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古全和,小名叫根儿,于民国二十二年古历六月初五,出生在平度县西北乡田庄镇古家庄。
古家庄地处山东胶东半岛中部的丘陵地带。从古家庄往东南,地势高低起伏,步步升高,直到城南的顾家庄;从古家庄往西北,地势高低起伏,步步走低,直到莱州湾。
古家庄地下水丰富,水位高,住在低洼处的人家,掘地三四尺就是水,几乎家家天井里都有水井。盛夏雨季,有些人家有时用瓢就能从井里舀水来用。老人们传说,古家庄古时候不叫“古家庄”,而叫“洼里”,她改名“古家庄”,是在浑河东岸古庄的古氏子孙迁移到这里,繁衍起来很久后的事。古家庄树多,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
古家庄非集非镇,常住人口不过百户,是个不起眼儿的小屯落,她小有名气,最初是因为她在大清朝同治年间出了一位脾气古怪的秀才,大号古天清,是根儿的曾祖父。古秀才和一般读书人不一样,他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写得一笔好字和一手好文章,却不肯随俗,去应试求官,而是在古家庄以西十几里路的西官庄的大户人家蓝秀才家默默地坐馆教书,先后教出了六名秀才和三位举人,其中的一位焦姓举人名列乡试榜首,还在聊城地区做过一任县官,而且官声不错,古秀才因而被一些读书人誉为名师,远近闻名。古秀才去世后,家道中落,他的独生儿子古文元落难流落关外,客死在吉林省扶余县,后来古秀才的孙子,也就是根儿他爹古世才,中兴家道,万里寻父,把他父亲古文元的遗骨请回老家,风风光光地葬入祖坟,他的孝行深深地感动了众乡亲,古秀才一家因而再次扬名乡里,古世才的孝名远扬附近许多州县,他因而被众乡亲盛誉为“二十五孝”,传扬数十载,至今老人们还在讲古世才兄弟万里寻父的动人故事,以教化后生子孙。
古家庄小有名气还因为她庄前庄后树木特别多,更有大片的杨树林。而她周围的村庄只有北面濒临柳河的姜家庄沿河一带有野生的成片的垂柳,每到春末夏初,柳丝轻飏,山雀齐鸣,算是一景。其他像北面的傅家庄、东南的白家庄、正南的田庄,西南的小古家庄和西面的高家庄,都没有种树的好传统,庄里庄外树木都不多,更没有成片的林地。而古家庄的人自古好种树,据说这是他们古姓先人从浑河镇的古庄带来的好习惯。古家庄不仅家家房前屋后都有树,庄南还有混杂着洋槐、梧桐、柳树、榆树、臭椿和国槐等树木的成片的高大茂密的加拿大杨树林,和生长在树荫蔽天的林间空地上的葛藤等野花杂草,总面积不下百亩。春末夏初,各种鸟雀纷纷到来,洋槐花盛开,香气四溢,那时古家庄就是一座鸟语花香绿荫遍地的大花园。夏秋时节,整个儿的古家庄,都荫蔽在绿树丛中。据老人们传说,古家庄南的这片杨树林是由坟地发展演变而来的。如今庄里各家的坟茔都修在自己家的地里,大多在村北。但是早些年,比如几百年也许是上千年以前,古家庄人的墓地都在庄南,这片树林所占土地就曾经是公共墓地,各姓都有先人埋葬在这里。虽说如今庄南的几乎所有的古墓主人的后人都已不知去向,早就没有人知道它们各属谁家,逢年过节也没有人到墓前来给它们添土烧纸致祭了,但是人们依然保持着对于故去的先人的敬畏,极少有人敢于想到平掉这些老坟茔。只是大清宣统年间,古秀才本家的一个侄子,也就是后文将提到的母老虎黎氏的孙子,古文元的一个堂兄,如今的暴发户古文举,曾经勾结官府,编造故事,伪造文书,强词夺理,试图仰仗青岛日本人的恶势力,平掉林中的古墓,把这块土地据为己有,结果引发全庄各姓男女老少的公愤。古文举见众怒难犯,只能作罢,这些古老的坟地也就和掩映着它的这片树林一起,继续被作为公共土地和景观保留下来了。
古家庄小有名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古家庄的子孙外出谋生和移居外地乃至外国如朝鲜、印度、南洋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有人说这可能是由于古姓人家的子孙有迁徙流浪的习惯。传说他们的远祖曾从山东西部迁往大西南的四川,几百年前,他们的有些后人又从四川迁回山东。传说古姓从四川迁回山东的是兄弟三人,落户在古家庄以西40里路浑河边上的始祖是他们三兄弟中的老三,他在那里繁衍子孙,尔后那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村庄——古庄。若干年后,古庄的有些古姓子孙又从那里往东迁,迁到这里,并改“洼里”为“古家庄”,如今古姓子孙仍然在往东扩散。古姓的男性成年子孙,每年大年除夕都不远十里百里从东往西结伴赶到浑河镇古庄去祭奠他们的先祖。不过多数人不认同这种把古姓子孙外出谋生的原因归结为他们流浪成性,而是认为因为平度天灾多,有民谣为证:“平度州,十年九不收,收一收,吃九秋。”有些人家,遭遇天灾,欠下重债,面对绝路,不得不痛别热土,流落他乡,这也有民谣为证:“死逼梁山闯关东,走投无路下崴子。”“崴子”就是“海参崴”,原本是中国的土地,后被俄罗斯强占,此刻“下崴子”就是“背井离国”了。根儿的祖父和父亲,以及他们所有的姑父舅父等男性亲眷,都闯过关东,下过俄罗斯,去过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古家庄人的日常用语中,混杂着一些外国语词汇,比如,他们把邋里邋遢、格调低下的穷苦人叫“嘎杂子”,把炉子叫“别列气”,把大口有横梁儿提手儿的小铁桶叫“维达罗儿”,把穷苦劳工叫“老勃代”[1]等等。
外出逃难谋生的古姓儿孙,极少数人像古世才一样挣了几个钱,回到了故乡,重振家业,过上了好日子,而更多的人则不得不在外国或是外地落户,有的甚至下落不明,无声无息地消逝在异国他乡。
注释
[1]均为音译的俄语词汇。如“嘎杂子”,是俄文“哥萨克”的音译,在古家庄是对于格调儿低下、不讲信义的男人的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