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英国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作家简介

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1949—),英国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和评论家。

阿克罗伊德出生于伦敦的天主教家庭,先后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卡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Cambridge University)和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1973年至1982年期间他任职于英国历史悠久的期刊《旁观者》(Spectator),1986年以后担任《泰晤士报》(The Times)的首席图书评论员。使阿克罗伊德享誉世界的是他的六部名人传记和十余部小说,作为传记作家和小说家,其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于时间与空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注。同时,他的小说力图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打破真实与虚构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

尽管阿克罗伊德是著名的传记作家和小说家,但他最早是作为一名诗人进入文坛的。在他的第一本小说出版之前,阿克罗伊德就已经出版了三部诗集,分别是《哎唷》(Ouch,1971)、《伦敦贵物》(London Lickpenny,1973)、《乡村生活》(Country Life,1978)。这三部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都收入了1987年出版的诗集《珀里的消遣》(The Diversions of Purley)中。阿克罗伊德的诗歌并不重在写景叙事,而更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诗歌,其标题大多是无意义的词组,或索性将诗的第一行作为标题,语气具有暗示、反讽甚至玩世不恭之意,内容上也是以诗歌来讽刺诗人以及诗歌艺术。

阿克罗伊德热衷于为文化巨匠撰写传记,包括《埃兹拉·庞德传》(Ezra Pound and His World,1980),《T.S.艾略特传》(T.S.Eliot:A Life,1984),《狄更斯》(Dickens,1990),《布莱克》(Blake,1995),《托马斯·莫尔传》(The Life of Thomas Moore,1998),《莎士比亚传》(Shakespeare:The Biography,2005),《牛顿传》,(Newton,2008),《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2014),《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2015)等,这些传记以细腻生动的描写受到广泛的赞扬和欢迎。阿克罗伊德在创作这些传记的过程中完成了与先贤的精神交流,这种古今时间概念也渗透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中。

阿克罗伊德的历史著述也成就斐然,其中包括:《伦敦传》(London:The Biography,2000),《酷儿城市:从罗马时期至今日的伦敦同性恋者》(Queer City:Gay London from the Romans to the Present Day,2017)等。

阿克罗伊德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多产作家,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将历史事实和作家的虚构事件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伦敦大火》(The Great Fire of London,1982)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将狄更斯的小说《小杜丽》(Little Dorrit,1855)改编成电影的故事。小说以伦敦为背景,而这个城市也不断地出现在阿克罗伊德的其他小说中,并且总是暗含着一些隐喻,代表了过去与现实的对话。

1983年的小说《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The Last Testament of Oscar Wilde)显示了阿克罗伊德重述历史的才能,小说中晚年的王尔德客居巴黎,生活穷困潦倒,在落魄中回忆自己的一生。

《霍克斯默》(Hawksmoor,1985)是一部侦探小说,侦探尼古拉斯·霍克斯默(Nicholas Hawksmoor,该姓氏取自18世纪一位姓霍克斯默的著名建筑师)着手调查了一系列发生在伦敦几个教堂中的谋杀案,而这些案件都与1666年大火灾后的伦敦城市重建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查特顿》(Chatterton,1987)也是一部类似的历史小说,把一系列的现代事件与诗人托马斯·查特顿(Thomas Chatterton)的死和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乔治 ·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的婚姻等事件联系在了一起。

小说《第一缕光线》(First Light,1989)则通过一处考古发现而架起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桥梁。小说《英国音乐》(English Music,1992)是一部虚构的自传,由一系列以英国文学为主题的抒情对话组成。《迪伊博士的房子》(The House of Doctor Dee,1993)讲述了一个名叫马修·帕默(Matthew Palmer)的男子继承了一座曾经是16世纪著名占星师约翰·迪伊(John Dee)的房子后的经历。在上述两部小说中,阿克罗伊德成功地融合了多种文学风格和写法。《弥尔顿在美国》(Milton in America,1996)是一部历史奇幻小说,小说中弥尔顿移居到了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前的美洲新大陆。小说《克拉肯维尔故事集》(The Clerkenwell Tales,2004)是作者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写了一篇简短的传记以后,由于灵感迸发而创作的一部以中世纪的伦敦为背景的惊悚小说。其后,他又发表了多部小说,包括:《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A Retelling,2009),《亚瑟王之死》(The Death of King Arthur:The Immortal Legend—A Retelling,2010),《三兄弟》(Three Brothers,2013)等。

