还有人对着他们土制的兵器指指点点。
“看那边。“周勃突然压低声音。
一队骑兵从街角转出,为首的将领身高近九尺,肩宽背厚,身披乌金铠甲,胯下战马通体漆黑,只有四蹄雪白。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一头不羁的乱发和如炬的目光,仿佛一头随时准备扑杀的猛虎。
“项羽...“萧何轻声道出这个名字,像是怕惊动什么可怕的野兽。
刘邦感到喉咙发紧。他听说过这位项家少主的威名——二十四岁就能举千斤鼎,曾一人独战百名秦军精锐而全身而退。此刻亲眼所见,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还是让他呼吸一滞。
项羽的马队在他们面前停下。黑马喷着鼻息,不安地刨着蹄子。
“你们就是沛县来的?“项羽的声音如雷贯耳,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刘邦一行人,“谁是头儿?“
刘邦深吸一口气,正要答话,萧何已经上前一步拱手道:“这位是沛公刘季,现为砀郡长,特来投奔项将军共谋反秦大业。“
项羽的目光落在刘邦身上,肆无忌惮地上下扫视,最后停在刘邦腰间那把已经有些锈迹的青铜剑上。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说不上是笑还是轻蔑的表情。
“就你?“项羽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怀疑,“陈胜死后,阿猫阿狗都敢自称'公'了?“
樊哙的手立刻按上了杀猪刀,刘邦急忙用眼神制止。他从容地翻身下马,向项羽拱手:“刘某不过沛县一介亭长,蒙乡亲推举,暂领义军。久闻项将军威名,特来相投。“
项羽哼了一声,正要说话,一个温和却威严的声音从后面传来:“羽儿,不得无礼。“
一位五十岁上下、面容儒雅的中年将领策马而来。他虽然只穿着简单的皮甲,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刘邦立刻猜到这就是项梁——项燕之子,楚国最后的贵族将领之一。
“这位就是刘季吧?“项梁微笑着下马,“早闻沛县有位斩白蛇起义的豪杰,今日得见,果然气度不凡。“
刘邦受宠若惊,连忙行礼:“项将军过奖。刘某乡野之人,怎敢当'豪杰'二字。“
项梁亲切地拍了拍刘邦的肩膀:“不必谦虚。走,随我去大帐详谈。你手下将士自有人安排食宿。“
项羽在一旁皱起眉头:“叔父,今日还要接见齐国使者...“
“让使者等着。“项梁不容置疑地说,随即转向刘邦,“刘贤弟,请。“
刘邦跟在项梁身后,能感觉到项羽灼热的目光像刀子一样扎在他背上。他悄悄擦了擦手心的汗水,不明白为何项梁对他如此礼遇。
项梁的大帐设在原薛城郡守府内,宽敞凉爽,四角放着冰盆降温。几名文士正在整理竹简,见项梁进来,纷纷行礼。
“坐。“项梁示意刘邦坐在他旁边的席位上,这位置之尊贵让帐内众人面露讶异。侍从奉上冰镇的梅汤,刘邦小心地抿了一口,酸甜的滋味让他想起沛县老家。
“听闻贤弟斩白蛇起义时,有老妇称白蛇为'白帝子',而称贤弟为'赤帝子'?“项梁开门见山地问。
刘邦手一抖,梅汤差点洒出。这事他只对萧何、樊哙几人说过,项梁如何得知?
