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的乡村民生改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本书以乡村民生和民生服务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乡村民生水平为重要抓手,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要求为切入点,全面检视乡村振兴、城镇化发展、乡村治理中的民生发展新情况、新要求、新趋势,多方位地探究新时代提升乡村民生服务,更好地满足乡村居民多层次、多方面民生新需求的新对策。

本书从“乡村民生的发展情境与服务供给”“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城镇化发展与民生改善”“乡村治理与民生改善”等四个方面研究新时代乡村民生新需求、新问题与新对策,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在理论研究上,本书基于不同时代乡村社会主要矛盾,从两个视角阐述乡村民生需求与民生服务供给状况:从历时角度追溯乡村民生需求变化和民生服务变化,阐述不同时代的乡村民生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共时角度研判新时代乡村民生和民生服务新变化,阐释其结构性矛盾。

二是在问题研究上,本书检视并研究了新时代乡村民生服务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民生服务供给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如在供给数量、质量、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民生服务供给与民生需求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如“供非所需”“供需错配”等问题。

三是在对策研究上,本书结合乡村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养老等民生发展情况,探究乡村振兴、城镇化发展、乡村治理如何解决乡村民生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对协同解决乡村振兴、城镇化发展、乡村治理与民生改善有政策应用价值。

本书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美好生活为研究视域,将乡村民生与民生服务联系起来,凸显三个“新”:一是“新时代”,将乡村民生和民生服务研究置于新时代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下进行,研究体现“时代性”;二是“新需求”,将乡村民生的基本需要与新需求区别开来,研究体现“发展性”;三是“新对接”,强调民生需求与民生服务供给的对接,研究体现“实用性”。

本书的研究特色主要有:(1) 将民生新需求与民生服务供给研究置于乡村振兴下,提出乡村振兴要优先振兴乡村民生事业,以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2) 鉴于城镇化发展已经并仍将对乡村民生产生影响,将乡村民生问题置于城镇化发展中予以研究,冀望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民生改善达成和解。(3) 鉴于国家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发展要求,本书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主要民生领域开展研究,并基于新时代乡村民生新需求,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高标准研究乡村民生事业发展。(4) 鉴于乡村民生改善需要乡村治理予以实施和落实,本书从乡村治理视角研究改善乡村民生的一系列对策。

本书建构了“美好生活视域下乡村民生改善研究”的知识体系。学界对新时代乡村民生新需求及民生服务提升的研究比较有限,如缺少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民生”研究;缺少基于乡村民生需求端变化,探究民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研究;也缺少将乡村民生和民生服务置于新时代情境下的研究。也就是说,学界既没有注意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乡村民生、民生服务的影响,也没有很好地回应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本书将乡村民生改善置于乡村振兴、城镇化发展、乡村治理的时代大背景下,既注意到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民生发展取得的成就,又重视乡村民生发展问题的识别与解决,依托乡村治理化解乡村民生问题的理路,通过乡村治理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民生的不断改善,进而保障乡村居民过上美好生活。

本书不仅从理论上理顺了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城镇化发展与民生事业发展、乡村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关系,提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要以民生改善为重要抓手,补上乡村民生的短板,强化乡村民生的弱项,努力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且本书形成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发展、不断改进乡村民生服务,以及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都有应用价值。尤其是,本书提出的一些创新观点对学界进一步研究乡村民生有参考价值。

在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方面,本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在新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对乡村民生问题的解决日渐式微,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治理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还要站在农民立场上,促进农民与自然、城市、市民以及农民自身的友好,努力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发展阶段农民问题的情境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不同,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脱贫、致富,而是全方面提高乡村民生水平,全过程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

在城镇化发展与民生发展方面,本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更加复杂,进城与留守、空巢与养老、小农与大农、散居与聚居等民生问题相互掣肘,唯有抓紧、抓好改善乡村民生这个关键点,乡村振兴才能有效施展“组合拳”;解决当下小农户深层次问题,除了在技术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外,还要从空间再生产、生产方式再生产和生活方式再生产等方面着力提升小农户,促进小农户转化,减少小农户数量;城镇化发展形塑了乡村民生的“弱境”“穷境”“苦境”,乡村民生的新老问题叠加呈现,唯有国家、城镇和乡村共同发力,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增加乡村民生服务供给,增强乡村自身民生能力,才能优化乡村民生供给结构,让乡村民生改善搭上城镇化发展快车;尊重农民的城镇化意愿,保障农民的城镇化权益,解决好城镇化发展中人的问题与民生问题,新型城镇化才能既好又快地发展;处于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型关键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仍面临诸多棘手问题,其发展需要在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乡村老人因子女进城造成的晚年生活和养老问题、乡村民生服务因人口减少造成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乡村家庭因经济增速放缓造成的增收放缓问题,以及进城农民因城镇公共服务未能全面覆盖造成的难以充分享有市民权益问题等。

在提升乡村民生服务水平方面,本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乡村教育治理要以城镇化为向度,着力促进乡村教育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优先满足困难家庭、低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需求,确保乡村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国家做大养老保障,做实养老“高地”,做强为老服务,确保每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和进城的老人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乡村居住空间治理既要迎合部分村民进城、转变身份的需要,促进他们到城镇、集中社区居住,又要照顾居村农民的居住意愿及其要求,为坚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空间;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国家需要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实施中,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实施医疗卫生精准化服务,还需要面向农民新需要,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等。

在乡村治理与民生改善方面,本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新时代乡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国家基于改善乡村民生的“让利”越来越多,村级治理承受来自上层政府和基层民众的民生压力不断增大,治理的情境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治理负担愈发沉重;行政吸纳是政府参与村级治理、服务民生的治理变革,尽管它在民生服务的村级治理实践中存在行政控制村级社会、治理资源过密化等问题,但这是行政化不当造成的,可以通过进一步规范行政吸纳予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正在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亟须在新发展阶段牢牢抓住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补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短板,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