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西次三经

崇吾山 举父 蛮蛮

西方第三列山系最东边的一座山,叫作崇吾山,它雄踞于黄河的南岸,在山顶向北可以远眺冢遂山,向南可以望见䍃(yáo)泽,向西可以看到天帝的搏兽丘,向东可以望见(yān)渊。山中生长有一种树木,圆圆的叶子白色的花萼,开红色的花朵,花瓣上有黑色的纹理,结的果实与枳的果实相似,它有利于人类繁衍后代,人吃了就会儿孙满堂。山中生活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而胳膊上却有斑纹,后面长着豹子一样的尾巴,它擅长投掷,名叫举父。它有抚摸自己头的习惯,能举起石头掷人,所以名为举父。另外,山中还生活着一种鸟,其形状像一般的野鸭子,却只长了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因此无法独自飞翔,需要两只鸟结对比翼齐飞,它的名字叫蛮蛮,它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水灾。蛮蛮就是比翼鸟,其羽毛青红色,双鸟不并在一起就无法飞翔,因此古人把它作为夫妻同心的象征,夫妻恋人往往有“在天愿做比翼鸟”的誓言。周成王六年时,燃丘国献来一对雌雄比翼鸟,它们精力充沛,筑巢时从南海衔来丹泥,从昆仑山衔来元木。遇到圣贤的人治理国家时,它们就会飞出来汇集在一起,这也是周公治国有方、天下大治的祥瑞之兆。传说崇丘山有种鸟,只有一只脚、一个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须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翔。这是种吉鸟,人如果见到它,就会交好运;而如果能骑上它,则可长寿千岁。南方还有种比翼凤,无论飞翔、静止还是吃食、喝水,都不分离;即使死去,复生后也要在一起。除了比翼鸟之外,古人还有比目、比翼、比肩的说法。《尔雅·释地·五方》中记载,东方有种叫鲽的比目鱼,双鱼交绕,一起游动;西方则有比肩兽,与一种叫邛邛岠虚的兽相伴,经常给邛邛岠虚喂食甜草根,一旦遇到灾难,它就背着邛邛岠虚行走;北方还有比肩民,他们朝夕相处,共同进食,共同生活。古人视成双成对为吉祥,因此,不比不飞、不比不行的观念成为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内容。

鸭形礼尊

战国 高28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比翼齐飞、出入成双的比翼鸟有着鸭子一样不起眼的形貌,却代表了共结连理的美好愿望而流传至今,成为白头偕老的代名词。外貌相像的鸭子显然没有这些美丽的寓意,但它却为人们带来更实在的美味享受,它的形象还被做成酒器—尊,跻身为礼器一员。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举父 《尔雅音图》中,举父坐在树下,左顾右盼。汪本的举父样子像猴,双臂奇长。《禽虫典》本之举父正欲投掷石块,突出了举父善投的特点。

→清 汪绂图本

→清 《尔雅音图》

→清 《禽虫典》

戏水鸳鸯

明末清初 纵115厘米 横47.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鸳鸯同比翼鸟一样是永结同心、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有人认为“鸳鸯”二字是“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它们“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人们甚至认为鸳鸯一旦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只是孤独终老。其实这只是人们通过联想产生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将自己的幸福理想赋予美丽的鸳鸯。

长沙山一带

崇吾山往西北三百里,是长沙山。传说当年周穆王西游瑶池拜会西王母,归国时,西王母曾送周穆王到长沙山。泚(cǐ)水从这里发源,流出山涧后便向北奔流入泑(yōu)水,山上寸草不生,但盛产石青和雄黄。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互比 中国吉祥文化中,除了比翼鸟外,还有不比不视的比目鱼、互为首尾的枳首蛇、不比不行的比肩兽及共同生活的比肩民。

比目鱼 清 《尔雅音图》

比翼鸟 清 《尔雅音图》

枳首蛇 清 《尔雅音图》

比肩兽 清 《尔雅音图》

比肩民 清 《尔雅音图》

长沙山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是不周山。不周山很高,是天柱之一。其山形有缺,有不周全的地方,因而名叫不周山。它不周全,是共工怒触所致。水神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转而怒触不周山,将天柱撞断,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绷断了,于是天往西北方向倾斜,而大地则往东南方向塌陷。因为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是东起西落;因为大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大江大河纷纷改道,流向东海。站在不周山山顶,向北可以望见诸毗山,它高高地踞于岳崇山之上,向东可以望见泑泽;泑泽是河水潜入地下而形成的,从地下流出的水犹如喷泉涌出一样。这里还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果树,其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色的,人吃了这种果实就可以治愈忧郁症。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崇吾山一带

