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论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整体现代化

大学图书馆的本来、外来和未来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1]

陈建龙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属于北京大学的,也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谨以此文纪念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20周年[1],希冀梳理中国大学图书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 大学图书馆的本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底蕴

北京大学图书馆120年的历史还很短,但承载了延续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了历经2500年的典籍管理和利用史[2],珍藏了存世1600多年的重要古文献[3],透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洞见大学图书馆的本来根基。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李昭炜被任命为首任藏书楼提调,校园中心的原和嘉公主寝殿被用作楼舍,开办次年便积书5万余册。后曾改称为京师大学堂图书馆,继而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于1912年又因为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而改为现名。在1909年筹建京师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之前,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和京师大学堂图书馆实际代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

1918年李大钊就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既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在他的安排和引领下进馆在报纸阅览室工作并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传为革命佳话;李大钊又是学识渊博、先知先觉的著名学者和励精图治、成就卓著的图书馆领导,被国际上尊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北京大学图书馆在他的领导和治理下成功转型为功能齐备、蜚声中外的现代大学图书馆,留下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向达、蓝芸夫等多位馆长的带领下,众志成城,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需要,取得了包括各类珍贵文献在内的文献采访、标准化的分类编目、规范化的读者服务、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长足进步,还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于1975年在校园中心建成了当时国内条件最好的馆舍,跻身校园三景,与未名湖、博雅塔并称“一塔湖图”,奠定了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图书馆的独特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谢道渊、庄守经、林被甸、戴龙基、朱强这五任馆长的带领下,勇于担当,改革创新,积极履行学校使命和应对社会变革,无论是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还是携手全国高校图书馆共同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进步喜人,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图书馆。由总馆与校内各单位分馆400多人组成的全校馆员队伍和业务体系,切实地做出了助力学校建设、发展图书馆事业等方面的应有贡献;馆藏近1000万册(件)的纸质书刊和众多数据库等各类信息资源,尤其是2008年成为国务院遴选的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有力地保障了用户的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参考咨询、情报分析、信息素养培育和网络设施平台等各种信息服务,有效地满足了广大师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信息需要;于1998年新建并入选2016年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图书馆东楼和2017年落成的古籍馆,以及1979年开始研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和2006年正式运行的数字图书馆网络门户,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发展空间;通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馆长会议、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后改名为环太平洋研究图书馆联盟)等国际组织和校际交流等渠道参与的国际活动,积极地推进了国际化步伐;长期承担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后来演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行业组织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不断增强了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成果和《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刊物为标志的科学研究工作,全面促进了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通过以上对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的节点式回顾,已经能够感受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发展中积累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里汇聚,思想文化、科学文化、信息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在图书馆炼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就是文化自信。

这样的文化底蕴似乎还说明了大学图书馆不仅是物,而且是人,一个博古通今、顶天立地、穿越时空的圣人。美国图书馆界著名专家霍尔曼(William Holman),在退休后的一次访谈中说,“图书馆就像是一个人,有它鲜明的个性”,并针对自己曾经担任馆长的旧金山公共图书馆“新主馆”建设所引发的激烈争论,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看这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太热衷于筹款而忘记了基础。”[4]

这样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大学图书馆的本来和根基就在于人类知识和世界文明的揭示、组织和利用,既为学校使命服务,又为文化传承服务。具体包括:一是资源,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信息资源及其保障水平;二是馆员,指从事图书馆相关业务和管理的各类工作人员及其专业精神;三是校园,指师生为主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各类用户及其信息获取、处理、使用的场所设施;四是因缘,指图书馆发展规律与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及其初心和文脉。

大学图书馆的本来根基是历史形成的,是我们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的工作基础和逻辑起点,是我们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根本保障和长久之计。没有基础,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不了,也长不了;没有起点,就像无米之炊、无需之助,为不了,也为不了。

因此,固本培元是我们的基本使命,珍爱根基是我们的基本态度,人文互美是我们的基本底色。我们要持续努力,夯实基础,并不断挖掘和培育新的基础;要珍视历史,紧抓根本,并不断发现和构筑新的根基;要深化服务,以文化人,并不断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

2 大学图书馆的外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价值体系

120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内外兼修、科学发展。对内坚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竭尽所能,追求卓越,成就了崇高的图书馆事业;对外坚持开放共享,和谐共处,勇担责任,成人之美,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不断改进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满足了多样化的需要,积累了一些经验。凭其丰富的价值体系,足以理清大学图书馆的外来关联。

一是处理好隶属关系,努力满足学校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决策需要,得到上级领导机关和业务部门的重视、支持、帮助和鼓励。改革开放初期,在谢道渊和庄守经馆长领导下,北京大学图书馆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历史责任,多方奔走,于1981年促成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成立,秘书处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1978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亲笔题写馆名;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90年馆庆题词“几代英烈,百年书城,发扬传统,继往开来”;2008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到图书馆与学生们亲切交谈;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期间,来到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并与青年学子亲切交谈。

这方面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忠诚于崇高的图书馆事业,忠诚于神圣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做贡献。

