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坐标之81位历史人物回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姜子牙和公元前11-前6世纪的世界文明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存续将近800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史书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两周。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宗周镐京(今陕西西安)。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共传十二王,约280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洛阳),这段时期称东周,其中以“三家分晋”为界,又分为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将军摎攻灭西周国,俘获周赧王,收缴了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同年,周赧王去世,周王室再无后人继承王位,东周正式灭亡。此后,秦国继续扩张,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姜子牙生活于公元前1100-前1000年左右,确切生卒年无记录。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其籍贯东海,大致位于当今山东区域。据史记记载,姜子牙先祖曾辅佐夏禹治水,功绩斐然,因而受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申(今河南南阳北)等地,遂以姜为姓。不过,时光流转至姜子牙所处时代,家族已然走向衰落。

早年,姜子牙为维持生计,从事过多种营生,或在市井中宰牛卖肉,或经营酒肆。但即便身处困境,他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始终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军事韬略以及治国理政之术,一心期盼能有机会施展抱负。

直至70岁(也有的说当时姜子牙年龄更大),姜子牙的命运迎来重大转机。文王在狩猎途中,于渭水北岸(即现今陕西渭河)与姜子牙相遇。二人一番交谈后,文王大喜,认定姜子牙正是自己寻觅已久的贤才,即刻邀其一同乘车返回国都,并尊为太师。这便是广为人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典故的由来,姜子牙以独特方式,终于等来了赏识他的明主。

姜子牙进入周国后,与文王共同谋划如何使周国强盛并推翻商朝统治。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在外交方面,设法孤立商朝,暗中联络对商纣王不满的诸侯,促使他们归附周国;军事上,积极训练士卒,储备粮草,提升周国军事力量。诸多谋略皆出自姜子牙之手,随着这些举措逐步施行,周国声誉日隆,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纷纷归服,实力日益强盛。

公元前1050年,文王离世,儿子武王姬发即位。

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残暴无道,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导致众叛亲离。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殷商灭亡。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

武王战胜商朝后,姜子牙因赫赫战功受封于齐地(今山东北部和东部),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成为齐国开国之君。齐国初建之时,面临诸多困境,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周边势力侵扰不断。姜子牙因地制宜,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之策,重用贤能之士;文化方面,简化西周繁琐礼仪,顺应当地风俗,既保留周礼的权威性,又使民众易于接纳,迅速稳定了统治秩序;经济上,充分利用齐国的矿产及鱼盐资源,大力发展冶炼、纺织、渔盐等手工业,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齐国由此逐渐走向富强,为日后崛起为东方大国奠定根基。

姜子牙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微末之境崛起,辅佐西周成就伟业,又开创齐国辉煌。其政治远见、军事谋略、用人之道以及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人物。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视其为本家先贤,尊其为“百家宗师”。在民间传说与文学创作中,姜子牙更是被神化,成为智慧与正义的象征,其事迹千古流传,激励着后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把握时机,成就非凡事业。

西周初年的另一位传奇人物是周公旦。

周公旦,生卒年不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在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中,周公旦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为周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武王去世后,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当时,周朝初建,局势动荡,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果断决策,于公元前1040年左右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稳定了周朝的统治秩序。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旦在公元前1037年主持营建洛邑,使之成为周朝的东都,这一举措对于巩固周王室对天下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致力于制度建设,完善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加强了周王室对各地的控制;宗法制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规范了贵族内部的继承秩序;井田制则对土地分配和农业生产进行了规范,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经济的基础。

在文化方面,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礼仪和音乐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政治、祭祀、社交、家庭等各个方面,成为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035年,周公旦还政于成王,退居臣位。他一生为周朝的稳定、发展和繁荣鞠躬尽瘁,其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被后世尊为“元圣”,备受推崇。

-公元前1100年到前600年这500年间的中国简史

**********************************************************************************************************

1.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发展:周武王在约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他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天子履行朝贡、军事等义务,巩固了西周统治,拓展了疆域。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周康王(约公元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史称“成康之治”。但西周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周厉王(约公元前878年-前841年在位)贪财好利,实行“专利”政策,引发“国人暴动”,被迫出逃。之后进入“共和行政”时期。周宣王(公元前828年-前782年在位)在位初期任用贤臣,出现短暂复兴,史称“宣王中兴”,但后期国势又逐渐衰落。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前771年在位)昏庸无道,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覆灭。