明 蒋应镐图本

崇吾山上站立着名叫举父的大猴,天空中还飞翔着双头鸟蛮蛮。钟山上站立着人面龙身的山神鼓;高高的天空中,灾鸟钦在虎视眈眈地飞翔。泰器山是观水的发源地,水中游着鱼身鸟翼的文鳐鱼。

《山海经》考证

《西次三经》中诸山的位置

《西次三经》脱离了《西山经》的地理方位顺序,越过二经到四经之间正常排序的地理方位,直接放在了四经以北以西的地域,明显与西次一、二、四经相分离。三经所记载地域的各山,位置分别为:崇吾山应在陕西佳县一带,不周山则应在内蒙古准噶尔旗到山西平朔间,泑水可能在内蒙古黄河前套(土默川盆地),钟山、槐江山大致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区,昆仑丘应该在陕西鄂尔多斯高原西南方,蠃母山大概是宁夏贺兰山,玉山应在甘肃冷龙岭或乌鞘岭,三危山疑是甘肃敦煌三危山,翼望山应在今日的新疆罗布泊地区。

峚山 丹木 玉膏

不周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就到了峚(mì)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丹木,其红色的茎干上长着圆形的叶子,开黄色的花朵而结红色的果实,果实的味道很甜,人吃了它就不会觉得饥饿。丹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稷泽,水中有很多白色的玉石。这里有玉膏,玉膏之源涌出时一片沸腾的景象,黄帝常常服食享用这种玉膏。这里还出产一种黑色玉石。用这里涌出的玉膏,去浇灌丹木,丹木再经过五年的生长,便会开出光艳美丽的五色花朵,结下味道香甜的五色果实。黄帝于是就采撷峚山中玉石的精华,而投种在钟山向阳的南坡,后来便生出瑾和瑜这类美玉,坚硬而致密,润厚而有光泽,五彩缤纷,刚柔相济,非常和谐。无论是天神还是地鬼,都来服食享用;君子佩带它,就能吉祥如意,避免灾殃。从峚山到钟山,间隔四百六十里,其间全部是水泽。在这里生长着许许多多奇鸟、异兽、神鱼,都是一些非常罕见的动物。

钟山 鼓

峚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就到了钟山。鼓是钟山山神烛阴的儿子,其形貌是人面龙身。钟山神在西方第三列山系的诸山神中占有较高地位,而且还兼有其他神职;虽然没有固定的祭祀仪式,但仍然受到世人祭拜。传说古时天上诸侯常有纷争,有一次,鼓施用诡计,联合一个叫钦(pí)的天神,在昆仑山南面将另一个名叫葆江的天神杀死了,天帝因此将肇事者鼓与钦杀死在钟山东面一个叫(yáo)崖的地方。二神死后灵魂不散,钦化为一只大鹗,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长有黑色的斑纹和白色的脑袋,还有红色的嘴巴和老虎一样的爪子,发出的叫声如同晨鹄(hū)鸣叫。钦是一种灾鸟,它一出现就有大的战争。鼓死后也化为(jùn)鸟,形状像鹞鹰,但长着红色的脚和直直的嘴,身上是黄色的斑纹,而头却是白色的,发出的声音与鸿鹄的鸣叫很相似,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会有旱灾。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胡本的鼓人面龙身,四足有翼。《神异典》中,鼓穿披肩围腰,四足为龙爪。汪本的鼓是关于鼓的诸绘本中最具特色的一幅,龙身盘曲,非常活泼。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神异典》

→清 汪绂图本

苍鹰图

明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27厘米

横5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钟山山神鼓死后所化的鸟,样子像鹞鹰,却是种灾鸟,和鹰形象惯有的寓意稍有出入。鹰这种苍劲有力的猛禽,历来是自由、力量、勇猛和胜利的象征,它锐利的双眼、极速的俯冲、捕猎时的果决,都让古人为之震惊。这幅苍鹰伫立在梅树干上的图,是画者用手指所作,相当精彩。

