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生不凡,打小立志做圣贤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秋,浙江余姚县发生了一件怪事,瞬间登上热搜[1]:一位姓郑的女子怀孕十四个月却一直没有分娩。

不久,她的婆婆岑(cén)老太太在睡觉时忽然梦到一位身披绯红色玉衣、自带仙乐的天神从云中飘然而来,将怀中的婴儿递给她后又飘然而去。

岑老太太突然惊醒,随即听到家中传出婴儿的啼哭声。她噌一下跳下床,迈着三寸金莲冲进产房,发现儿媳已诞下一名男婴,而这名男婴就是王阳明。

岑老太太连忙将梦中之事告诉了丈夫王天叙。王天叙既惊又喜,认定孙子是天神从云中送来的福娃,因此给他取名王云。

由于岑老太太的梦太过神奇,以至于王家再次冲上热搜。乡亲们议论纷纷,还给王阳明出生的那栋楼取名“瑞云楼”。

传说,黄帝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帝喾(kù)一出生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王阳明有天神加持,应该也具备语言天赋吧?但奇怪的是,他五岁时还不会说话。

有一天,王天叙正在陪王阳明跟一群孩子玩耍,一位神僧恰巧路过,看到王阳明后,不禁连连叹息。

这时,王天叙恍然大悟,原来“王云”这个名字泄露了天机,以致孙子至今不会说话,于是给孙子改名“王守仁”。神奇的是,王阳明不但能立刻说话,而且能滔滔不绝地背诵爷爷曾经读过的书籍。
迷雾小剧场
“王守仁”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意思是孔子说:“智慧所能得到的,却不能靠仁德守住它,即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智慧所能得到的,靠仁德又能守住它,却不以庄严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就不会敬重你。”至于大家为什么都叫他“王阳明”,是因为他后来曾居住在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子”。

自从改过名字之后,王阳明跟被神仙点化过似的,处处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王阳明十岁时,王家迎来一件天大的喜事,他爸王华考中了状元。

不久,王华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成为一名京官。
很显然,王华在都城北京将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正是因为如此,王华决定移居北京。

在王华高中状元的第二年,王天叙便带着王阳明移居北京。
途经金山寺时,王天叙与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喝酒撸串。其间,他诗兴大发,想赋诗一首,但想了半天却没有写出一个字。
这时,王阳明连忙出来救场,并吟咏道:
古诗今读
金山如拳头一样大,却仿佛打破了扬州江面,从水底耸入天际。喝醉了,倚靠着妙高台赏月,吹着玉箫,使得洞中的神龙沉醉入眠。

众人压根不相信一个小屁孩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便以“蔽月山房”为题,让王阳明再创作一首。王阳明不假思索地吟咏道:

这首诗虽然意境一般,但是视角独特,颇有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味道。众人听罢,无不折服,纷纷称赞王阳明将来能靠文章名扬天下,而王阳明却这样说。

进京的第二年,王阳明就读于北京的一家民办学校。
相传,他起初是一名学渣,整天翘课与一群熊孩子做军事游戏。
娱乐连连看
王阳明与熊孩子们是如何做军事游戏的呢?熊孩子们手持自制的军旗站在四周,王阳明自任大将,居中调度。王阳明一声令下,熊孩子们左旋右转,犹如排兵布阵一般。

有一天,王华出门时撞见了正在做游戏的王阳明,劈头盖脸地将王阳明臭骂一顿,岂料却被王阳明的一番话噎得无言以对。
独家爆料台
父子二人是如何打口水战的呢?王华说:“我们王家靠读书才变得显赫,你整天搞一些没用的东西想干什么?”王阳明反问道:“读书有什么用?”王华气呼呼地回答说:“读书可以做大官。我能高中状元,全靠读书。”王阳明继续反问道:“爸爸高中状元,子孙也能高中状元吗?”王华冷笑道:“你想得美!只有我一世能中状元!你想中状元,还得好好读书!”王阳明笑道:“只有一世能中状元,我才不稀罕呢!”听罢,王华差点气死,便将王阳明暴打一顿。

王阳明不稀罕做状元,那么他稀罕做什么呢?两个字:圣贤。
他为什么想做圣贤呢?还要从一次散步说起。

一天,王阳明与同学在长安街上散步,突然碰到一个相士。
相士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差点惊掉下巴。相士对他说:“你的胡须长到衣领时,能进入圣境;长到上丹台[2]时,能结圣胎;长到下丹田时,能结圣果。”

此后,王阳明经常一边静静地读书,一边做人生规划。
有一天,王阳明突然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老师给出一个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告诉学生的答案:“好好读书,然后金榜题名。”但是,王阳明却不认同。

王华听说儿子想做圣贤是什么反应呢?他没有感到欣喜,而是感觉儿子异想天开。

注释:
[1]热搜:网络用语,指网站从搜索引擎带来最多流量的几个或者是几十个关键词及其内容。
[2]上丹台:差不多胸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