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章 刘备公孙瓒开战,李世民攻幽(1)
幽州刺史府内烛火摇曳,公孙瓒摩挲着案上的青铜虎符,眼中映着跳动的火苗。堂下公孙羽、公孙续按剑而立,田豫捧着舆图躬身,赵云银枪斜倚,严纲、单经、邹丹三人铠甲上的雪粒尚未化尽。
“刘备据冀州,屯粮积草,早成心腹大患。“公孙瓒猛地拍案,震得案上酒盏叮当作响,“今发兵五万,白马义从一千,先取常山!待破此城,邺城便如探囊取物!“
田豫展开地图,指尖划过常山山脉:“主公,常山城池虽小,却扼守太行要道。刘备若遣援兵,三日内必至。“
“怕他何来!“公孙续嗤笑,“我白马义从纵横北疆,踏平刘备小儿的乌合之众如踩蝼蚁!“
赵云却皱眉道:“刘备帐下有关羽、张飞二将,勇冠三军。末将以为,不可轻敌。“
公孙瓒挥手打断:“子龙多虑了!明日辰时出兵,定要让刘备知道,幽州铁骑的厉害!“
与此同时,冀州邺城府邸内,刘备正与众人议事。张良抚须沉吟,郭嘉轻摇羽扇,关羽、张飞按刀肃立,陈庆之身披软甲,身姿挺拔如松。
“报——!公孙瓒亲率五万大军,已至常山城下!“斥候浑身浴血,扑倒在地。
刘备神色凝重:“诸位先生,常山若失,冀州危矣。不知谁愿领兵御敌?“
陈庆之踏前一步:“庆之愿往!请主公拨精兵十万,定叫公孙瓒有来无回!“
“好!“刘备起身,亲手将玄甲军虎符递到陈庆之手中,“这八百五十玄甲军,乃我冀州精锐,就交予陈元帅统领!关羽、张飞、鲲鹏刘仁、张武、刘铉、宇文成基听令,随陈元帅出征!张良、郭嘉、李秘三位先生,也请随军参谋。“
“末将遵命!“众将齐声应道,
常山城下,公孙瓒的骑兵已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城楼上,常山太守望着漫山遍野的旌旗,冷汗湿透了后背。
“放箭!“随着一声令下,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攻城的幽州军。公孙瓒挥刀劈开飞来的流矢,怒吼:“给我架云梯,强攻!“
白马义从如鬼魅般掠过护城河,弯刀闪着寒光。城墙上滚木礌石纷纷落下,惨叫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震天动地的马蹄声。陈庆之的十万大军赶到了!玄甲军在前开路,铁甲映日,恍若黑云压城。
“杀!“关羽舞动青龙偃月刀,刀锋过处血光飞溅;张飞挺着丈八蛇矛,吼声如雷;鲲鹏刘仁长枪如游龙,挑翻一个又一个敌兵;张武的五背驼牛大铁枪横扫千军,所到之处人马俱碎;刘铉双鞭翻飞,流星锤呼啸着砸向敌阵;宇文成基挥舞八楞紫金锤,一锤下去便是血肉横飞。
公孙瓒脸色大变:“怎会如此之快!“他强自镇定,挥动令旗:“全军列阵,迎敌!“
两军短兵相接,喊杀声震天。赵云挺枪冲入敌阵,枪尖连挑数将;严纲、单经、邹丹各率部众死战。然而冀州军势如破竹,幽州军渐渐抵挡不住。
公孙羽见势不妙,拍马直奔陈庆之:“拿命来!“话音未落,宇文成基的紫金锤已迎面砸来。公孙羽举刀格挡,却被巨力震得虎口发麻,几乎握不住兵器。
混战中,关羽望见公孙瓒的帅旗,大喝一声:“贼子休走!“青龙偃月刀舞成一片刀光,直取公孙瓒。公孙瓒挥刀相迎,两人大战二十回合,公孙瓒渐落下风。
“主公快走!“严纲奋力杀到公孙瓒身边,挡住关羽。公孙瓒趁机拨转马头,率残部突围。
残阳如血,常山城外尸骸枕藉。公孙瓒望着阵前浴血而立的冀州军,猛然摘下头盔掼在地上:“再放白马义从!今日定要踏平此城!”三千白马铁骑自后阵奔涌而出,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马颈下的铜铃随着疾驰发出令人心悸的声响。
陈庆之勒住战马,望着来势汹汹的敌军,对身旁的张良道:“白马义从久负盛名,不可硬拼。传令三军,且战且退,引敌军入城!”
