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维生素D被发现、命名和结构解析以来,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其代谢、作用、在维持人体稳态和疾病中的作用不断被阐明。维生素D几度成为热点分子,被研究者、临床医师甚至普通居民所追捧。维生素D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是编撰本书的原因。
维生素D之所以被称为维生素,是因为其发现于某种脂溶性的物质,缺乏时会导致佝偻病,被认为符合“维他命”的特征,届时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已经被发现并命名,便依次排序,称其为维生素D。然而,之后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3主要是在人体皮肤中由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成,其活性形式1,25-二羟基维生素D作用于其受体,发挥极大的作用,具有“荷尔蒙”的特点,因此,活性维生素D又被称为“D激素”。我国在维生素D领域的研究起始较早,与国际同步,成就斐然。20世纪30年代,由于中国北方多产妇女营养缺乏性骨软化症和儿童佝偻病非常普遍,北京协和医院的刘士豪和朱宪彝等对维生素D治疗骨软化症的疗效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有13篇系列研究发表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Medicine等著名期刊上。在1942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提出和命名了“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并发现双氢速变固醇(AT10)治疗有效,而普通维生素D治疗无效,因此推测肾脏与维生素D代谢存在密切联系,肾功能不全时可能存在维生素D抵抗。直到30年后Deluca等发现肾脏中的1α羟化酶是催化1,25-二羟基维生素D生成的重要限速酶,才使肾脏和维生素D密切联系的推测得以证实。维生素D的受体遍及全身,因此维生素D的作用十分广泛。十余年来,维生素D营养再次受到关注,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同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维生素D除了其经典的钙、磷代谢调节和促进骨骼矿化的作用外,骨骼外的作用也非常广泛。因此,维生素D缺乏与肌肉疾病、免疫异常、呼吸、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等多种疾病有关。当前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流行之际,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COVID-19患者的易感性、严重程度和死亡有关。因此,维生素D与临床是过去、当下乃至未来均被关注的领域。
考虑到临床上需要维生素D方面全面、专业的参考,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物盐疾病分会在发表了《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的基础上,又组织编著此书,组织了内分泌科、儿科、妇产科、骨科、老年科、放射科和基础研究的临床专家和科学家协作编写。本专著从维生素D合成、代谢、作用,人体不同生理状态的维生素D代谢及需求,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评估、维生素D相关疾病,不同维生素D制剂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本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全面性:
本书是一本由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作品,详细介绍了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维生素D相关疾病,并且对维生素D不同制剂及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维生素D的常见问题、补充剂量、药理知识、应用情况,全面地帮助医务和研究人员了解维生素D。
实用性:
本书针对不同人群,详细讲解了各类人群的生理特点以及维生素D水平的分析,有针对性地介绍维生素D对于各类人群的临床作用及代谢情况。针对不同疾病,结合常见的病例分析、专家经验,详细解答了维生素D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案。本书能解决大部分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问题并对相应人群进行健康指导,更实际地应用于临床中。
专业性:
本书引用了大量临床研究、模拟实验的科学数据,许多知识与临床研究都是以前极少或从未涉及过的,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拓宽思路,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参考依据。
相信广大临床医师、医学生和研究人员甚至非专业人士参阅此书后,均会有所收益。然而,由于本书编写者较多、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在内容的呈现上可能存在深浅不一、部分内容重复甚至谬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对其中的错误或遗漏之处不吝指正,以期再版修订时进一步改正和提高。
夏维波 邵 洁
2020年8月