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问道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半本真经

1985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三月的北风依然刮得人脸生疼,许明远裹紧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缩着脖子穿过钢铁厂家属区坑洼不平的水泥路。

“明远!许明远!“

身后传来熟悉的喊声。许明远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车间主任老马,但他还是停下脚步,转身挤出个笑容:“马主任,早。“

“还早?都迟到十分钟了!“老马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圆胖的脸上泛着油光,“这个月第三次了,再这样下去,我看你转正的事要黄!“

许明远低下头,盯着自己露出脚趾的解放鞋。鞋尖上沾着一片枯黄的梧桐叶,他轻轻踢了踢,叶子碎了。

“我跟你说话呢!“老马提高了嗓门,“你爸临走前把你托付给我,你就这么报答?整天魂不守舍的,知不知道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咱们厂?“

“知道了,马叔。“许明远低声应着,眼睛却瞟向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一群麻雀扑棱棱飞过,消失在厂区高耸的烟囱后面。

老马叹了口气,拍拍他的肩膀:“去吧,今天三号炉检修,你去帮张师傅打下手。“

许明远点点头,快步走向车间。钢铁厂永远充斥着金属撞击声、蒸汽嘶鸣声和工人们的吆喝声。三年前父亲因工伤去世后,他顶职进了厂,从学徒工做起。再过三个月,他就能转正,拿到每月四十二块五的工资,成为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可许明远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十八岁的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醒来,望着斑驳的天花板发呆。他总觉得人生不该只是这样——上班、吃饭、睡觉,日复一日,直到退休或者像父亲一样意外离世。

下班后,许明远没有直接回家。他绕道去了厂区后面的废品收购站。这里堆满了各种破铜烂铁、旧书废报,是他在枯燥生活中的唯一乐趣所在。

“小许来啦!“收购站的老赵头从一堆废纸中抬起头,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黄牙,“今天刚到一批书,你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许明远蹲下身,在一堆泛黄的书本中翻找。大多是过期的《红旗》杂志和破损的课本,偶尔能找到几本小说,都已经被翻得卷了边。

突然,一本没有封面的线装书引起了他的注意。书只剩后半部分,纸张泛黄脆弱,但上面的毛笔字依然清晰。许明远小心翼翼地捧起来,扉页上三个褪色的字迹映入眼帘:《南华真经》。

他心头一震。去年在厂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中国古代哲学简史》,里面提到过这本书,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也叫《庄子》。

“老赵,这个多少钱?“许明远的声音有些发抖。

“嗐,破书一本,你要就拿去。“老赵头摆摆手,“不过小许啊,少看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小心被人举报。“

许明远道了谢,把书塞进怀里,心跳如鼓。回家的路上,他感觉怀中的书像一块烧红的炭,烫得他胸口发疼。

母亲上夜班去了,家里空无一人。许明远顾不上吃饭,迫不及待地取出那半本书,就着昏黄的灯泡读起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那些文字像一泓清泉流入他干涸的心田。许明远如饥似渴地读着,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恍然大悟。当他读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时,泪水不知不觉滑落脸颊。

那一夜,许明远第一次失眠了。窗外月光如水,他反复翻看那半本残卷,直到东方泛白。

第二天上班,许明远魂不守舍。张师傅让他递扳手,他递了锤子;让他关阀门,他开了另一个。中午休息时,他躲在更衣室继续看书,连午饭都忘了吃。

“你小子中邪了?“下午,张师傅终于忍不住问道。

许明远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张师傅,您相信人可以通过修行得道成仙吗?“

张师傅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你小子是不是看《少林寺》看魔怔了?那都是封建迷信!咱们工人阶级要相信科学!“

许明远没有反驳,但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许明远像变了个人。他不再和工友们打牌喝酒,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寻找一切与道家有关的书籍。可惜那个年代,这类书籍少之又少,而且大多被归为“封建糟粕“。

五月的一个周末,许明远骑车去了市里的古旧书店。店主是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听说他要找道家典籍,警惕地打量他半天。