阿克罗伊德曾经获得多项英、美文学奖项,包括惠特布莱德传记奖(Whitbread Book Award for Biography,惠特布莱德图书奖2006年起改称科斯塔图书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威廉·海涅曼奖(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s William Heinemann Award)、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卫报》小说奖(The Guardian Fiction Prize)、萨默塞特·毛姆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南岸文学奖(South Bank Award for Literature)等。

作为评论家的阿克罗伊德对于当代英国主流文学持批评态度,而对以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则大加赞扬。1976年出版的《新文化笔记:论现代主义》(Notes for a New Culture:An Essay on Modernism)是阿克罗伊德的一部文学批评力作,该书猛烈抨击了当代英国文学及其现有体系,批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而更应该成为艺术的中心和目的,语言自身就是一种能够构建主体和世界的实体。阿克罗伊德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实践他的这一观点,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为“语言诗歌”,他的小说也有意识地把历史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颠覆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

(林梦茜)

作品简介

《霍克斯默》(Hawksmoor)

彼得·阿克罗伊德的小说《霍克斯默》于1985年发表,是一部侦探类小说。

阿克罗伊德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时说,他的侧重点有两个,一是进行语言实验,二是构建一个能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的故事情节。小说的结构完全体现了他的思想。不同的时代在各章节之间转换,一些暂时的时代脱节由语言和历史上的设计来连接。

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18世纪的建筑师尼古拉斯·戴尔(Nicholas Dyer),另一个是20世纪的探长尼古拉斯·霍克斯默。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尼古拉斯·戴尔的经历,同时又向读者展现20世纪伦敦几所教堂发生的谋杀案。第二部分围绕尼古拉斯·霍克斯默侦破伦敦教堂谋杀案的情节展开,同时又穿插尼古拉斯·戴尔重建伦敦教堂的工作。作者故意混淆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例如,历史上真实的建筑师不叫尼古拉斯·戴尔,而叫尼古拉斯·霍克斯默。1711年尼古拉斯·霍克斯默受伦敦市政府之托,设计了六座教堂。阿克罗伊德通过文字游戏,混淆历史人物,向读者暗示不同时代纵横交错,利用历史来达到特殊目的。例如,戴尔(小说中的建筑师)生于1654年,而霍克斯默(历史上真实的建筑师)生于1661年。这个日期的误用可以使伦敦大火(1666年)给阿克罗伊德虚构的建筑师尼古拉斯·戴尔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伦敦的历史灾难被作者用来暗示其对后世所产生的神秘影响,这也是戴尔相信神秘论的基础。

小说描写了失去父母的戴尔流浪街头,神秘教首领给他灌输该教教义,即世界是由死亡和黑暗力量统治的,而且必须以鲜血作为代价。但某种看不见的数字和对称的魔力能消除这种黑暗力量。戴尔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职业,因为建筑涉及许多数字和符号。这些数字和符号复杂而有序,能超越现实和历史。在小说中,虚构的20世纪伦敦探长尼古拉斯·霍克斯默负责调查一系列发生在伦敦多处教堂的凶杀案。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霍克斯默破案而展开,与此同时,18世纪建筑师戴尔重建伦敦教堂的设计方案也不断展现,他的真实面貌也逐渐明朗,揭示了小说两条主线之间的联系。

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十分出色,既出人意料,又让人感到不安。整部小说构思巧妙,情节错综复杂,被《纽约时报》称为一部机智、阴森、想象力丰富的作品。

(张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