“不过乡野谣传,不足为信。“刘邦谨慎地回答。
项梁却意味深长地笑了:“我年轻时曾师从黄石公学《太公兵法》,略通相术。贤弟额角峥嵘,双耳垂肩,此乃...“他忽然住口,转而问道,“贤弟可知陈胜为何败亡?“
刘邦思索片刻:“陈王称王太早,又不得民心...“
“正是!“项梁一拍案几,“陈胜一介戍卒,妄自称王,岂能长久?如今天下思楚久矣。我欲立楚王后裔为主,以聚民心,贤弟以为如何?“
刘邦恍然大悟——项梁这是在试探他的野心。他放下陶碗,正色道:“项将军乃楚国名将之后,德高望重。立楚王后裔为主,名正言顺,刘某自当效犬马之劳。“
项梁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正要再言,帐外突然传来喧哗声。项羽不等通报就掀帐而入,身后跟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叔父!范先生从江东回来了,有要事相告!“项羽大声道,目光却斜睨着刘邦,明显是要打断他们的谈话。
老者向项梁行礼,然后锐利的目光落在刘邦身上:“这位是?“
“沛县刘季,新来投奔的义军首领。“项梁介绍道,“这位是范增先生,我的首席谋士。“
范增雪白的眉毛微微一动:“可是斩白蛇的刘季?“
刘邦起身行礼,感到老者目光如刀,似要将他剖开看透。范增绕着他慢慢走了一圈,突然问道:“足下以为,秦何以能灭六国?“
帐内气氛骤然紧张。刘邦感到这是一个考验,沉思片刻答道:“秦法严明,赏罚分明,加之兵锋锐利,六国各自为战,故被各个击破。“
范增眼中精光一闪:“那么足下以为,如今反秦,当以何策为上?“
“合纵连横,共击暴秦。“刘邦不假思索,“秦虽强,然天下苦秦久矣,若诸侯同心,其力可断金。“
范增突然转向项梁,语出惊人:“主公,此人不可留!“
帐内一片哗然。项羽立刻按剑上前,眼中杀机毕露。刘邦浑身绷紧,手悄悄移向剑柄。
“先生何出此言?“项梁皱眉问道。
范增捋须道:“刘君胸怀韬略,非池中之物。今若不除,恐为后患。“
一阵死寂。刘邦感到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却强自保持镇定。他直视范增:“先生过誉了。刘某不过一介草民,为求活路而反秦。项将军德高望重,刘某愿效犬马之劳,绝无二心。“
项梁看了看刘邦,又看了看范增,突然大笑起来:“先生多虑了!如今天下共讨暴秦,正当广纳贤才,岂能因猜忌而自断臂膀?“他转向项羽,“羽儿,刘贤弟与你年岁相仿,今后当以兄弟相称。“
项羽脸色阴晴不定,但在项梁的目光逼视下,不得不向刘邦拱手:“刘...兄。“
刘邦连忙还礼:“项兄勇武过人,刘某久仰。“
项梁满意地点头:“好!今日我作主,你二人结为异姓兄弟,共谋大业!来人,备酒!“
酒宴上,项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不时炫耀他杀秦军的战绩。刘邦则小口啜饮,恰到好处地奉承几句。帐内气氛看似热烈,刘邦却注意到范增始终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他,而项羽每次与他碰杯时,眼中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
夜深时分,刘邦告辞回营。萧何早已在帐外等候多时,见他安然归来,明显松了口气。
“如何?“萧何低声问道。
刘邦摇摇头,示意回营再说。两人穿过已经安静下来的营地,月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回到临时安排的营帐,刘邦才长舒一口气,发现自己的手仍在微微发抖。他讲述了帐中经历,特别是范增要他死的那一幕。
萧何眉头紧锁:“范增乃当世奇才,他既看出沛公非池中之物...项梁今日保你,未必他日还会保你。“
“我知道。“刘邦灌了一大口水,“但现在我们需要项家军这棵大树。章邯大军就在三百里外,没有项梁,我们随时可能被碾碎。“
萧何沉思片刻:“为今之计,唯有暂且依附,暗中发展。项梁要立楚王后裔,此乃收拢民心之策。沛公不妨顺水推舟...“
正说话间,帐外传来脚步声。樊哙掀帘而入,满脸兴奋:“大哥!项将军派人送来了粮草兵器,还有二十副铠甲!说是给咱们的见面礼!“
刘邦与萧何对视一眼。项梁这是在示好,但背后是否有更深用意?
“替我谢谢项将军。“刘邦对来使说,又转向樊哙,“告诉兄弟们,明日开始按项家军规矩操练,不得懈怠。“
待所有人都退下后,刘邦独自站在帐外,望着不远处项家军大营的灯火。那里有精良的兵器、充足的粮草、训练有素的士兵...还有那个对他充满敌意的项羽和深不可测的范增。
夜风吹拂着他的面庞,带来远处战马的嘶鸣声。刘邦握紧了腰间的剑柄,那片白蛇鳞在贴身口袋里微微发烫。他知道,自己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寄人篱下的安全,一边是前途未卜的独立。而他的选择,将决定不止他一个人的生死。
三天后,项梁在薛城大会诸侯,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自号武信君,统率各路义军。刘邦被封为砀郡长,领本部人马归项羽节制。当项梁将印绶交到刘邦手中时,他注意到项羽眼中的不满几乎要化为实质。
“多谢武信君。“刘邦恭敬地行礼,心中却已下定决心——终有一日,他要站在比这里更高的位置,不再向任何人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