泰器山 文鳐鱼

钟山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是泰器山,观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入流沙。这观水中有很多文鳐(yáo)鱼,形状像普通的鲤鱼,有着鱼一样的身子和鸟一样的翅膀,浑身布满苍色的斑纹,却长着白色的脑袋和红色的嘴巴,常常在西海行走,在东海畅游,在夜间飞行。有人见过文鳐鱼在南海游动,大的有一尺多长,身上长着与尾巴相齐的翅膀。也有人把它叫作飞鱼,它们群飞过海面时,海边的人以为起了大风。传说歙(shè)州赤岭下有条很大的溪流,当地的人要在那里造一条横溪,文鳐鱼不得不下半夜从此岭飞过。那里的人于是张网进行捕捉,文鳐鱼飞过时,有一部分穿过了网,还有很多没穿过网的,就变成了石头。直到今天,每每下雨,那些石头就会变成红色,赤岭因此得名。文鳐鱼发出的声音如同鸾鸡啼叫,其肉味是酸中带甜,人吃了之后就可治好癫狂病,它一出现天下就会五谷丰登。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文鳐鱼 胡本的文鳐鱼鸟翅鱼身,身上有黑斑,嘴边没有须,正展翼飞翔。汪本中,文鳐鱼身上有深色斑纹,展翅飞翔中鱼须随风飘动。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汪绂图本

人物画陶尊

汉 高约18厘米 口径21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

人类在不断摸索的发展过程中,思想逐渐从那些伟大神秘的图腾转移到了“人”,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图腾式的神兽都被赋予人的面孔,连生活中器物上的图案也逐渐添加了人的形象。这件陶尊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彩绘人物画,画面线条流畅、人物传神。

槐江山 英招

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是槐江山。丘时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泑水。水中有很多螺蛳,传说神农氏教百姓播种五谷之前,原始先民多以螺为食物。槐江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石青、雄黄,还有很多的琅玕(似珠玉的美石)、黄金、玉石,山的南坡布满了粟粒大小的丹砂,而山的北坡多出产带符采的黄金白银。这槐江山的确可以说是天帝悬在半空的园圃,它由天神英招主管,而天神英招长着马的身子和人的面孔,身上的斑纹和老虎的类似,还长着鸟才有的翅膀。它巡行四海传布天帝的旨命,发出的声音如同用辘轳抽水声。在槐江山山顶向南可以望见昆仑山,那里光焰熊熊,气势恢宏。向西可以望见大泽,那里是后稷死后的埋葬之地。后稷是周的始祖,是姜嫄踏巨人脚印受孕而生。传说他刚出生时,就聪颖而先知先觉,他在尧舜时期担任掌管农业的官职,教黎民百姓种植农作物。他死后便遁入湖中,化身为大泽之神。大泽里面蕴藏有丰富的美玉,其南岸则生长有许多榣木。站在槐江山顶,向北还可以望见诸毗山,是一个叫作槐鬼离仑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也是鹰鹯(zhān)等飞禽的栖息地。山顶向东还可以望见那四重高的恒山,有穷鬼居住在那里,各自分类聚集在一起。槐江山中还有一条叫瑶水的河流,它清灵激荡,清冷彻骨。有个天神住在槐江山中,它的形状像普通的牛,却长着八只脚、两个脑袋,后面还拖着一条马的尾巴,它叫起来的声音如同人在吹奏乐器时薄膜发出的声音。它是兵祸的象征,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有战争。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槐江山附近

明 蒋应镐图本

槐江山旁的水边站立着山神英招;山中还生活着双头怪兽,被称为天神。昆仑山中生活着人面虎身九尾兽名陆吾;山坡上走动的四角如羊的怪兽是土蝼;天空中还飞翔着名叫钦原的毒鸟。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英招 《神异典》本的英招穿披肩围腰,前蹄抱拳于胸前,后蹄似人稳稳站立于水面之上。汪本中,英招人面马身,四蹄着地,一副粗犷桀骜之相。