二是处理好供需关系,努力满足用户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信息需要,坚持把用户的需求、需要和待解问题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918年3月4—16日,《北京大学日刊》分11次连载了文科哲学门学生顾颉刚所作《上北京大学图书馆书》。顾颉刚就当时图书馆的目录编纂、丛书分类、书目分配等21个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带动了学生参与图书馆建设的良好风气,他本人毕业后留校,担任图书馆编目员,对李大钊改进图书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图书馆指导的学生社团“图书馆之友”,以“耐心引导同学,热心帮助同学,义务服务同学”为宗旨,组织开展了大量与读书和图书馆有关的活动。

这方面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亲近各类用户,直至为每个用户画像,切实了解和理解用户,最大程度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也就是要努力为用户提供亲切的服务环境、亲切的服务态度和亲切的服务过程。

三是处理好能效关系,努力满足用户履职尽责和全面发展的绩效需要,切实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积极效果,让用户满意。我们经常会收到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当收到批评和质疑意见时,第一时间解释或改进,同时也为用户的监督倍感珍惜;当收到表扬和建议时,第一时间表示感谢,同时也为能够有效帮助用户而感到高兴。

这方面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以用户是否满意来检视自身功能,实实在在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确保用户对服务结果满意,对图书馆职能满意。

四是处理好交互关系,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交流互鉴的桥梁,传承和弘扬图书馆事业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2013年,在教育部、财政部以及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图书馆成功回购了原日本大仓文化财团所藏的中国古籍珍品,共计931部、近3万册,建立了“大仓文库”,经整理将陆续出版,嘉惠学林。我们的研究馆员沈正华老师2011年退休后,与其他同行一起,敏锐地了解到国际编目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Access,简称RDA),并以最快的速度开展翻译出版和业务培训工作,深受国内编目界同行赞赏。

这方面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国内外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坚持包容性发展,确保信息文明惠及所有用户,尤其是信息素养较弱的用户。

五是处理好协同关系,努力搭建跨学校、跨行业的合作互赢的平台,集成多方力量培育新能效。李大钊就任馆长后,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图书馆的交流协作,于1918年底成立北京图书馆协会。1998年和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两大项目分别全面启动,其管理中心均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这又是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创举,实现了各类图书文献的联合编目,建设了规模空前的各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库,建立了全国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了我国图书馆的网络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方面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以大格局、大开放的姿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同行间的业务合作,加强新技术应用和跨界协同创新,努力解决大学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尽善尽美,追求高善。

上述历史经验反映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丰富的价值体系,那就是,在不断充实自身的本来根基和崇高事业的同时,积极地为国家、为学校、为高校图书馆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忠诚于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科学技术及文化事业,让广大用户感到亲切和满意,坚持包容性发展,追求高善。

这样的价值体系反映了大学图书馆的外来和关联就在于其外部发展环境和服务坐标系,可谓是四面八方,既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又满足四面八方的机构和个人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需要。具体包括:校内师生和其他单位或系统,校外同行和学人,社会组织和关联产业,国家或地方机关和部门。

大学图书馆的外来关联是逐步建立的,是我们创造价值的试验田和试金石,是我们追求人与信息的和谐关系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指南针。

因此,协同创新是我们的使命担当,善作善成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人信共济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开放办馆,多方协同,不断提升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积极作为,坚持用户导向原则,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获得感;要服务育人,确保信息安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战略思考

今天,我们步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大学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图书馆要建立新的坐标系。一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全体馆员老师畅想2035年愿景,讨论今后若干年的行动纲领,形成了初步共识。汇集众人智慧的战略思考,似可管窥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前景。

我们思考并讨论了以自身文化底蕴和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战略方向、工作理念和行动方针。我们将积极融入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战略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坚持“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固本应变、服务转型、综合改革、立杆引领”的方针。

我们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的大学图书馆,进行了自身的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我们在许多方面与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数据长期保存[5]和融入式信息服务[6]等方面的差距。迎接挑战、虚心学习、努力追赶、奋发有为是我们的选择。

我们对照国家与学校对图书馆的需要,进行了直接关系到大学图书馆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责任的5W2H[2]分析。教育部于2015年底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认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这一规程在具体的高校落地,图书馆要处理好“名正言顺”与“有为而有位”、“所能”与“所需”、“能”与“效”、职责范围与条件保障等多方面的关系。

我们重点思考并讨论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2035年愿景、使命和2019—2022年行动纲领。关于愿景,我们期待着届时能够为学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师生享受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创建新的价值体系和人类享用信息化生态作出重要贡献,并因此能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三课堂”、学校改革创新的“第二生命”、校园信息文化的“第一圣地”。

关于使命,我们将承担五个方面的历史责任:一是信息资源保障,担当集成各类信息资源的职业能手;二是信息服务创新,担当融通师生履职尽责的专业助手;三是信息文化培育,担当建设校园信息文化的行家里手;四是人类文明弘扬,担当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当然旗手;五是行业发展推进,担当引领全国高校同行的有为舵手。