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刀劈开迎面而来的敌骑,刀锋所至,血花四溅:“元帅!敌军攻势太猛,这样下去...”
“云长莫急!”陈庆之目光如炬,“我早有安排!”他手中令旗一挥,冀州军阵形忽变,两翼精锐骑兵突然向城中撤退,中军则组成盾牌阵缓缓后退。
公孙续见敌军后退,大喜过望:“父亲!敌军怯战了!乘胜追击!”公孙瓒眯起眼睛,望着城头飘扬的战旗,心中忽生疑虑。但他不甘心就此罢手,咬牙下令:“全军追击!”
白马义从如离弦之箭冲入城门,马蹄声在狭窄的街道上回荡。突然,城墙上梆子声骤响,无数滚木礌石从天而降,惨叫声顿时响起。公孙瓒脸色大变:“中计了!快撤!”
然而为时已晚。陈庆之在城头冷笑一声,手中令旗再次挥动。埋伏在街巷中的冀州军蜂拥而出,关羽、张飞率领精锐骑兵从两侧杀出,玄甲军则手持陌刀,组成钢铁防线封住退路。
公孙羽挥舞长枪左冲右突,却被刘铉的双鞭缠住枪头。刘铉冷笑一声,手腕一抖,流星锤呼啸着砸向公孙羽。公孙羽仓促躲避,战马却被击中后腿,将他掀翻在地。
混战中,赵云与宇文成基狭路相逢。宇文成基的紫金锤挟着千钧之力砸来,赵云银枪如灵蛇出洞,巧妙地卸去对方劲力。两人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
公孙瓒望着被分割包围的部众,心如刀绞。他挥舞弯刀,拼命杀开一条血路:“义从听令!结阵突围!”白马义从不愧是精锐之师,迅速组成圆阵,刀光闪烁间,冀州军竟一时难以攻破。
陈庆之见敌军困兽犹斗,深知强攻必损兵折将。他下令鸣金收兵,冀州军缓缓退入城中,紧闭城门。
公孙瓒望着城头重新竖起的战旗,吐了一口血沫,咬牙道:“陈庆之,我定要让你血债血偿!”他整顿残部,在城外扎下营寨,准备来日再战。而此时的常山城内,陈庆之正在与众将商议破敌之策,
晨雾未散,公孙瓒便擂响战鼓。白马义从三千骑列成锥形阵,马蹄裹着棉帛,在雾霭中如鬼魅般逼近城门。公孙续手持狼牙棒立于阵前,望着城头飘扬的冀州战旗狞笑:“今日定要踏碎这龟壳!“
城门吱呀洞开,八百五十玄甲军鱼贯而出。陈庆之身披玄铁鱼鳞甲,身后张良、郭嘉并辔而立。玄甲军甲胄相连,黑铁面具遮住半张脸,唯有冷冽的目光穿透晨雾。
“放箭!“公孙瓒令旗一挥,千余骑弯弓齐射。玄甲军立刻结成龟甲阵,特制的玄铁盾牌将箭矢纷纷弹落,仅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公孙瓒瞳孔骤缩——寻常箭矢竟难伤对方分毫!