“年轻人,研究这个做什么?“店主压低声音问。

“就是...感兴趣。“许明远含糊地回答。

店主摇摇头:“现在没人敢卖这些。不过我听说白云观最近要重新开放了,或许...“他突然住口,摆摆手,“算了,当我没说。“

许明远却记在了心里。回家后,他翻出地图,发现白云观在邻省,距离有两百多公里。

“你去哪?“见儿子收拾行李,母亲担忧地问。

“妈,我想出去走走。“许明远没敢说实话。

“请假了吗?“

“请了三天。“许明远撒了谎。其实他打算旷工。

第二天天没亮,许明远就背着简单的行囊出了门。他兜里装着攒了半年的三十六块钱和那半本《南华真经》,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车厢里挤满了人,汗臭味、烟味和方便面的气味混杂在一起。许明远靠窗站着,望着飞速后退的景色,心跳加速。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小伙子,去哪儿啊?“对面坐着的老大爷好奇地问。

“白云观。“许明远脱口而出。

老大爷眼睛一亮:“巧了,我也在那下。你去烧香?“

“我...我想学道。“许明远鼓起勇气说。

老大爷上下打量他,突然压低声音:“现在哪还有人敢公开收徒?不过...“他凑近许明远,“我认识观里的一位老道长,或许能引荐一下。“

许明远又惊又喜,连忙道谢。火车轰鸣着穿过隧道,黑暗笼罩了车厢,也掩盖了他脸上兴奋的红晕。

然而,当他们在傍晚时分赶到白云观时,眼前的景象让许明远的心沉到了谷底。观门紧闭,墙上还残留着斑驳的标语痕迹。透过门缝望去,院子里杂草丛生,显然已经荒废多年。

“这...“老大爷也愣住了,“我去年还来过,明明听说要重新开放的...“

许明远站在观门前,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涌上心头,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去。

“我就在这等。“他对老大爷说,“说不定明天会开门。“

老大爷摇摇头,留下地址让他有事可以去找自己,然后叹息着离开了。

夜幕降临,许明远在观门外的石阶上坐下,取出干粮啃了几口。五月的夜风还带着凉意,他裹紧外套,借着月光继续读那半本《南华真经》。

“谁?“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

许明远吓得跳起来,转身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不知何时站在了观门口。老人身穿打着补丁的灰色道袍,手持拂尘,目光炯炯有神。

“我...我想学道。“许明远结结巴巴地说。

老人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落在他手中的书上:“《南华经》?“

许明远连忙点头:“只有后半本。“

“跟我来。“老人转身推开观门,吱呀一声,门竟然开了。

许明远跟着老人走进荒废的道观。月光下,断壁残垣间杂草丛生,唯有正殿还算完整。殿内供奉的神像已经残缺不全,香案上积了厚厚的灰尘。

老人点燃一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狭小的空间。他示意许明远坐下,然后问道:“为何学道?“

许明远愣住了。他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被那些文字深深吸引,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我...我不知道。“他诚实地说,“就是觉得心里空,看到这些书,就不空了。“

老人笑了:“倒是实在。道法自然,强求反失。“他接过许明远手中的残本,翻了几页,“你可明白其中真意?“

许明远摇头:“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读着就觉得舒服,好像...好像回到了家。“

老人点点头,突然问道:“你从何处来?“

“北山钢铁厂。“

“做什么的?“

“钳工学徒。“

“为何放弃?“

这个问题像一把刀刺进许明远心里。他低下头:“我没放弃...只是请了假...“

“谎言。“老人轻声道,“你的眼睛骗不了人。“

许明远感到一阵羞愧,同时也惊讶于老人的洞察力。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实话实说:“是,我旷工了。我不想一辈子待在工厂里,像我爸那样...我想...我想找到人生的意义。“

油灯的火苗跳动了一下,在墙上投下两人晃动的影子。老人沉默良久,终于开口:“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你心有执念,如何见道?“

许明远似懂非懂,但老人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那晚,他们谈了很久。老人没有直接教他什么,只是让他背诵《清静经》,然后逐句解释。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许明远才惊觉已经过去了一整夜。

