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医体质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养生篇

第一章 气虚体质养生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中“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

一、气虚体质的主要表现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气虚就是气的不足或减少导致脏腑组织功能减退。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功能活动旺盛,气衰则功能活动减退。气虚体质主要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不良状态,体力和精力都明显缺乏,稍微活动一下或正常工作、运动就有疲劳及不适的感觉。现代医学将这种情况归于亚健康范畴。气虚体质的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明显低于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乏力疲倦,常出虚汗,动则更甚,可见舌淡苔白、脉虚弱等。气虚体质主要表现为脾肺功能偏弱。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临床表现为饭量减少,肚子胀,饭后更为严重,大便不成形,四肢自觉没劲,总觉得气短不爱说话,面色发黄,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不足和卫表不固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生化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喘无力,气短,活动后更加严重,身体疲乏不爱说话,声音低怯,痰多清稀,面色发白,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固,出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

二、气虚体质的成因

气虚体质常由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因大病、久病、年老体弱,元气大伤;长期过度用脑,劳伤心脾;重体力劳动者或者是职业运动员,时间长了会伤气。长期的形过劳或神过劳都会耗气。有一些女性为了身材苗条长期节食,形成气虚。

三、气虚体质易感疾病

气虚的人容易发胖。气虚发胖,多数呈现一种又胖又没力的情况。脾气不健,清阳下隐,则久痢久泄。气陷于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因为气虚不能升提,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下垂等症状。气虚不能固摄,则容易自汗、尿多、大便次数多而溏、崩漏、白带过多。气虚肠道蠕动无力则便秘。节食可引起气虚,使女性月经量减少,色淡,甚至闭经。

四、气虚体质养生原则:补脾益气

气虚体质总的养生原则为补脾益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因而气虚体质者首先要注重补脾、健脾。另外,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故脾、胃、肺、肾皆当调护。

1.饮食养生

《饮膳正要》云:“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也就是说,善于养生者,不能暴饮暴食,应该少食多餐。这与我们的饮食养生原则——细水长流相一致。而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经常吃一些方便食品及快餐,这些食品多含有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或为油炸食品,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自助餐的出现也造成了很多人暴饮暴食,过饱则增加脾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肥胖。目前我国性早熟的发病率为1.25%~2.32%,以上这些坏习惯也是造成我国儿童性早熟的元凶。气虚体质者饮食上还应忌冷抑热,经常吃冷饮,尤其是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因其过凉,很容易伤脾胃,食物过热也会损伤脾胃。

那么气虚体质应吃什么食物呢?宜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大麦等谷物都有养胃气的功效;马铃薯、胡萝卜、木耳、山药、樱桃、葡萄、鸡肉、鹅肉、兔肉、牛肉、狗肉、大枣、龙眼等食物也有补气、健脾胃的功效(表1-1~表1-5)。

表1-1 气虚体质宜食食物——谷物类

表1-2 气虚体质宜食食物——肉类

续表

表1-3 气虚体质宜食食物——蔬菜类

表1-4 气虚体质宜食食物——水果类

表1-5 气虚体质宜食食物——干果类

可见,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许多谷物类、肉类、蔬菜、水果等都有补气的作用。

2.精神养生

《饮膳正要》云:“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思虑过多则伤脾,而气虚体质的人本身就脾气虚,思虑过多则脾气更虚,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气虚体质的人忌思虑过多。

3.起居养生

中医有“避风如避箭”之说。有的人爱开窗睡觉,这很容易受“贼风”的侵袭。“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第二天早上容易引起偏头痛,甚至面瘫。早晚温差变化大;尤其秋末冬初时节,常有冷空气袭来,容易受凉感冒,可能诱发哮喘等病,气虚体质的人一定要重视避风寒。过劳则伤气,有一种病叫“气虚劳复”,是指温病瘥后余邪未尽,正气大虚,因劳而复发。

4.药物调治

宜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等。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功用为益气健脾。可以治疗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人参为珍贵的中药材,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的功效。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方中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

人参

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在方中渗湿健脾为佐。

炙甘草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甘缓和中为使。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实验研究表明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碱和组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于胃肠溃疡的愈合。

(2)参苓白术散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治法的常用方剂。

方中山药为补气食品,凡气虚体质或久病气虚者,宜常食之。山药可以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故凡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方药中,都常用到它。

莲子性平,味甘、涩,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等功效。莲子除含有大量淀粉外,还含有β-谷甾醇、生物碱,及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莲子有镇静、强心等多种作用。

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入脾、胃经,有健脾养胃、解暑化湿、补虚止泻的功效,另外,白扁豆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膳食纤维、维生素A、B族维生素、酪氨酸酶等。

薏苡仁又称薏米,是补身药用佳品。有健脾、渗湿、止泻、排脓的功效。冬天用薏米炖猪脚、排骨和鸡,是一种滋补食品。夏天用薏米煮粥,又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补剂。薏米因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补益食品,经常食用薏米食品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效果。薏米能增强肾功能,并有清热利尿作用,因此对浮肿患者也有疗效;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概率;薏米中含有一定的维生素E,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使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并且它对青春痘留下的痘印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薏米

砂仁有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排除消化道积气。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可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另外,桔梗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功效。

参苓白术散具有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渗不伤正的特点。除脾胃气虚证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本方和胃渗湿,兼有保肺之效,亦可治肺损虚劳诸证,为“培土生金”法的常用方剂。

(3)玉屏风散

汗出较多的人可选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本方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

黄芪

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黄芪、白术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为佐药。诸药相伍,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少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本方主治表虚自汗,症见汗出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5.四季养生
(1)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是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能力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的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受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2)夏勿贪凉,冬宜平补

夏日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喜欢贪凉,表现为大汗后游泳降温,然而人体大量出汗之后,全身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及毛孔扩张,以利散热,此时若跳进水里游泳,全身皮肤大面积接触冷水,就因体温骤变和冷刺激而极易受凉患病,甚至会发生抽筋等意外。若饭后游泳,体内的血液不得不优先供应运动器官,消化器官的供血量大大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受到抑制,直接影响消化和吸收。另外,水对腹部的压力亦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妨碍食物与胃液、肠液等消化液的充分混合,久之会导致胃肠道疾病。

冷饮解暑,大量吃冷饮不仅会降低食欲,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功能,而且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抑制消化液的分泌,造成消化不良。同时会降低胃肠的抵抗力,诱发消化道疾病。

风扇伴眠,风扇对着人体不断吹风时,由于流动空气的传导和对流作用,身体吹到的一面体表热量迅速散失,皮肤血管和汗腺随之收缩,吹不到的一面皮肤温度仍然较高,表皮血管及汗腺仍是舒张的,体温调节中枢来不及调节,就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出现头昏头痛、乏力懒散、腰酸背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深秋初冬,正好是秋收冬藏的时候,是最适合补养的季节。身体的补养并不是越补越好,要注意选择“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切忌滋补过旺。兔肉、鱼肉、鸭肉、鸡肉等都是冬季滋补佳品,银耳、山药、莲子、白扁豆等都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的作用,尤其适合冬季益中补气、滋养润燥的要求。

6.经络调养

选穴: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

不懂针灸不敢用毫针刺的,可以选择按摩和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孟子》记载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

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也可以用点按的按摩手法,每天点按这四穴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穴,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的交会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反胃,吐酸水,消化不良,肠鸣,腹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等。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气海穴主治绕脐腹痛,大便不通,泄痢不禁,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形体羸瘦,四肢乏力等。

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神阙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绕脐腹痛,脱肛,泄痢,便秘,妇女不孕等。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五输穴之一。有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之功效。本穴还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