-经济成就:农业是主要产业,青铜农具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使农业产量有所提高。手工业发达,尤其是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多样,纹饰精美,有鼎、簋等礼器及酒器、兵器等。

-文化建树:如前所述,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涵盖祭祀、婚嫁、丧葬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政治秩序与道德规范相结合,对后世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东周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政治格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东迁洛邑,东周开始。此时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对诸侯的实际控制能力,诸侯势力崛起,纷纷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发展经济,整顿军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率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重耳历经磨难后回国即位,通过城濮之战击败楚国,称霸中原。楚庄王通过“一鸣惊人”展现实力,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秦穆公致力于向西发展,称霸西戎。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

-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商业日益繁荣,出现许多大商人,如弦高,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文化初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学术逐渐下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雏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为后来诸子百家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100年到前600年这500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思想逐渐活跃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公元前1100年到前600年这500年间,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其他文明在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进度,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以下是一些主要文明的情况:

#古埃及文明

-发展进度:公元前1100年左右,古埃及处于第二十王朝时期(公元前1189年-前1077年),之后进入长达四百余年的“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77年-前664年)。这一时期,埃及的中央集权逐渐衰落,地方势力崛起,国家陷入分裂和动荡。在公元前664年左右,努比亚人(今非洲东北部苏丹的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埃及南部)建立的库施王国征服了埃及,结束了“第三中间期”,开启了古埃及的晚王国时期。

-重要历史人物:拉美西斯二世是第十九王朝的著名法老,他在位时间长达60余年,热衷于开疆拓土和大兴土木,扩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兴建了阿布辛贝勒神庙等。其统治时期是古埃及强盛的顶点,但庞大的军事行动和土木工程开销也消耗了国力,在他死后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古巴比伦文明

-发展进度:公元前1157年,加喜特王朝被埃兰人灭亡,此后两河流域被东边的埃兰与北部的亚述两大帝国争夺,新亚述帝国最终控制了这里。公元前7世纪,迦勒底人征服新亚述帝国,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使用字母文字的阿拉姆语逐渐取代了使用楔形文字的阿卡德语,成为西亚地区新的国际通用语言。

-重要历史人物: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年至公元前562年在位)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新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园,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还多次对外征战,扩张了王国的领土,使新巴比伦王国成为当时西亚地区的强国。

#古希腊文明

-发展进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00年是古希腊的黑暗时代,迈锡尼文明衰落,人口迁徙,文字消失,社会经济倒退。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500年是古风时代,希腊城邦逐渐兴起,城邦制度形成,海外殖民活动活跃,希腊字母重新出现,文学和艺术开始复苏。

-重要历史人物:以后人的视角来看,盲诗人荷马是这个时代希腊文明的代表,他整理创作的《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汇编成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描述特洛伊战争;《奥德赛》共有12110行,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亚战争后还乡途中的惊险故事。史诗以扬抑格六音步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希腊城邦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就将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胜利的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这些故事由民间歌手口耳相传,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荷马将其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当皮西特拉图(Pisistratus,约公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执政时,它才被最后用文字固定了下来。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伊利亚特》讲述的是特洛伊十年战争中最后一年的故事,始于希腊英雄、将领阿喀琉斯的怒火,终结于怜悯,因为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伊国王达成短暂的和解。《奥德赛》以倒叙的方式,讲述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之后,在率领军队归航途中遭受各种磨难,十年漂泊,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家乡,击杀求婚人,最终一家团聚的故事。

#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是古印度的早期吠陀时代,印欧人中的雅利安人迁徙至印度河流域,后继续迁徙到恒河流域,形成以婆罗门祭司为核心、以《吠陀经》为圣典的时代,婆罗门教逐渐形成。部落制盛行,战争频繁,使用梵语,执行种姓制度。

#腓尼基文明

腓尼基,是希腊人对迦南的称呼。古代腓尼基大约相当于今黎巴嫩地域。腓尼基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称埃及时代,约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200年;第二阶段是腓尼基的兴盛时期,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00年。在第一阶段,腓尼基主要在政治上受埃及的控制;第二阶段,由于埃及和克里特的衰弱,腓尼基得以独霸地中海。