→清 汪绂图本

→清 《神异典》

昆仑丘 陆吾 土蝼 钦原

槐江山往西南方向四百里,是昆仑丘,它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由天神陆吾主管。这位天神有着老虎的身子和九条尾巴,一副人的面孔,还长着老虎的爪子。它还兼管天上九域之部界,以及天帝苑囿之时节,因此又称天帝之神。《山海经》中,昆仑山共有三位山神,分别是《西次三经》中的陆吾,《海内西经》中的开明兽和《大荒西经》中的人面虎身神。这三位山神名虽不同,实则同一:它们神职相同,都是昆仑山神,且它们的形象都为人面虎。这三位英名显赫的山神,其形象大量出现在后世的器具上或画像中。山中还生活着一种野兽,其身形像普通的羊却长着四只角,名叫土蝼,是能吃人的。山中还栖息着一种鸟,形状像一般的蜜蜂,而大小却和鸳鸯差不多,名叫钦原。这种钦原鸟有剧毒,如果它蜇了其他鸟兽,这些鸟兽就会死掉,它刺蜇树木也会使树木枯死。除钦原外,山中还有另一种禽鸟,名叫鹑鸟,它主管天帝日常生活中各种器具和服饰。山中还生长着一种树木,形状像普通的棠梨树,却开着黄色的花朵,结出红色的果实,味道像李子却没有核,名字叫沙棠,可以用来避水,人吃了它就能入水不沉。山中还有一种草,名字叫(pín)草,形状很像葵菜,但味道与葱相似,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黄河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而东流注入无达水。赤水也发源于这座山,然后向东南流入氾天水。洋水也发源于这座山,然后向西南流入丑涂水。黑水也发源于这座山,然后向西流到大杅山,这座山中有许多奇怪的鸟兽。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陆吾 汪本的陆吾人面明显,九条尾巴散开并高高扬起,较符合经文所记。胡本的陆吾处理颇有意思,为九首人面虎身兽,把开明兽的形象也糅合进来了。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汪绂图本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乐游山周边

明 蒋应镐图本

乐游山是桃水的发源地,水中有四足蛇形鱼鱼。蠃母山上站着身拖犳尾的山神长乘,天空中还飞翔着一只名胜遇的长尾鸟。玉山上,山神西王母在一团祥云环绕之中,山上还有一只样子像狗的吉兽是狡。

乐游山 蠃母山 鱼 长乘

昆仑山再往西三百七十里,是乐游山。桃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稷泽,这里到处有白色玉石,水中还有很多(huá)鱼,形状像普通的蛇却长着四只脚,是能吃其他鱼类的。传说鱼在晚上能发光,其叫声和鸳鸯类似,它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大旱灾。

往西走四百里水路,就到了流沙,从这里再西行二百里便是蠃(luǒ)母山。天神长乘主管这里,他是上天的九德之气所化,其外形像人,背后却长着一条犳的尾巴。相传大禹治水到桃水时,有一个长人代表天帝把黑玉书交给了他,这个人就是长乘。蠃母山上有很多美玉,山下则青石遍布而没有水。

玉山 西王母

蠃母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就到了玉山,这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的形貌与人很像,但却长着豹一样的尾巴和老虎一样的牙齿,而且喜好啸叫,她蓬松的头发上戴着玉胜,相貌十分怪异,她就是掌管灾厉和刑杀的天神。传说东方天帝帝俊有十个太阳儿子,他们非常顽劣,常常一起出现在天空,烤得大地禾苗不生,百姓叫苦连连。神人后羿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下界,看到民不聊生的情况,便拉开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人间又恢复了生机。可因射死了帝俊的九个儿子,后羿和妻子嫦娥被贬下了凡间,不允许再踏上天庭一步。嫦娥惧怕人间生老病死,就让后羿到西王母那里求取不死灵药,以求长生不死。后羿到了玉山后,西王母非常慷慨地给了后羿两份由不死树的果实炼成的不死药;结果两份灵药都被嫦娥偷吃,嫦娥也因此飞上了月宫。到周穆王西游时,这位东方的天子行到玉山,曾受到西王母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穆王心存感激,向西王母施以大礼。当晚,西王母在瑶池为天子作歌,祝福他长寿,并希望他下次再来。穆王也即席对歌,承诺顶多三五载,将再来看望故人。玉山中还栖息有一种野兽,其形状像普通的狗,身上却长着豹子的斑纹,头上还长着一对牛角,名字叫狡,它吼叫起来的声音如同狗叫。狡是一种瑞兽,它在哪个国家出现,哪个国家就会五谷丰登。另外,山中还有一种鸟,身形像野鸡,通身长着红色的羽毛,名叫胜遇,是一种能吃鱼的水鸟,它的叫声如同鹿鸣,是水灾的象征;哪个国家出现胜遇,哪个国家便会发生水灾。