“天亮了,你该回去了。“老人站起身。

“可我还没...“许明远急了。

“道不可轻传。“老人从袖中取出一本手抄的小册子递给他,“这是《清静经》全文,回去抄写百遍,自然有所领悟。“

许明远双手接过,如获至宝:“那我还能再来吗?“

“有缘自会再见。“老人微微一笑,转身走向后殿,身影很快消失在晨雾中。

许明远在观门前站了很久,直到阳光驱散晨雾。他小心地收好小册子,踏上了归途。

回厂的路上,许明远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他不再迷茫,也不再恐惧。老人给他的不仅是那本《清静经》,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然而,等待他的是严厉的处分通知——因连续旷工三天,他被记大过一次,转正延期半年。

“明远啊明远,你让我说你什么好!“马主任痛心疾首,“你妈为了你操碎了心,你就这么报答她?“

许明远低着头,但心里异常平静。他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虽然前路茫茫,但内心从未如此坚定。

那天晚上,母亲红着眼睛问他去了哪里。许明远跪在她面前,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妈,我不想一辈子当工人。我想学道,想像古人那样修身养性...“

“你疯了吗?“母亲震惊地看着他,“那是封建迷信!要是被人举报,咱家就完了!“

“不是迷信,是哲学,是文化。“许明远拿出那本《清静经》,“您看看,这里面教人向善,教人心平气和...“

母亲翻了几页,表情渐渐缓和,但依然忧心忡忡:“可你靠什么生活?修道能当饭吃吗?“

许明远沉默了。他知道母亲说得对,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追求显得那么奢侈。

“给我一年时间。“最后他说,“如果一年后我还是无所成就,就安心回厂上班。“

母亲长叹一声,没有再反对。她知道儿子骨子里像他父亲一样倔强,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从那天起,许明远过上了双重生活。白天,他是勤勤恳恳的钳工学徒;晚上,他在灯下研读道经,练习打坐。他按照老人的要求,抄写《清静经》,一遍又一遍。

一个月后,许明远再次请假去了白云观,但观门紧闭,老人不知所踪。他在观前守了三天,最后失望而归。

夏去秋来,许明远的修行渐入佳境。他学会了在嘈杂的车间里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繁重的劳动中体会“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工友们发现他变得沉默寡言但更加沉稳,不再参与他们的闲谈,但需要帮助时总是默默伸出援手。

1986年春节前夕,许明远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正式辞职,前往武当山寻师学道。

“你疯了!“母亲哭着说,“武当山那么远,你一个人去,万一...“

“妈,我已经想好了。“许明远平静地说,“这一年我读了很多书,越来越确定这就是我要走的路。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觉得我的'自然'就在那里。“

母亲知道拦不住他,只好含泪为他准备行装。她把家里所有的积蓄——一百二十块钱缝进许明远的内衣口袋,又塞给他一包自家腌的咸菜。

“常写信回来。“临行前,母亲紧紧抱住他,“要是...要是过不下去就回家,妈永远等你。“

许明远点点头,强忍泪水转身离去。火车站人潮汹涌,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揣着那几本已经翻烂的道经,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就在火车即将开动时,一个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请问,这里有人吗?“

许明远抬头,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站在过道上,手里也拿着一个布包。女孩约莫二十出头,皮肤白皙,眼睛明亮有神。

“没有。“许明远往里挪了挪。

女孩坐下后好奇地打量他:“你去哪儿?“

“武当山。“许明远简短地回答。

女孩眼睛一亮:“真巧!我也是!“

许明远惊讶地看着她:“你去旅游?“

“不,我去学道。“女孩压低声音说,然后从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道德经》,“我叫周雨桐,我爸是知青,回城后一直研究这个,我也跟着学了一些。“

许明远突然觉得胸口一热,仿佛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知己。他伸出手:“许明远,我也去学道。“

两只年轻的手在摇晃的车厢里握在一起,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就此开始。

火车轰鸣着向南驶去,载着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驶向云雾缭绕的武当山,驶向未知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