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童年生活》:幸福的童年

临拉斯帕伊大街上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一个女婴的啼哭划破了黎明前的夜空,小西蒙娜·德·波伏瓦仿佛在用她的哭声昭告世人,她出生了。

1908年1月9日,凌晨4点30分,在巴黎蒙巴那斯林荫道103号,临拉斯帕伊大街上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一个女婴的啼哭声划破了黎明前的夜空,小西蒙娜·德·波伏瓦仿佛在用她的哭声昭告世人,她出生了。

1914年前,蒙巴那斯区还残存着农村的痕迹,波伏瓦家住的楼房是一幢圆形建筑,他们家住在二楼。两年后,楼下开了一家咖啡馆,就是后来著名的圆顶咖啡馆。后来,这里渐渐城市化,许多新型建筑在农场和修道院周围的菜地以及果园中拔地而起,波伏瓦居住的瓦文十字路口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

波伏瓦家族介于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之间,她的祖父在巴黎市政机关工作,曾当过省长助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家资。父亲乔治·德·波伏瓦是祖父的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又懒又笨,讨厌学习,爱吵闹,又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就会发火,甚至对乔治动手。

乔治身体瘦弱,他与哥哥的兴趣刚好相反,他不喜欢体育运动和激烈的游戏,只醉心于读书和学习,学校每次举行考试他都能获得优秀奖,因此深得母亲和老师的喜爱。

乔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对演戏的喜爱近乎痴迷,梦想成为一名演员。为了模仿那些他崇拜的男演员,他把自己的脸剃得光光的,一有空就去上朗诵课,研究化妆术,参加业余剧团。虽然他有一定的表演天赋,但迫于世俗,最后还是报考了法学院,成了一名律师。工作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加入了一个业余的戏剧团体,利用假日登台表演。

母亲弗朗索瓦丝·布拉瑟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外祖父是一位银行家。虽然弗朗索瓦丝是家里的老大,但她并没有得到家庭的重视,因为她的母亲只钟爱父亲,对儿女的感情有些淡漠。弗朗索瓦丝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是个优等生,她常常为能引起老师的重视而欣喜。但欣喜过后,一想到淡漠的母亲以及父亲对5岁妹妹莉莉的偏爱,她的心里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弗朗索瓦丝常常感到孤独,没有人能理解她,她只能把苦涩的秘密默默埋在心底。直到后来遇到乔治,她才变得自信阳光起来。有了孩子后,弗朗索瓦丝把自己儿时没有享受到的母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尤其对跟她长得很像的波伏瓦呵护备至。

波伏瓦幼年时期的家境比较富裕,家里的家具都是白色的,但在她的印象中,家留给她的却是一种由红色、黑色和暖意交织在一起的模糊又朦胧的安全、惬意的感觉。因为家里的房子是红色的,地毯、餐厅、玻璃门上带花纹的绸帘子以及爸爸书房里的窗帘也是红色的,而房间里的梨木家具已变黑,当她钻进书桌下那块凹陷的地方,蜷缩在黑暗中时,就会有一种既安全又温暖、惬意的感觉。波伏瓦的幼年时期就是在这种温暖、舒适的氛围里度过的。

陪伴波伏瓦最多的是女用人露易丝,她们两人住一个房间,波伏瓦的日常起居都由她来负责。露易丝年轻但不漂亮,也没有什么秘密,在波伏瓦的眼中,她仿佛是为了照顾自己而存在的。白天,她经常带波伏瓦去卢森堡公园玩耍,到了晚上,她就坐在波伏瓦身边,给她看图画、讲故事。对于波伏瓦来说,露易丝的存在就像脚下的土地一样自然且必不可少。

和露易丝与她朝夕相伴相比,妈妈对她反倒显得有些疏远,她给波伏瓦的感觉更多的是慈爱之情。“我常常坐在她的膝头上,钻在她幽香、温暖的怀里,在她那少妇的皮肤上印满吻;夜里,她有时会出现在我的床边,像图画里的美人一样美丽,不是穿着绿色绒长袍,上面点缀着一朵淡紫色的花,就是穿一件黑得闪闪发光的长袍。”但妈妈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如果波伏瓦不小心惹她生气,她就会“两眼瞪着她”,说一些激烈的话语,让小波伏瓦感到害怕。