华贵的王母

清 任薰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243.5厘米 横122.2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是中国神话中的重要人物。西王母之名最初见于《山海经》,为半人半兽形象,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集结成形。有人认为她可能是母系氏族时期原始部落的女首领,是部族的最高权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负责主持祭祀。后世,西王母的形象逐渐演变为美貌华贵的女神,且拥有至高权力。图中云雾缭绕的瑶池里,众仙女吹拉弹唱演奏着美妙的乐曲。仙乐飘飘中,五彩斑斓的彩凤载着她从云端徐徐降落。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西王母 汪本的西王母为一老妇,长裙下露出一对兽爪,突出了原始山神的形态特征。《神异典》本的西王母以君主的身份出现,身边的三青鸟也演变为三侍女了。

→清 汪绂图本

→清 《神异典》

象征权力的杜岭方鼎

商 高100厘米 河南省博物院藏

大禹治水之后曾铸九鼎以示权威,自此之后,鼎便成为王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杜岭方鼎是商代中期体形最大的礼器,斗形方腹,立耳,四个圆柱形空足,腹部装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

轩辕丘周边

玉山再往西四百八十里,是座轩辕丘,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洵水从轩辕丘发源,向南流入黑水,水中有很多粟粒大小的丹砂,还有很多石青、雄黄。相传轩辕丘是轩辕黄帝居住的地方,黄帝曾在此娶西陵氏女,因此这座山叫作轩辕丘。

轩辕丘再往西三百里,是积石山,山下有一个石门,黄河水漫过石门向西流去。此山物产丰富,万物俱全,无所不有。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曾经凿开积石山,让黄河水通过,并从这里率领众人疏导黄河,一直到龙门。大禹治水的千秋功业,就是从积石山开始的。

积石山再往西二百里,是长留山,天神白帝少昊就居住在这里。少昊是西方的天帝,金天氏,名挚,传说他曾在东海之外的大壑,即五神山之一的归墟,建立了一个国家,名叫少昊之国。少昊之国是一个鸟的王国,其百官由百鸟担任,而少昊挚(鸷)便是百鸟之王。后来,他来到西方做了西方天帝,和他的儿子金神蓐收共同管理着西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长留山的物产很特别,都带有花纹:山中的野兽都是花尾巴,而禽鸟都是花脑袋,连山上盛产的玉石也带着五彩的花纹。山上有神磈(wěi)氏的宫殿,这个神主要掌管太阳落下西山后向东方的反照之景。

鹤——有仙性的神鸟

东汉 高6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人的思维中,鹤总是跟“仙”字联系在一起,称为仙鹤。这种联系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源于很久以前,人类虚幻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神兽,如“毕方”之类的神鸟即生着鹤的模样。后来,鹤又成了长寿的象征,古人有仙人驾鹤西去的传说。这件陶鹤似乎在向天鸣唳,又仿佛欲振翅高飞,形象简练却栩栩如生。

章莪山 狰 毕方

长留山再往西二百八十里,是章莪山,山上寸草不生,却遍布着瑶、碧一类的美玉。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其形状像赤豹,却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吼叫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它的名字叫狰。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仙鹤,但只有一只脚,身上的羽毛是青色的,上面有红色的斑纹,还长着一只白色的嘴,其名字叫毕方,它整天叫着自己的名字。毕方是一种神鸟,传说是木头所生,故被称为木之精。相传当年黄帝在西泰山上召集鬼神时,毕方扮演的就是随行神鸟的护卫角色:六条蛟龙为黄帝驾象车,毕方随车而行,蚩尤在前面开道;风伯扫尘,雨师清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在地上匍匐,凤凰在天空飞舞,整个队伍气势壮观,威风异常。传说汉武帝时期,其他国家曾经献独足鹤作为贡品,满朝官员都不认识,只有东方朔知道它是《山海经》里所记载的毕方,于是一时间,满朝皆习《山海经》。毕方还是一种兆火之鸟,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会发生怪火。传说毕方常常衔着火种在人家屋子上兴怪火。据说陈后主时,很多独足鸟汇聚在大殿上,纷纷用嘴划地,并写出文字,大意为:独足鸟上高台,一切都要化为灰烬。古人把毕方看作火之兆,某地发生大火之后,当地文人往往以为是毕方所为,于是便撰《逐毕方文》之类的文章以禳灾。另外,因为毕方形貌似鹤,而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寿禽,所以也有一种毕方主寿的说法,认为人如果见到毕方鸟,就可长寿。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胡本的狰身披豹纹,独角偏右,五条尾巴向下卷曲,满脸威猛桀骜地朝我们走来。汪本的狰浑身黑色,五条尾巴高高扬起,正昂头向天呼唤。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汪绂图本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章莪山边的群山