关于行动纲领,我们将主动跟上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征程,精准跟进师生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科研范式的变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服务用户的宗旨,分别在“固本应变”“服务转型”“综合改革”和“立杆引领”等四个方面推出十多个行动和数十个重点项目,努力实现以下阶段性总目标:

(1)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学术保障的信息集散地、师生校园生活中治心治学的精神栖息地、教育事业发展中立德树人的服务共善地。

(2)成为推进和带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策源地。

(3)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创新型、智能化、标杆位大学图书馆。

我们还将进一步征求学校有关单位、师生代表和同行专家的意见建议,形成更具前瞻性和可行性、更加完善和美好的行动指南。

我们的战略思考自然是关于未来和美好前景的思考,尽管未来和前景有其不确定性,甚至对发展趋势的识别和判断也存有风险,但是文化底蕴与本来根基、价值体系与外来关联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思考的主题、讨论的专题和解决的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有专门的讨论、有适度的解决,大学图书馆就有未来,就有美好前景。文化底蕴和本来根基是积累形成的,又是可培植发展的;价值体系和外来关联是相互需要的产物,又是可协同构建的。

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和前景是整体而言的,因为决定事物性质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就单个馆来说,既要统筹兼顾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业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又要积极对接应有的与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块块”及“条条”关系,在学校整体事业中求发展;就图书馆行业来讲,同样需要各馆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和共同体建设,避免单兵作战,并与其他行业,尤其是关联产业加强沟通交流,共建良好生态。

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前景需要良好的基础,更需要不断地夯实基础;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更需要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执行;需要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更需要加强自身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在师生教学科研活动中的推广应用。

因此,以人为本是我们的重要遵循,综合改革是我们的前行动力,人机融合是我们的美好期待。我们要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培育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有文化的价值;要维护整体利益,综合施策,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关系,相得益彰,融合发展。

4 在创新型国家和“双一流”建设中推进大学图书馆现代化

上述关于大学图书馆的本来、外来和未来的讨论,让我们分别看见了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根基、价值关联和美好前景。有研究表明:120年前的“维新运动”,其本意就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7]。中国从此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并将于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120年来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实践和探索,大学图书馆又何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成分!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更何尝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中砥砺前行!

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将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不难想象,大学图书馆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用武之地。

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要融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尤其是“双一流”建设战略。“双一流”建设将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包括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优化学科布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将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包括明确学科建设内涵、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拓展学科育人功能、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等。不难发现,大学图书馆迎来了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强烈的战略需求。

假以时日,我们不仅是具有资源、馆员、校园、因缘等方面优势和文化底蕴的一个机构或单位,更是一项崇高、忠诚、亲切、满意、包容、高善的大学图书馆现代化事业,一项具有丰富价值体系和美好发展前景的高等教育事业。

5 在信息化生态和时空穿越中携手善行

研究表明,信息化生态是信息化发展到人与信息的关系需要重点处理阶段的产物。信息化生态包括信息化生态系统和信息化生态位两方面含义。信息化生态系统是指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组成的基本结构在某阶段的特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动态调节和整体发展系统。信息化生态位是指信息化生态系统在更大的经济社会系统中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的独特地位[8]。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组织变革和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变化,处在传播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最前沿的大学图书馆在构建自身的信息化生态系统时,信息技术在其基本结构中的比重将更加平衡,阶段特征及其发展环境将成为重要因素,动态调节和整体发展将是基本策略;在发挥信息化生态位意义时,价值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印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图书馆》一文中写道:最早发现天堂的伟人对聚集在四周的人说:“你们全是天堂的儿子,你们身居仙境阆苑。”伟人洪亮的声音变成各种文字,袅袅飘过千年,在图书馆里回响。确实,图书馆凭其穿越时空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体系,令人倍感亲切或顿生敬畏。人们对图书馆可谓是百感交集、千恩万谢!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图书馆还是那个图书馆,有波折也有顺遂,就像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歌唱的那样,在艰难岁月“咋那么长?”,在幸福时刻“还那么长!”但图书馆的概念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图书馆已不仅仅是物的图书馆,更是人的图书馆,还将是人文互美、人信共济、人机融合的图书馆!

《道德经》第四十章有两句著名的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辅助异常事物回到它们自身,是道的活动方式;对待事物柔和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9]。这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转化”法则。让我们珍爱根基,善作善成,综合改革,且行且珍惜,在大学图书馆现代化道路上,在信息化生态和时空穿越中携手善行!

参考文献

[1]最新发现文献将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溯至1898年[EB/OL].[2018-10-18].http://pkunews.pku.edu.cn/xywh/2013-11/15/content_279783.htm.

[2]李大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M]//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1996:172-174.

[3]朱雷.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考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33-43.

[4]巴斯贝恩.永恒的图书馆[M].杨传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5.

[5]Digital Preservation Oxford and Cambridge[EB/OL].[2018-10-18].https://www.dpoc.ac.uk/.

[6]Lamb K, Tumelty N.Embedding library services in an engineering research group[R/OL].2017.https:/doi.org/10.17863/CAM.12154.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陈建龙,申静.信息服务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36-237.

[9]王中江.老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