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42年是腓尼基文明的繁荣时期。腓尼基人善于航海和贸易,他们的商船遍布地中海各地,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沿海地区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和贸易据点。腓尼基人还发明了一种字母系统,后来的希腊字母便是源自腓尼基字母,这对西方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腓尼基地狭人稠,他们便向其在航线上建立的贸易据点殖民。地中海的西海岸,特别是西班牙和北非都遍布他们的殖民地。许多现代城市,如马赛,便是在腓尼基人的殖民地上建立起来的。这些殖民地中有一些在日后的历史里发展壮大,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后来与古罗马发生过多次战争的迦太基。

*注:1)希腊字母:共有24个字母,包括7个元音字母和17个辅音字母。其字母形态较为复杂,有许多独特的符号和变体。例如,α(alpha)、β(beta)、γ(gamma)等。希腊字母广泛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2)罗马字母:最初有23个字母,后来增加到26个。它的字母形态相对简洁,易于书写和辨认。现代英语中使用的就是26个罗马字母,如A、B、C、D等。罗马字母又称拉丁字母。

#希伯来文明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87年是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公元前1030年左右,犹太人的先民,即希伯来人扫罗,统一了以色列各部落,在迦南地区建立了王国。公元前1004年,以色列第2任国王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930年左右,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后来以色列王国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灭亡,犹太王国则在公元前587年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重要历史人物-所罗门王:据《圣经》旧约记载,所罗门王是大卫王和拔示巴的儿子,是古代犹太王国的第3任国王,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970年至公元前931年。相关记载如下:

-继位:大卫年迈时,其四子亚多尼雅在元帅约押和大祭司亚比亚他支持下准备争夺王位,先知拿单与拔示巴告知大卫,大卫遂立所罗门为王。大卫去世后,所罗门于公元前971年膏油加额,登上王位。他处死亚多尼雅,革除亚比亚他职务,任命比拿雅为元帅,稳固了统治。

-统治成就:所罗门继位后第四年,继承父亲遗愿,动用国力,耗时7年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圣殿装饰华丽,落成后举行了隆重的安放约柜仪式,它成为犹太教的核心圣地和精神中心。所罗门还花费13年为自己建造豪华宫殿。他加强中央集权,将12部族地区重新划分为12个行政区,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管理;加固耶路撒冷防御建设,修建和重修大量城市;改革军队兵种和建制,建立战车军团和骑兵军团,扩张国土疆域;修建水利设施提高农牧业收成,创建国家船队发展国际贸易,发展采矿业,使以色列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重要转运地,国家繁荣富强。所罗门的智慧名扬四海,“智断亲子案”便是其智慧的生动彰显。他还作箴言三千句,诗歌一千零五首。此外,他与四周邻国保持友好往来,统管从幼发拉底河至非利士,直到埃及边界列国,这些列国年年进贡称臣。他娶埃及法老的女儿,与埃及结盟,泰尔王希兰派使者帮助他建造圣殿,示巴女王也率大批官员前来访问。

-晚年失势:晚年的所罗门沉溺女色,娶了七百个王室贵族女子和三百个嫔妃,其中不乏外邦女子。他为取悦她们敬拜外邦信仰,转离上帝。上帝警告他,其王国将会瓦解。后来,所罗门得知耶罗波安计划反叛,想杀死他,耶罗波安逃到埃及。公元前931年,所罗门去世,他的儿子罗波安继位,不久后王国分裂为南北两国。

#亚述文明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12年是亚述文明的强盛时期。亚述人组建了使用铁器的强大军队,凭借其军事力量,亚述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征服了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成为当时西亚地区的强大帝国。

以下为亚述人帝国的简史。

-起源

-亚述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他们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城邦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亚述城(位于今伊拉克摩苏尔以南150公里),亚述帝国便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这些城邦国家最初受到苏美尔文明和阿卡德文明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演变。

-发展

-早期亚述(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这一时期,亚述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经常受到周边强国的控制和侵略。亚述人通过与周边民族的贸易和战争,逐渐积累了财富和军事经验,国家实力有所增强。

-中期亚述(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亚述开始对外扩张,逐渐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地区,建立起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帝国。在这一时期,亚述的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发明了攻城器械和骑兵,使得亚述军队在战场上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新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这是亚述帝国的鼎盛时期。提格拉·帕拉萨三世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使亚述的军事力量达到了顶峰。他在位期间,亚述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等地区,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庞大帝国。此后,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亚述巴尼拔等国王继续推行扩张政策,亚述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其文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尼尼微王家图书馆的建立就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帝国衰落(公元前612年-公元前539年):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部矛盾,亚述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联军攻陷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今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亚述帝国灭亡。此后,亚述地区先后被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等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