明 蒋应镐图本

章莪山上生活着独角五尾怪兽狰,山顶上还站立着独足长嘴的奇鸟毕方。阴山中形似狸猫的怪兽为天狗。三危山上的四角怪兽名,站在高高山岩上的鸟是鸱。天山上那个四翼怪物便是帝江。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毕方 《禽虫典》本的毕方为人面大鸟,立于山头之上,俯视众生。受毕方主寿说法的影响,胡本的毕方为独足鹤形。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禽虫典》

阴山附近

从章莪山再往西三百里,是阴山。浊浴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蕃泽,水中有很多五彩斑斓的贝类。山中栖息着一种野兽,形状像狸猫,白脑袋,名字叫天狗,常发出“猫猫”的叫声,人饲养它便可以抵御凶害之事的侵袭。传说白鹿原上原来有一个叫狗枷堡的村子,在秦襄公的时候,曾有天狗降临,只要有贼,天狗便狂吠而保护整个村子。天狗有食蛇的本领,它也被看作是可以抵御凶灾的奇兽,这种说法直到今天仍在流传。

阴山再往西二百里,是符惕(tì)山,山上森林茂密,树木以棕树和楠木树为主;山下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一个叫江疑的神居住于此。在这座山上,常常落下怪异之雨,风和云也从这里兴起。

三危山 三青鸟

符惕山再往西二百二十里,是三危山,也就是现在敦煌的三危山。上古帝尧时期,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战败三苗于丹水,三苗首领兜暂时“臣服”。哪知他安静一段时间后又多次作乱,尧便将三苗的一部分民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三青鸟就栖息在这三危山中,青鸟就是专门为西王母取食的神鸟。这座三危山占地广阔,方圆百里,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身子是白色的,头上还长着四只角,它身上的硬毛又长又密好像披着蓑衣,名字叫(ào yē),它很凶猛,是一种食人兽。山中还栖息着一种奇怪的鸟,它长着一个脑袋却有三个身子,外形与(luò)鸟很相似,名字叫鸱(chī),据说就是猫头鹰。鸱是一种神鸟,它的形象作为威猛与必胜的象征,大量出现在商周的礼器中。鸱的形象还带有某种神圣的性质,到了汉代,鸱作为灵魂世界的引导者、守护者,常常见于与丧葬有关的绘画中。而在后世,这种猛禽,由于其外形与声音丑恶,却一直被视为不祥之鸟。

出猎

元 刘贯道 绢本 设色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狗作为人类的挚友,几千年来一直承担着看家护院的重任。它极度的忠诚及对外人的凶狠,使其逐渐扮演了保护神的角色,狗枷堡的村民就有天狗相护。不过,狗也不乏其他方面的用途,比如打猎时,它就如同弓箭、骏马一样不可或缺。在忽必烈庞大的出猎队伍中,猎犬早已冲出了视线。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鸱俗称猫头鹰,《吴友如画宝》中有猫头鹰图。胡本的鸱形态似雕,未见一首三身的特征。汪本中,鸱一首三身,是诸绘本中与经文最切合的了。

→清 汪绂图本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吴友如画宝》

鸱尊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周时期,鸱的形象作为威猛与必胜的象征,大量出现在当时的礼器中,与后世形成鲜明对比。这件大型的鸱尊,周身布满纹饰,其形象带有神圣的气质。汉代时,猫头鹰因其大眼睛,也被作为灵魂世界的引导者、守护者,常见于与丧葬有关的绘画中。