波伏瓦很少见到父亲乔治,因为他每天都要去法院上班,波伏瓦经常看见他夹着公文包,里面装着一些不可触碰的“资料”。乔治对自己的生活似乎很满意,蓝眼睛里总是洋溢着快乐。每天傍晚下班,他都要给妻子带回一束鲜花,然后相互拥抱并发出愉快的笑声。他也逗波伏瓦笑,让她唱歌,还在她的鼻尖下变出一枚一百苏的硬币,让她惊得目瞪口呆。

波伏瓦两岁半的时候,妹妹埃莱娜出生了,她像爸爸一样,有着金色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大家都叫她宝贝蛋。波伏瓦一开始对妹妹有些忌妒,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散了,因为妹妹会走路以后,几乎成了她的影子:同她穿一样的衣服,玩一样的游戏,过同样的生活。

波伏瓦爱学习,她常常扮作老师,给自己的玩具娃娃们上课,有了妹妹以后,妹妹就变成了她的教学对象。对波伏瓦来说,有一个会说话且愿意服从她的“学生”,真是莫大的快乐。

虽然妹妹很听姐姐的话,但偶尔她们也会发生争吵,也自然每次都是波伏瓦占据上风。不过,吵急了妹妹也会和她对骂。争吵过后,她们通常不会冷战太久,很快就和好如初了。

波伏瓦的玩具不多,除了跟妹妹一起游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无聊的时候,她喜欢站在阳台上,看圆顶、多姆和巴蒂饭店之间来往的顾客,这里是蒙巴那斯人的生活三极。

著名的酒商巴蒂曾做过乔治·桑的厨师学徒,他的饭店最有特色(只上一个菜),也是全区最贵的。但奇怪的是,美国和德国客人却更喜欢光顾那里。而且,莫迪里亚尼、凯斯林、毕加索都是“圆顶”的常客,他们常在那里聚会闲谈,只是波伏瓦那时还小,不认识他们。

每年夏天,乔治都会带领家人回老家休假。前半个假期,他们在爷爷家。爷爷退休后,住在乌泽什附近的一座花园住宅里,他蓄着银白的连鬓胡子,头戴鸭舌帽,胸前还佩戴着一枚荣誉勋章。看到小儿子一家到来,他很高兴,笑嘻嘻地迎接他们。在这里,波伏瓦认识了很多树木、花草和小鸟,她玩得很开心,觉得爷爷的花园就像一座丰富多彩的宝藏,永远探索不尽。

假期过半后,他们会去姑姑家。姑姑嫁给了附近的一个乡绅,生了两个孩子,他们通常会赶着马车来迎接波伏瓦一家。比起爷爷,姑姑显得有些冷淡。姑父留着小胡子,穿着马靴,手里拿着赶马的鞭子,令波伏瓦有些害怕。姑姑家的花园比爷爷家的大,但有些荒芜和单调。波伏瓦喜欢与姑姑家的两个孩子罗贝尔和玛格德莱娜待在一起,他们一个比她大5岁,一个比她大3岁。在这里,她可以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奔跑、跳跃,触摸一切她感兴趣的东西,像在爷爷家一样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岁半那年,家里把她送到一所颇有名气的私立学校——德西尔学校读书。一想到从此就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了,波伏瓦异常兴奋。因为她喜欢学习,她感到日常生活已经不能满足她对知识的渴求了。为了培养她对文学的兴趣,爸爸特意整理了一本诗集送给她,并教她如何声情并茂地朗诵那些诗。妈妈不仅是她学习上的督导员,还亲自送她上下学。为了能够辅导她,甚至特意去学了英语和拉丁语。

波伏瓦没有让父母失望,她的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很快在学校脱颖而出,老师们都亲昵地叫她“小才女”。从父母赞许的眼神中,波伏瓦看到了鼓励和被爱,这让她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一定是他们最爱的孩子。

一天晚上,她听见妈妈用平稳又稍带点好奇的声音问爸爸:“这两个孩子你更喜欢哪一个?”那一刻,波伏瓦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她屏住呼吸,等待爸爸说出她的名字。可是,她失望了,爸爸给出的答案是:“西蒙娜更爱动脑筋,而宝贝蛋那样温柔……”最后父母一致同意,要给姐妹俩一样的爱。

这个结果虽然很公平,但却令波伏瓦气恼,因为她觉得自己年龄大,更有知识和经验,父母虽然对她和妹妹的爱是同等的,但应该更看重她一些。但同时她又很庆幸,感叹自己幸亏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妹妹,这样的人生,才让自己的童年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