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与绩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发达区域集聚,发达区域出现人口集中、交通网络化和生态环境复杂化等现象,区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动的演化过程使得城市不再是独立发展,而是以城镇密集区域的“城市群现象”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姚士谋等,20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都处于急剧变革中,城市化速度渐渐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城市群被定义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流域面积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它的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区正式成为国内第二个被批复为“生态经济区”的国家试验战略发展区,该区成为江西省及至整个中部地区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区域之一。2012年3月29日,江西省颁布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统筹规划、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水资源、水环境、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以鄱阳湖体、沿湖岸线和长江江西段岸线资源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加强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其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载体,其规模结构的演变及发展效率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解决这两个问题对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治理与城市管理有重大意义。

二 研究意义

(1)环湖城市群作为一类典型城市群,其城市规模结构生长更容易受到外来环境和政策的冲击,从而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表明在空间相互作用与创新扩散的共同作用下,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可能呈现收敛增长、发散增长和平行增长三种路径。而作为一类特殊的区域性城市体系,环湖城市群受到湖泊水系分形变化的影响,其规模结构在演变路径与生长机制方面可能不同于其他非湖地区。因此,以中国典型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揭示城市规模结构非线性生长机制与形成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可以丰富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内容,也可以为环鄱阳湖城市群与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城市体系的演化和发展在过程上具有异速增长的机制,然而不同发展阶段和条件下的城市异速增长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发现,环鄱阳湖区城市空间增长不仅出现了异速增长的节律阶段和空间分异特征,而且呈现了在水环境约束下的不同尺度内城市间相互竞争的空间格局。因此,探究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区城市群异速增长的规律,深入揭示其内在的竞争机制,从理论上把握其产生条件和过程,模拟不同竞争条件下的城市异速增长情景,有助于指导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合理推进。

(3)湖域地区日益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普遍趋势,并进而演化为复杂的环湖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现象。湖域地区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敏感区,如何建立该地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对其空间网络绩效展开科学评价和实施有效管理成为资源学科和区域管理学科必须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对鄱阳湖和密歇根湖两个研究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书采用综合模型对两个研究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可以为湖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绩效管理提供国际经验与教训,提出鄱阳湖地区城市空间网络绩效优化途径,这对于提出生态经济区的系统科学决策,具有明显的政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