山 天山 耆童 帝江

三危山再往西一百九十里,就到了山,山上遍布美玉,却没有石头。天神耆童居住在这里,他发出的声音常常像是在敲钟击磬,他是颛顼之子,相传是音乐的创始人。山山下到处是一堆一堆的蛇。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帝江 胡本的帝江颇符合经文所记,在一副肉皮囊上长有四翼六足。汪本中,混混沌沌的一堆周围,伴有火光,以表示混沌作为中央之帝的神性。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汪绂图本

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是天山,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还盛产石青和雄黄。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汤谷。山里住着一个神,外形像黄色口袋,皮肤红得像丹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混混沌沌没有面部和眼睛,但他却精通唱歌跳舞,还是原始先民的歌舞之神,他就是帝江(hóng)。帝江就是浑沌,是中央之帝。传说东海之帝倏和南海之帝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极好。倏与忽便商量要报答浑沌的深情厚谊,他们认为,人人都有眼耳鼻口七窍,用来视听食息,唯独浑沌什么都没有,便决定为浑沌凿开七窍。于是他们一日一窍,一连凿了七天;七窍凿成,浑沌却死了。

饰蛇纹的玉人

商后期 高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崇奉龙的中国人,似乎对蛇也有着某种虔敬和畏惧;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蛇被当作龙的近亲,成了具有神性的生灵,但凡颇具神力的神或怪都会操蛇,蛇仿佛就是其伟大神格的标志。蛇的神性被流传到后世,这件玉人的右腿即饰à形蛇纹,再配上人物雍容的气度,他可能是一个上层贵族或弄臣。

泑山 翼望山

再往西二百九十里的地方,是泑山,天神蓐收居住在这里。蓐收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儿子,为西方的刑神、金神,掌管上天的刑狱。蓐收和他的父亲少昊同时又是司日入之神。蓐收又名神红光,指的是太阳升降时,日光在天空中遇到不同的云层,呈现不同的颜色和不同形状的光彩。传说蓐收右耳有蛇,长着人的脸面和老虎的爪子,后面还拖着一条白色的尾巴,手上拿着斧钺,威风凛凛。泑山上盛产一种可用作颈饰的玉石,在其向阳的南坡,遍布着瑾、瑜一类美玉,而其北坡则遍布石青、雄黄。站在这座山上,向西可以望见太阳落山的情景,红日浑圆,气象万千。天神红光,也就是蓐收掌管着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西方第三列山系中的诸山

明 蒋应镐图本

泑山上,人面兽身的山神蓐收高踞于云端。翼望山中的独目怪兽名;高山之巅还站立着三头奇鸟名。西方第三列山系的山神均为羊身人面神。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禽虫典》本的为狸状怪兽,其独目为纵目,长在脸面正中间。胡本中,形象独特,为二目五尾的豹状怪兽,五尾呈扫把状而高高扬起。

→清 《禽虫典》

→明 胡文焕图本

从泑山往西走一百里水路,便到了翼望山。山上光秃秃的,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和一般的狸猫类似,但只长着一只眼睛,后面还有三条尾巴,其名字叫(huān)。它能发出百种动物的鸣叫声,饲养它可以避除凶邪之气,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黄疸病。山中还栖息着一种鸟,外形像普通的乌鸦,却长着三个脑袋、六条尾巴,还经常发出像人笑声般的声音,它的名字叫(qí tū),吃了它的肉,人就不会做噩梦,还可以避除凶邪之气。《北山经》中的带山上有种鸟,也叫,它的样子像乌鸦,羽毛为有红色纹理的五彩色,乃雌雄同体,可自行繁殖;它与翼望山的同名却不同形,也不同类。

玛瑙串饰

战国 每粒长0.8~2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玛瑙色泽温润,华美异常,历来与珍珠齐名。我国自古盛产玛瑙,数千年来,玛瑙一直作为中国雕饰的重要原材料。这套串饰即由玛瑙制成,简单大方却又精美绝伦。

西方第三列山系诸山神

总计西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尾,从崇吾山起,到翼望山止,一共二十三座山,连绵六千七百四十四里。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羊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山神时,要把祀神的一块吉玉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稷米。

本图根据张步天教授《〈山海经〉考察路线图》绘制,图中记载了《西次四经》中阴山到崦嵫山共十九座山的今日考证位置。

(此路线形成于西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