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研究涉及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为本研究的理论提出、论述展开和深入探讨提供文献、理论的支持,为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提供相关论据。主要使用Endnote和Noteexpress等文献检索与管理工具辅助实现文献调研工作。
(2)半结构访谈法:半结构化访谈是在涵盖访谈主题提纲的基础上,进而得到受访者对其中问题的解释和反馈。半结构访谈是质的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访谈方式,与严格规定程序的结构式访谈相比,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随机应变的空间,能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信息。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包含开放性问题的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时间为40—60分钟,在参与者允许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将录音转换为文本文件。
(3)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运用体系化的研究程序,通过对某一种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引出理论的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人员不会提出任何理论假设,而是需要从原始材料中提取概念和范畴,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次,是一种从下而上构建理论的方法。对扎根理论来说,资料必须经过消化、整理、比较,也就是编码,编码这一分析过程连接了收集资料与发展理论两个研究过程,编码的基本原则在于对资料进行持续的比较,从中撷取主题、建立范畴,从而帮助研究者提炼出“接近真实世界、内容丰富、综合完整、具解释力的理论”。本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编码,构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后面模型验证提供理论支撑。
(4)问卷调查法与统计分析法:根据本研究构建的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设计问卷进行大规模调查,通过纸质和电子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为后期统计分析和测量奠定数据基础。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检验并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模型。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影响因素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 19.0和AMOS 7.0对模型进行相关操作分析。
本书的研究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梳理、完善了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相关理论,从综合视角来考察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本研究涉及了信息管理、认知心理学、信息行为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知识,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理论研究。第二,研究方法选择上将半结构化访谈、扎根理论与问卷调研结合起来,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建构和理解研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社会学调研和访谈方法的单一性和主观性,从而提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Fisher K.E.,Erdelez S. and McKechnie L.,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Medford:Information Today,Inc.,2005.
[2] 吴慰慈:《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98页。
[3] 张晓林:《超越图书馆:寻求变革方向——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观感》,《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第21期。
[4] 李桂华:《信息服务设计与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第226页。
[5] 包冬梅、范颖捷、邱君瑞:《“学术科研人员科研信息行为与需求”调查分析》,《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5期。
[6] 包冬梅、戴维民:《个人科研信息空间相关研究综述》,《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5期。
[7] Friedlander A.,“Dimensions and use of the scholarly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ccessed April 10,2014. http://msc.mellon.org/msc-files/Dimensions%20and%20Use%20of%20Scholarly%20Info.pdf.
[8] Kroll S.,Forsman R.,“A slice of research life:Information support for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essed April 10,2014. http://www.oclc.org/research/publications/library/2010/2010-15.pdf.
[9] 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探索信息创新: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2005—2010年战略规划》,张静、刘细文、柯贤能、黎江编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7年第6期。
[10] Mizrachi D.,Bates M. J.,“Undergraduates’ personal acade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time and task-urgenc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2013):1590-1607.
[11] 吴跃伟:《网络环境下科研用户信息利用障碍分析》,《现代情报》2007年第3期。
[12] 白光祖、吕俊生、吴新年:《科研个性化信息环境初探》,《情报科学》2009年第4期。
[13] 姜晓曦:《学术信息素养在信息类型与获取方式方面的变化分析》,《情报杂志》2011年第9期。
[14] 包冬梅:《数字环境下研究人员学术信息管理的困境与对策》,《图书馆》2014年第3期。
[15] 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科学》2013年第4期。
[16] 齐俊景:《e-Science环境下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图书情报研究》2016年第1期。
[17] 凌婉阳:《大数据与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的科研人员数据素养研究》,《图书馆》2018年第1期。
[18] Voorbij H. J.,“Searchi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A dutch academic user survey,” Journal of the Amerie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1999):598-615.
[19] 英国图书馆JISC:《未来研究人员的信息行为》,王秀华、王丽贤编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8年第1期。
[20] Haglund L. and Olsson P.,“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libraries of change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among academic researchers:A multiple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 Ship 34(2008):52-59.
[21] Meho L. I. and Tibbo H. R.,“Modeling 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social scientists:Ellis’s study revisit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4(2003):570-587.
[22] Zach L.,“Using a multiple-case studies design to investigate 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arts administrators,” Library Trends 55(2006):4-21.
[23] Research Information Network:《英国研究人员检索行为调查(总结性摘要)》,王巧玲编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7年第12期。
[24] Connaway L. Sand Dickey T. J.,“The digital information seeker report of findings from selected OCLC,RIN and JISC user behaviour projects,” Accessed April 10,2014. http://www.jisc.ac.uk/publications/reports/2010/digitalinformationseekers.aspx#downloads.
[25] Ge X.,“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age: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71(2010):435-455.
[26] Al-Suqri M. N.,“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social science schola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proposed model,”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43(2011):1-14.
[27] 黄长著等:《中国图书情报网络化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第19—137页。
[28] 董小英等:《中国学术界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利用及其评价》,《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第1期。
[29] 张晓林:《科研环境对信息服务的挑战》,《中国信息导报》2003年第9期。
[30] 熊太纯、郭楠:《网络环境下科研用户的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1期。
[31] 彭骏:《中美医学研究者科研信息行为的比较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12年第5期。
[32] 胡昌平、贺娜、张俊娜:《网络环境下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查询行为的调查与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期。
[33] 张静、黄文龙:《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药学科研人员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与行为特征》,《图书情报工作》增刊2010年第1期;李桂芳、公惠玲、赵琼等:《基于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医学院校药学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年第12期;路莹、黄文、苏叶:《数字环境下的医学科研信息行为》,《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年第10期。
[34] 曹霞、吴新年、马建玲:《科研用户标准信息需求及获取行为调查分析》,《图书与情报》2010年第4期。
[35] 李晓东、刘素清、肖珑:《高校研究人员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及信息查寻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用户调查为例》,《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1期。
[36] 沙勇忠、阎劲、苏云:《网络环境下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分析》,《情报科学》2004年第4期。
[37] 丁韧:《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高校学生的实证》,《图书情报工作》2012第6期。
[38] 包冬梅、范颖捷、邱君瑞:《“学术科研人员科研信息行为与需求”调查分析》,《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5期。
[39] 陈春:《科技图书馆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
[40] 田立忠、俞碧飏:《科研人员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研究》,《情报科学》2013年第4期。
[41] 张耀坤、胡方丹、刘继云:《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16年第3期。
[42] 李文文、成颖:《科研人员信息行为分析及其对图书馆个性化科研服务的启示》,《情报科学》2017年第1期。
[43] 乔欢:《信息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71页。
[44] Ellis D.,Cox Dand Hall K.,“A comparison of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patterns of researchers 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49(1993):356-369.
[45] 甘利人、岑咏华、李恒:《基于三阶段过程的信息搜索影响因素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第2期。
[46] 高丽、宋利敏:《基于电子期刊的网络特性实现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定性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第22期。
[47] 甘利人、岑咏华:《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
[48] 宋剑祥:《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策略》,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第49页。
[49] 乔欢:《信息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37页。
[50] 王伟、王沙骋:《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人员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51] 张耀坤、张维嘉、胡方丹:《中国高影响力学者对学术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调查——以教育部长江学者为例》,《情报资料工作》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