“冲阵!“公孙续率先策马,白马义从如白色浪涛席卷而来。玄甲军阵中突然开出数条通道,待敌骑临近,陌刀手从盾后暴起。刀锋足有六尺长,寒光一闪,两匹白马的马头连同骑士的头颅被齐齐斩落。
宇文成基舞动八楞紫金锤,专挑白马义从的重甲骑士。锤落处人马俱碎,鲜血溅在雪白的马鬃上,煞是刺眼。赵云银枪连刺,却发现玄甲军的锁子甲柔韧异常,枪尖屡屡被弹开。
公孙羽挥舞长枪突入阵中,却见一员玄甲将领横枪拦住。正是鲲鹏刘仁,枪杆横扫如黑龙出渊。公孙羽仓促格挡,虎口震裂,长枪几乎脱手。张武趁机催动一字板肋玉麒麟,五背驼牛大铁枪横扫,三名白马义从顿时被扫落马下。
混战中,玄甲军渐渐结成环形阵。他们手持短刃,专砍马腿,白马义从的骑射优势瞬间被瓦解。公孙瓒见状急令鸣金,却见陈庆之突然摘下头盔,高声喊道:“玄甲军听令!变阵!“
玄甲军迅速分成五队,如五条黑龙直插白马义从阵心。关羽、张飞各率一队骑兵从两翼包抄,青龙偃月刀与丈八蛇矛所到之处,血肉横飞。公孙续的狼牙棒击中一名玄甲兵,却见对方晃了晃,竟又挺枪再战。
“撤!快撤!“公孙瓒看着折损过半的白马义从,心痛如绞。残部且战且退,玄甲军却不追击,只是缓缓退回城中。陈庆之望着满地狼藉,对张良道:“白马义从虽勇,但玄甲军更擅近身搏杀。不过公孙瓒老谋深算,明日必有后招。“
夜幕降临,公孙瓒帐内灯火通明。他抚摸着爱马的鬃毛,咬牙道:“明日,定要让他们见识真正的铁骑!“帐外,铁匠们正在连夜打造特制的破甲锥,
高句丽王宫内,檀香混着浓重的药味弥漫在空气中。寝殿的烛火被寒风撩拨得左右摇晃,在墙壁上映出扭曲的黑影。太子李世民跪在蟠龙纹床边,紧紧握着父亲李蒙枯瘦如柴的手。
李蒙的龙袍已经显得宽大松垮,曾经英武的面容如今布满了皱纹,眼眶深陷,气若游丝。他艰难地转动着眼珠,看着眼前的儿子,嘴唇翕动,想要说些什么。
“父皇,您且好生休养,太医们定能医好您的病。”李世民强忍着眼中的泪水,声音哽咽。
李蒙却缓缓摇了摇头,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世民...高句丽的担子...以后就交给你了...”他剧烈地咳嗽起来,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汉人...对我高句丽虎视眈眈...百济和新罗...也不安分...你要...守护好这万里河山...
“儿臣定不负父皇重托!”李世民重重叩首,额头抵在冰凉的青砖上。
李蒙颤抖着伸手,想要抚摸儿子的脸庞,却在半途无力地垂下。他的目光最后扫过寝殿内熟悉的一切,喉间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便没了气息。
殿外的钟鼓声骤然响起,低沉而哀婉,回荡在整个王宫。宫女和太监们的哭声响成一片,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平壤城。
三日后,登基大典在太极殿举行。李世民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缓步走上象征至高权力的宝座。殿下,满朝文武身着朝服,整齐排列,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的群臣。他深知,自己接过的不仅是皇位,更是高句丽的安危。汉帝国的强大令周边各国胆寒,百济和新罗在汉人的支持下蠢蠢欲动,时刻威胁着高句丽的边境。
“诸位爱卿,如今我高句丽内忧外患,隋人野心勃勃,百济、新罗伺机而动。”李世民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朕愿与诸位同心协力,富国强兵,保我高句丽安宁!”
宰相长孙无忌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臣愿竭尽所能,辅佐陛下成就大业!”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效忠。
登基后的李世民立刻着手改革。他广纳贤才,整顿吏治,减免百姓赋税,鼓励农桑。在军事上,他加强边境防御,招募青壮,训练新军。
一日,边境传来急报,百济联合新罗,趁着高句丽国丧之际,进犯北部边境。李世民闻讯,拍案而起:“百济、新罗欺人太甚!朕亲自率军出征!”
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出,高句丽军民士气大振。李世民身着战甲,骑在高头大马上,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边境。
在鸭绿江边,高句丽军队与百济、新罗联军对峙。李世民登高远望,看着敌军的营帐绵延数里,却毫无惧色。他召集众将,制定战术。
“百济和新罗联军看似强大,实则各怀心思。”李世民分析道,“我们先以精锐骑兵冲击新罗军阵,待其混乱,再集中兵力攻打百济。”
战斗打响,李世民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冲入敌阵。在他的带领下,高句丽军队如猛虎下山,勇猛无比。新罗军队本就战斗力较弱,在高句丽的猛烈攻击下,很快便溃不成军。
百济军队见势不妙,想要撤退被高句丽军队死死咬住。经过一天的激战,百济、新罗联军大败,丢下无数尸体仓皇逃窜。
此役大获全胜,李世民班师回朝。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这一战不仅稳固了他的统治,更向周边各国展示了高句丽的实力。
然而,李世民深知,真正的威胁来自北方的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